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通识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礼仪教育

  • 投稿古井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520次
  • 评分4
  • 83
  • 0

于艳梅,赵 莉,柴囡楠

(赤峰学院 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体现了通识教育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及其德育功能,大学生礼仪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通识教育为大学生礼仪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新视野,通识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礼仪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识教育即将成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与载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通识教育;大学生;礼仪;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53-02

通识教育是针对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略,旨在通过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观,让学生以融会贯通的方式加强对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学习,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成为一个品德、智力、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个体.[1]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2],包括仪容、仪表、仪态、语言、社会交往等内容,是规范思想、道德、行为的一种方式,它能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的精神风貌、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等.礼仪素养的高低直接反应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人格健全的程度,体现通识教育的开展水平.礼仪教育是在现代礼仪规范和原则的指导下,社会或组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有计划的对人们进行系统的以礼仪道德基础知识和礼仪行为规范为内容、以受教育者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目的,旨在促进人们道德进步与人格全面发展而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3]大学生礼仪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礼仪素养意识,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并将这种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树立起内心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最终达到“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的目的.大学生礼仪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的重要手段,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同时,通识教育的理念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建设与实施提供了新的视野.

1 通识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1.1 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实现通识教育“健全人格”核心的有效途径

陈秀平、刘拓认为,“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即在学生整个教育中首先关注他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教育”[4].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大学教育必须融入于知识教育之中,出于知识教育之外,走向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5]通识教育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从主体角度说,就是要重塑人的价值,使人具有能动性与开创性的思想品质,同时构建起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强调受教育者全面素质和综合的素质培养.[6]综上所述,通识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完整人格的人.完整人格的建立离不开人的社会化活动,社会化活动具有一致的行为规范与要求,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是人的社会适应性完好,人格健全的重要体现.礼仪是人在社会活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有助于完美人格的形成.洛克指出:“礼仪的目的与作用使得本来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他人,和别人合得来.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会被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7]”可见,礼仪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在人的完美人格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健全的道德人格,与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核心相一致.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实现通识教育“健全人格”核心的有效途径,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通识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意义.

1.2 大学生礼仪教育是通识教育生活化、文化延续要素的重要体现

通识教育是为学生日常生活做准备,包括给他们一定社会的知识、信仰、语言和思维习惯(的教育),它是对文化延续起作用的因素.[8]礼仪,作为一种约束自己、表达敬意的行为准则,是一种社会文化,具有通用性、传承性的特点,符合通识教育的生活化、文化延续的要素.通识教育的“通”字,是贯通之意,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9]礼仪是开启通达之门的钥匙,礼仪给人一颗敬人、豁达、海纳百川之心,给人人际沟通的娴熟技巧.真正有“礼”之人,才会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开阔的视角去思考、去领悟,做到不同文化、学科、专业和知识的通融.礼仪是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需要新时代的大学生传承和发扬,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对礼仪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现了通识教育通用性和传承性的特点,有助于大学生礼仪素养提高,是通识教育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 通识教育理念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

2.1 践行通识教育“以人为本”理念,满足大学生礼仪教育需要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着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等问题的严峻挑战,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10]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全人”,主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全面的重视学生的发展,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先锋.“以人为本”就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就是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11]鉴于此,大学生礼仪教育应该顺应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利益诉求.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定位与需求的多元化导致个性化趋势越来越突出,在大学生礼仪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学生的需求现状与特点,充分考虑到不同人格发展特点学生的需求差异,采取模块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主体的真实需求.

2.2 借鉴通识教育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

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可以提高学习热情并产生巨大的学习主动性,驱使学生采取一系列的学习行为去接收信息,并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构建.[12]在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借鉴通识教育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开放式教学中教育者始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阅读、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疑,给予学生发问的权利、表达的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足够的机会去实践.[13]通过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见解,倡导自由的学习氛围,并对学生正确的见解给予肯定,引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自主学习意识,使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双向互动教学模式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输出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14]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3 以通识教育能力培养理念为指导,创新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学方法

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通识教育能力培养理念引导教育者在大学生礼仪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根据大学生礼仪课程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的特点.教育者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讲授、模拟练习与实际社交环境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现成知识的选择和存储,以及现成技术的模仿,更多的时候是问题的探索,[15]做到探索中求发展,实践中求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组织、社交、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并形成有利自身发展的能力结构.

2.4 尊重通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前提的思想,开发大学生礼仪教育隐性课程资源

通识教育是非功利性、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是思维、能力、素养和人格的教育,其教育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16]以往我国的应试教育是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过度功利化和专业化,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略了“全人”的培养.“全人”的培养注重的是养成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礼仪专家曾说过:“礼仪体现教养,教养融入细节,细节展现素质,素质带来机遇.[17]”简单的来说,礼仪教育就是一种素质养成教育,需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隐性课程是指未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之内,潜意识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教育因素.[18]隐性课程能发挥导向、激励、陶冶的功能,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潜在的影响力,无意识的教育价值的特点.[19]在大学生礼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弥补显性课程内容局限、影响时间有限等不足.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标语等多种形式有意识地传递社会正能量,通过创建文明有礼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学生情操,让教师成为传承礼仪的示范者,学生成为践行礼仪的倡导者.让学生在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提高礼仪素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生礼仪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供了开阔的视野,注入了崭新的生机.大学礼仪教育体现了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思想,在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黄海.通识教育视野下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维度[J].现代教育管,2013(7):94-97.

〔2〕周继文.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初探[J].中国职工教育,2012(10):53-54.

〔3〕国金平.礼仪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实施途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5.

〔4〕陈秀平,刘拓.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1(1).

〔5〕张慧洁,孙中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81-88.

〔6〕〔16〕蒋晓侠,李松林.通识教育视阈内的德育功能[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8(1):79-84.

〔7〕高燕.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16.

〔8〕McGrarh E.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Plight of ModernMan.Indianapolis.Ind:The Lilly Endowment,Inc,1976.2.

〔9〕何秀煌.从通识教育的观点看——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M].香港:海啸出版有限事业有限公司,1998.74.

〔10〕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7-10-30.

〔11〕高凤霞.通识教育视角下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社科纵横,2014,29(2):168-171.

〔12〕罗坤晔,王健,徐海山.关于激发高校学生求知欲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21):20-21.

〔13〕安静.浅谈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10(20):32-33.

〔14〕黄旭,李忠华.把握结合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31-32.

〔15〕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95-101.

〔17〕艾米莉.博斯特.礼仪[M].太原: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18〕欧阳丽.隐性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7):124-125.

〔19〕许程剑,李应彪.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关系及对学生作用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1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