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等学校“三引领五平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基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视角

  • 投稿空一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713次
  • 评分4
  • 23
  • 0

苏丽 刘志林 刘心(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创建三引领五平台培养模式,培养自动化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大类培养体系下‘两案三型四环’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编号:JG2013010203,JG2014010666);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乐- 学- 思- 创理念的自动化专业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编号:HGJXHC110370)。

一 我国高校拔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高校理工科人才培养现状,虽然我国政府和高校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1 知识体系陈旧,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大多照本宣科,知识体系陈旧,并且过分注重理论与公式的推导,而忽略了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需求。

2 实践环节薄弱,科研意识有待提高。课程实验大多是验证性、仿真性的,缺乏工程应用背景,科技含量不高,致使学生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全过程体会不深,缺少学术气氛,有碍拔尖创新人才科研意识的培养。

3 竞赛良莠不齐,学生参与动机不纯。学科竞赛作为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已逐渐被社会和高校所认同,但近年来我国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种学科竞赛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虽然竞赛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真正和科技主题有关、科技含量高的竞赛却较少;而且高校出台的各种奖励措施导致一部分学生参赛动机不纯。

二 基于“三引领五平台”的阶梯递进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本研究构建的基于“三引领五平台”的阶梯递进式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这里“三引领”即以培养“学术化、工程化、竞技化”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引领,“五平台”指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选拔平台、基础平台、提高平台、实战平台和竞赛平台”。在“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人才培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以“学术化、工程化、竞技化”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阶梯递进式的人才培养“选拔平台、基础平台、提高平台、实战平台和竞赛平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1 以培养“学术化、工程化、竞技化”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引领

为什么世界顶尖学府能培养出众多高水平的、具有突出能力的毕业生?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全社会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注和思考[1]。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发现它们均有同一个特点,即注重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教学型大学,更不是普通的技工学校,研究型大学不能仅仅以教会学生基本的书本知识为目的,而应该培养出具有突出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我们认为这里的突出能力,应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应该具有与国际最前沿科技水平接轨的基础知识体系;第二,学生应该具有参与具体实际科研项目的工程经验;第三,学生应该具有参与各类高水平竞技大赛的比赛经历。这三个方面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学术化、工程化、竞技化”。本研究构建的“三引领五平台”的培养模式,就是要以培养“学术化、工程化、竞技化”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引领。

2 构建阶梯递进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平台、基础平台、提高平台、实战平台和竞赛平台”

(1)“学术化”引领,构建基于教学模式改革的“选拔平台”课程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在校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知识的主要来源。课程的设置、选择、教授、考核等无不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拔尖人才除了需要拥有更多的课程选择自由度,以满足他们充分发掘自己学术兴趣与思维创造性的需求之外,也需要更加深入的专业讨论以及更高层次的学业交流,这是引导与刺激他们学术素养提升的催化剂,也是他们施展非凡创造力的理想舞台。为此,本研究以“学术化”引领,构建了基于教学模式改革的“选拔平台”。

①课堂教学与国际前沿问题接轨,实现教学内容广度与深度并举。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国外一流大学的课件、课堂视频和实验视频,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教材,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推陈出新,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其次,将与课程相关的科学问题、科研问题引入课堂,采用案例式、互动式教学手段与学生一起分析和研讨,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实现理论与应用的融会贯通。再次,将本学科顶级期刊近几年内反映学术前沿的高水平论文作为辅助材料,有针对性的介绍给学生阅读,并且引导学生以发表论文的模式撰写读书笔记和提交报告(采取自愿完成的模式)。

采用这种高水平教材为主,顶级期刊论文为辅,同时科研成果走进课堂的方式,全面整合现有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水平与国外前沿发展同步,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综合学术素养的目的。

②“学术化”引领,构建基于教学模式改革的“选拔平台”。①中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目的之一是拓宽学生视野,指引学生探索知识的途径,提高学生学术素养;而另一个目的则是利用这种变革来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平台”,遴选综合素质高的“好苗子”。每个学生智商、情商的个体差异会导致他们对上述教学内容实施的接受程度不同,授课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反映、讨论参与度、提交作业情况、学术热情等多方面进行观察和衡量,选拔知识、能力、素质突出的学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潜在培养对象,继续进入后面4 个平台重点培育。

(2)“工程化”引领,构建阶梯递进的“基础平台- 提高平台- 实战平台”

拔尖创新人才是科研力量的源泉,是高科技人才的后备军,拔尖人才应该在科研过程中树立科学研究和探究问题的观念,激发对科研问题的研究兴趣,从本科生教育开始抓起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形成崇尚学术、参与科研的良好氛围。为此,本研究依托“工程化”引领,构建阶梯递进的“基础平台-提高平台- 实战平台”,主要目的是对经由“选拔平台”选拔出的“好苗子”继续进行“锻造”。这里的“工程化”主要是指让学生参与到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科研项目中来。

①“工程化”引领,构建实现课例的“基础平台”。这里的“基础平台”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平台”,这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传统意义上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实验课程,这些实验大多是验证性、仿真性的,是对学生基本的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层面上相关实验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和衡量学生的综合表现,尤其是对经“选拔平台”遴选出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从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开拓能力、锐意进取精神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作为对这些学生的“二次选拔”;二是“科研实验室基础平台”,对通过“二次选拔”的那些学有余力、充满科研热情且综合能力强的好苗子,可以让其进入“科研实验室基础平台”,进行基本科研素质的培养。这里的“科研实验室基础平台”设计的实验不是实验大纲中要求的所有学生必做的基础实验,而是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补充的与先进学科理论密切相关的课例,这些学术问题已经在课堂上进行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讨论,而现在可以让这些选拔出来的学生在授课教师指导下,在“科研实验室基础平台”上验证和复现,进行基本科研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进一步训练和熏陶。

②“工程化”引领,构建兴趣培养的“提高平台”。经过上述“基础平台”磨练的学生,可以让其进入实验教学中心“提高平台”,进行基于兴趣的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中心的专职实验教师跟学生一起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兴趣爱好和发展潜质设计自主创新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参与从选择问题、分析问题、确定方案、制作调试和反馈修正等科学研究全过程,在实验教学中心“提高平台”上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展示个人风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环境要民主宽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创新思维能力。

③“工程化”引领,构建科研背景的“实战平台”。经过“基础平台- 提高平台”磨练且坚持下来的学生,可以让其进入科研项目组“实战平台”,进行具备实际科研背景的实战演练。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探索知识以及发掘思维创造性的肥沃土壤,在与科研项目组教师并肩攻关的过程中,学生的编程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将在具体的科研项目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师在实战演练过程中除了注重对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之外,还要注意对其进行科研经验的传授,充分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3)“竞技化”引领,构建展示自我的“竞赛平台”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及研究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系列化活动[2]。学生在经历了“基础平台- 提高平台- 实战平台”的历练后,可以鼓励和支持其参加国家级和国际级的高水平学科竞赛(竞赛平台),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在竞技中得到锻炼和升华,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实现自身价值的国际舞台。在实施过程,指导教师要注意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面对当前良莠不齐的各种赛事(尤其是国内的一些赛事),指导教师要做好甄选工作,选择涉及到多领域的前沿技术集成、“含金量高”的国内外顶尖赛事参赛,为学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历练机会;二是遴选真正热爱科研、献身学术并有真才实学的学生悉心指导并推向竞技舞台,尽量避免出现“为了保研而参赛”“为了奖金而参赛”的功利性参与情况的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光礼.信息化环境下研究型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8-30.

[2]孙蓉,苏丽,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