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导师制在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效应

  • 投稿Jimm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993次
  • 评分4
  • 61
  • 0

张金萍 周游(哈尔滨商业大学)

基金项目:2012 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本科生导师制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HGJXHB2110778);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 年度专项课题“国际商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JE1214011)。

2007 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从追求知识转向能力培养,从继承转向创新,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2010 年,《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高等教育发展任务和体制改革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导师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目前,从高校整体角度制定的人才培养制度侧重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共性,很难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也没有充分调动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导师的积极性。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常规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由于这一制度能够兼顾专业特色和学生个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展专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更容易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有利于创造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环境、育人机制和成才空间,因此,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导师制具有其他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导师制有助于破解人才供需脱节的困局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顺应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用型本科人才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体制改革的新任务。在中国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由于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和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营过程中以吸收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主,抑制了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进而影响了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左右了高校人才输出类型。当中国经济进入到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要想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必须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要求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常情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易于标准化,传统高校“批量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可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则很难标准化,需要结合学生个性和专业特点培养适于未来就业岗位要求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换句话说,创新型人才就是差异化人才。中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指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课内课外两个平台。

导师制是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新尝试。根据本科教育的定位,本科生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完成四年的学习任务。因此,“批量生产”与“批量消费”是其主要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及学生学习兴趣与志向的差异性又与这种既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冲突。导师能够在正规课堂教学以外,深入了解每个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差异性,结合其未来就业和继续深造的目标,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案,通过师生之间不断的磨合,循序渐近地引导学生提升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具有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特点的导师制就将看似矛盾的高校人才的“批量生产”与社会人才需求的“个性化”相结合,将本科教育的“普适性”与社会需求的“差异性”相结合,很好地破解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脱节的困局,是高校常规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 导师制有助于达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实践应用能力,又具备将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它将传统上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培养更能满足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现代意义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以本科教学为主旨、以培养差异化人才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制度,它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立足于培养差异化人才。相对于规范的课堂理论教学,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更多放在学生业余时间,且不拘于固定的形式,重点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导师通过指导学生业余时间参加各项创新创业比赛或活动,使学生逐步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进而提升其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创新能力。因此,导师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将本科生导师制引入到传统的应用型大学的本科教学与管理中,有助于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三 导师制有助于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质量

高校是按专业来培养人才的教育系统,虽然专业与专业之间有差别,但专业内学生受到的教育是相同的,而社会对同一专业人才需求仍存在差异性。导师制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智力和志趣爱好,按照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导师制有助于改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系统环境。根据系统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观点,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不具备的,它不是系统内各个部分功能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输出结果的好坏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外输入变量的规模与质量;二是系统内各变量的匹配及相互关系。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系统的外部输入变量,它的介入必将引起原有人才培养体系内各变量的重新配置,从而导致系统功能和合作机制也将随之改变。由于是针对传统人才培养系统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局限性而引入导师制,如果能合理地与高校原有人才培养系统各变量有机衔接,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重新对人才培养系统内各变量进行匹配与重组,那么嵌入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机制将有助于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2 导师制有助于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与传统高校定位于培养各领域的精英人才和职业院校侧重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相比,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具备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其中,素质是知识和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它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形成相对稳定的各种品质的综合,能力则是素质的外在表现。高等教育面对的是成年的有完全自我意识和自我主张的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各种资格证考试、实践能力锻炼,以及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使得素质教育不可能再沿用小学和中学的模式,课外教学平台将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导师则是集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于一身的最佳榜样,因为,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不是短期的说教能解决的,它既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更受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 导师制有助于实现课内外学习的有机对接

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有既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标准明确,课程结构与学期安排合理,而课外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提高需要学生自主安排。由于多数学生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专业能力与素质要求及未来就业方向没有明确的认知,不能很好的规划自己的业余时间学习与活动,跟风、盲从和走弯路几乎是所有学生大学期间必经之事,而经验丰富的专业导师的适时介入是避免类似情况发生的最佳选择。首先,专业导师更了解专业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专业学习和能力提高,帮助学生鉴别繁杂的专业能力测试与社会实践信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导师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继续深造或就业方向;最后,导师通常对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比较熟悉,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课外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使其课外学习更好地与课内专业学习对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弥补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缺陷。

五 结束语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仅靠传统课堂教学就能实现的,必须辅助以导师深度参与的实践类教学环节和课余创新创业活动。虽然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导师制有助于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但要使这一制度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既需要学生和导师的配合,更需要制度推进与约束。一方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压缩课堂教学课时,给学生和导师留出充分的课余学习和工作时间;另一方面,要将导师的课堂外工作纳入到正常教学工作中,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使导师有更大的热情和更强的责任心从事课外教学工作,充分挖掘导师制的优势,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兴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J].山东高等教育,2014(4):5-12.

[2]张新伟.中国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147-151.

[3]杜智萍“. 以学生为中心”———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质量保障因素教育发展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4-27.

[4]潘懋元.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23.

[5]吴御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40-42.

[6]张彩霞,孙国平.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6):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