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地域结构差异的中国大学生“知识失业”分析与对策

  • 投稿让你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609次
  • 评分4
  • 87
  • 0

徐李璐邑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48)

[摘要]本文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工作搜索模型的深入研究,系统分析了中国大学生“知识失业”的现状,提出了一种解决“知识失业”问题的思路,认为基于地域结构差异因素,引导大学生选择就业地点和创新创业是解决“知识失业”的一种方式,表明了作者进一步落实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观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知识失业;地域结构差异;区域经济均衡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079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创下了新中国成立65年以来的历史新高。经历了2013年699万毕业生的“最难就业季”,2014年更是被人们戏称为“史上最最难就业季”,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持续热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毛入学率持续增加,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2013年的高校毛入学率达到了34.5%,并预计将在2020年达到40%。而扩招后,每年的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但对应的岗位需求却没有足够的增加,使得我国的“知识失业”状况逐渐严重。

1对大学生“知识失业”的研究现状

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指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一种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合理配置的表现[1]。“知识失业”是典型的结构性失业。作为高等教育人才的大学生,从知识能力到个人素质等各个方面都不应该成为失业的主要问题,但是现今大学生的就业确实不尽如人意,“天之骄子”的时代早已经过去。在国外,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有过一定的研究。Blaug[2]等人就认为大学生们不愿意降低工资是造成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主要原因,因为根据供给理论,当市场供给增加时,均衡价格应该下降,显然其将原因归于劳动力的供给方。而Carnoy[3]则把高校毕业生的失业归于劳动力的需求方,认为失业大学生的存在有利于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存在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是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

从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取消和1998年高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可能出现困难就成为了各个学者研究的关注点。宋福进[4](2002)从供求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指出了预期劳动力价格的差别影响了不同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王新清、候书栋[5](2007)指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高等教育的机制明显落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翁杰[6](2008)认为用人单位的“工作经验门槛”阻碍了应届生的求职,造成了应届生就业的稳定性不高;杨宜勇、周帅[7](2006)则提出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需要纠正;赖德胜、田永坡[8](2005)则使用了工作搜索扩展模型协助分析,认为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相对困难,而非绝对困难。

综上所述,普遍认为有三种社会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一是供求矛盾,即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但适合的岗位没有及时增加;二是教育体制的因素,大学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出现了部分行业技术人才缺乏而部分行业人才过度饱和的状况,并且教育质量下降,使得当前的大学生能力水平跟不上社会所需;三是产业结构因素,我国的现有工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缺乏不同层次的技术行业以消化大量的高等教育人才。而笔者认为,地域结构差异的差异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过大,东部地区集中了大量的资源使得高校毕业生集中于在东部地区就业,供大于求,而中西部地区则是高等教育人才严重缺乏。

2地域结构差异与“知识失业”对照分析

2.1大学毕业生总体数量分析

虽然中国现有大学生数量庞大,但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不高。2003年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1998年时发达工业国家的这一比例为26%。2007年我国大学生(包括接受过高等教育和当年在校大学生)占成年人口的比重为7.18%,而1960年,美国具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成年人口的比重为16.5%[9]。数据说明,我国的劳动力水平是需要提高的,大学的扩招应当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应有政策,因此不能将“知识失业”的主要原因归于高校扩招。

从图1可以看出,与招生和毕业人数急剧增加相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基于毕业生绝对数量的持续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失业人数在增加,“知识失业”状况愈发严重。

2.2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

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即美国经济学家多林格尔(Doeringer)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限于篇幅,本文不详细介绍。,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明显的分割特性。具体来说,可以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视为次要劳动力市场;将大中城市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视为次要劳动力市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劳动力,有可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而劳动力一旦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会无法获得这种分割性收益。

由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流动性更低,劳动者一旦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可以享受到较好的工作条件、更稳定的就业环境以及更高的工资水平,因此,对于那些正在选择人生第一份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进入哪个劳动力市场对其一生的收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大学毕业生自然会显示出对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偏好。

从下表的数据中明显可以看出,净流入率为正值的省市和地区基本集中于东部沿海,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净流入值基本为负值,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对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偏好十分明显。

曾湘泉[10](2004)曾在2001年至2002年对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地选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地选择非常集中,如74.8%的北京地区毕业的人都首选在北京求职工作,其中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首选就业地区为北京的比例也达到了69%。而中西部地区对于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又得不到毕业生们的响应,仅有2%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去中西部地区就业。该数据尽管来自十年之前的调查,但从当前的就业趋势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根据麦可思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如果将全国的就业地分为八个区域经济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率呈现明显的差异性,超过70%的大学生选择了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就业(如图2所示)。

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以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而事实上,在由中西部地区和小城镇与农村地区构成的次要劳动力市场,并不存在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且这一劳动力市场一直在期望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前去就业。而在由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组成的主要劳动力市场里,由于大学毕业生过度集中,导致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并且,即使暂时不能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就业,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又存在职位空缺,很多大学毕业生依然不愿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使得“知识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2.3基于工作搜索模型的相关分析

