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 投稿观明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420次
  • 评分4
  • 31
  • 0

李俊领

(郑州大学 教育系,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在郑州大学以随机方式对部分大学生进行测量,旨在研究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和总体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依恋类型对总体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此次调查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幸福的含义,从而正确地认识幸福,追求幸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依恋;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44-02

1 本研究的目的

依恋最初指的是婴儿对母亲或者其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一种特殊情感关系.随着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将依恋的范围扩展到成人身上[1].成人的不同依恋类型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对幸福的主观感觉.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努力追求幸福,然而人们对幸福的感觉却因人而异.主观幸福感是近年来人们一直研究的热点.总体幸福感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它是反映某一社会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2].依恋是影响总体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与总体幸福感紧密相连.

目前对总体幸福感的研究相对比较多,涉及范围也比较广.但对成人的依恋类型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比较少,而且涉及主观幸福感和成人依恋关系的研究中基本都是通过中介作用进行研究的,对成人的依恋类型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并未直接涉及.

本文使用问卷测量法来测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帮助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幸福的重要性,从而生活的更加积极、乐观.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对郑州大学学生进行测试,共计收到有效问卷279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共计267份,其中男生51人,占19.1%.女生216人,占80.9%.

2.2 工具

2.2.1 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中文修订版

《亲密关系体验量表》[3]共有36道题,包含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因子[4],每个因子包含18道题.这个量表被证明了有较好的信度(无论是内部一致性还是重测信度)以及良好的效度(构思效度和区分效度),并被广泛的使用,成为了测量成人依恋的标准量.

2.2.2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总体幸福感量表》[5]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感就越高.此量表重测度为0.85.研究表明此量表比其它焦虑和抑郁量表的效度好.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此量表还将其内容分成6个分量表,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他们包括: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和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6].此量表现在主要用来测量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2.2.3 施测过程及数据的处理

指导语为:“亲爱的同学,这份问卷主要是测量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总体幸福感,请您仔细填写这份问卷,测试结果完全保密,请放心答题.谢谢您的配合!”将测评数据输入计算机后,使用spss21.0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大学生依恋总体现状

对267名被试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上的焦虑维度和回避维度进行描述统计,依恋回避(M=3.4742,SD=0.78016),依恋焦虑(M=3.9093,SD=0.87786)(见表1).目前众多学者们普遍认为,成人依恋的自陈量表是基于维度编制的,本研究基于维度的基础上计算出各种依恋类型所占的比例,安全型依恋占9.7%,惧怕型依恋占55.1%,专注型依恋占21.0%,冷漠型依恋占14.2%.且四种依恋类型的人数之间在P<0.05的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3.2 大学生依恋维度与总体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通过依恋维度与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发现,无论是依恋焦虑维度还是依恋回避维度都与总体幸福感存在着较大的负相关,且显著性水平比较高.依恋焦虑维度与总体幸福感相关:(r=-0.188,p<0.01),依恋回避维度与总体幸福感(r=-0.326,p<0.01)(见表2).

3.3 不同依恋类型与总体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依恋类型与总体幸福感的数据相关分析显示,安全依恋型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r=0.0274,p<0.01),专注依恋型与总体幸福感呈现显著正相关(r=0.236,p<0.01),惧怕型与总体幸福感呈现显著负相关(r=-0.159,p<0.01),冷漠型依恋与总体幸福感呈负相关(r=-0.037)(见表3).

3.4 依恋维度与总体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进一步探讨一些不同变量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将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恋爱经历、依恋回避维度和依恋焦虑维度作为自变量,总体幸福感为因变量.采用Enter法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各变量中,依恋焦虑维度和依恋回避维度对总体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由表4可以建立回归方程:总体幸福感=(-0.017)性别*(+0.077)是否独生子女*(-0.104)恋爱经历*(-0.366)依恋焦虑维度*(-0.221)依恋回避维度.该方程有显著意义,并且性别、依恋回避维度、依恋焦虑维度对总体幸福感的预测能力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4 讨论

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本研究从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出发对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水平进行研究,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现状,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进行估计,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幸福,更好的去争取幸福生活.

4.1 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分布状况

通过对我们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我们调查的大学生中安全型依恋占9.7%,惧怕依恋型占55.1%,专注依恋型占21.0%,冷漠型依恋占14.2%.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出现很大差异,国外的研究者们曾经对美国的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其安全型占46%,惧怕型占23%,专注型占16%,冷漠型占15%.美国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中安全型依恋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冷漠型.而我们的研究发现惧怕型依恋的学生占据大多数,其次是专注型依恋的学生,而安全型依恋的学生占得比重较少.由此我们判断国内外学生在依恋类型中存在着很大差异,国外的研究结果并不适合我们.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于国情原因,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数量较多,他们通常较少与外人接触,从而导致惧怕型的学生比较多;国外的独生子女相对较少,因此不会出现国内这种状况.Scott和Cordovade研究中指出,惧怕型依恋的人通常拒绝与他人的交往,其原因就是害怕他人的拒绝.而独生子女个人独处时间很多,与人交往的时间相对较少,可能就造成了他们对别人的惧怕心理.第二,我们使用的是亲密关系量表ECR,可能是国内外研究工具的差异导致了结果的差异,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尝试使用其他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4.2 大学生的依恋维度与总体幸福感的相关

我们队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依恋回避型维度和依恋焦虑型维度都与总体幸福感存在着显著地负相关.在依恋回避型维度和依恋焦虑型维度得分较高的大学生其总体幸福感水平都比较低.这个结论支持了我国学者李同归等人的研究结果.李同归等人曾经对北京理工类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研究结果显示,依恋焦虑与负性情绪、负性体验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与正性情绪和正性体验存在着较高的负相关.

一般来说在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上得分较低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欲望较高,待人和善,比较容易接近,他们更容易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所以他们的总体幸福感水平比那些在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得分高的大学生更高.

4.3 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对总体幸福感的预测

从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水平差异比较显著.安全型被试的总体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专注型、惧怕型和冷漠型,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通常来说,安全型依恋的人很容易与人相处,愿意与对方维持友好关系,对自己及其他人有积极意向.能够乐于分享,对陌生人不会存在较大的抗拒与惧怕情绪,环境适应能力也较强.因此这种人的更容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社会支持本身就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要高于其他类型.在本研究中,性别、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等变量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依恋焦虑、性别、依恋回避的预测力达到显著性水平.对比而言,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是上众多变量中预测性最好的指标.

5 结论

本研究的综合结果表明:(1)大学生中安全型依恋占9.7%,惧怕依恋型占55.1%,专注依恋型占21.0%,冷漠型依恋占14.2%.(2)安全型依恋者的总体幸福感水平高于专注型、惧怕型和冷漠型.(3)当代大学生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总体幸福感水平呈显著负相关.(4)大学生的性别、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够显著地预测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水平.综上所述,安全型依恋类型的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水平最高.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学会积极主动的关注他人,在尊重、理解别人的基础上,做一个积极乐观的大学生,这样才会增加自己的总体幸福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红艳.大学生依恋风格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180-181.

〔2〕凌霄.师范大学新生不同对象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71-73.

〔3〕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3):399-406.

〔4〕刘明月,郭兰.成人依恋及其研究进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22-124.

〔5〕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1):56-57.

〔6〕王本法,陈功香.济南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8(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