如图3所示,在工作搜索模型限于篇幅,不赘述工作搜索模型的基本情况。中,假设F(W)曲线是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频率分布,而F′(W)曲线是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频率分布。明显F′(W)曲线较F(W)曲线短矮很多,并且,同样的工资率为W′,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获得该工资率的可能性为π′1,在次级劳动力市场获得该工资率的可能性只能是π2,明显较小。

F′(W)曲线较F(W)曲线短矮是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假定,有着很强烈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当前,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差距。

首先是经济水平的发展差距,具体可以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高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给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均在4000~5000元,而在中西部地区,同样的职业或者同层次的单位,平均工资水平要少1000元甚至更多。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高薪水无疑更加具有吸引力。

其次是产业发展不完善,某些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如果选择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会难以发挥所长。比如,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分布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对于该行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留在行业优势地区有利于找到工作。但对于整个国家宏观来说,大部分相关毕业生集中在某一地区,一是该地区就业容易饱和,出现大学生失业,二是当下落后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会缺乏人才,加剧区域发展不均衡。

最后,我国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等也加剧了就业的不均等。好的教育往往集中于东部地区或者大城市,但当大学生们学有所成,想要中西部地区就业时,很容易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或是职位空缺情况不了解,或是面试成本过高,都加大了他们找寻工作的成本,因此很多人往往就不愿意更换地区而直接选择在就读地就业。

工作搜索模型提供了一个基准来衡量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情况,即不论在找工作时考虑职位的何种条件,都可以将其折合成为工资率考虑。只有在职位的工资率达到大学毕业生的可接受工资率时才能使大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份工作。这也是解决地域结构差异引起的大学生“知识失业”的落脚点。

3大学生就业选择与创新创业思路分析

3.1解决“知识失业”的一种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在20世纪90年代对就业问题做过大规模调查,他们的数据显示,从1988年到1995年,城镇劳动力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所占的比例已从12.76%显著地提高到了23.34%,而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所占的比例却仅从0.49%上升到0.54%,这说明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很少回农村工作,更不要说来自城镇的大学毕业生了。同时从前述的相关调查数据也可以发现,很多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最后也选择在大城市安居就业,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最后也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虽然主要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强,但面对急剧增长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如此的就业倾向持续发展,只能加速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饱和,削弱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能力,加剧不平衡的发展。

笔者认为,结构原因导致的“知识失业”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地域结构差异引起的就业不均衡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差异引起的不均衡。但是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说,采用解决教育体制问题和完善产业结构的方法解决“知识失业”都非一朝一夕,相对而言,以引导缩小地域差异继而带动缩小经济发展差距是相对直接和快速的方法,同时也符合西部大开发和鼓励中部崛起的国家政策。这一举措的直接方式即鼓励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返回家乡及周边地区创业就业,既解决“知识失业”问题,同时,大学毕业生们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去了知识和技术,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2相关具体对策

事实上,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都有很深的故土情结,鼓励大学生们返回家乡就业并非十分困难的事。但根据工作搜索模型,要使得大学毕业生们真正接受这份工作,必须使工资率达到其可接受的工资率。这里的工资率,也包括了各种福利待遇以及生活水平高低,能够让大学毕业生真正安居乐业。

第一,国家和政府应当有政策引导劳动力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如对于到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国家和地方双重补贴,提升其工资率和生活水平,缓解甚至解决大学生们对生活水平的顾虑,合理提升表现优秀的人才,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第二,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一定的贷款担保和税收减免,同时给予一定的资助和支持,鼓励有技术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鼓励已经在发达地区或者大城市工作和学习过的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创造就业岗位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同时鼓励针对地方特色和新兴产业创业,有利于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体系。

第三,加强信息交流,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建立更完善的职位需求供给交流平台,传递中西部地区的人才需求,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视野,降低其工作搜索成本。同时建立健全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大学毕业生在转换工作地区时的担忧。

第四,大学生应当树立新的价值理念,改变对于工资水平的观念。经济发达的地区虽然工资水平较高,但其生活成本也很高。同时,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更应该树立远大目标,抓住 “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机遇,勇于创业,大胆探索人生的事业。

4结论

笔者认为,鼓励来自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返回家乡创业就业,不仅是解决“知识失业”的一种途径,也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一条可行道路。同时,我国目前对于这种方式还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如果通过更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获取更新的报告和数据,未来应当可以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树立正确有效的政策引导,实现这一思路,这对于解决“知识失业”和区域发展不均衡都应当有所助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韩巧霞.我国高校毕业生“知识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9).

[2]Blaug·M.,L ayard·R.and Woodhall·M.,The causes of graduate unemployment in India,Allen Lane,The Penguin Press,1969.

[3]Carnoy·C.,‘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A critical appraisal’,UNESC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 or Educational Planning,1977.

[4]宋福进.我国高校不同层次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2(3).

[5]王新清,候书栋.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

[6]翁杰,周必彧,韩翼祥.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变迁——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2).

[7]杨宜勇,周帅.我国社会就业压力与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破解[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8]赖德胜,田永坡.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经济研究,2005(11).

[9]于刚,刘金红,石焘.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辽宁经济,2013(2):15-21.

[10]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