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育的建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 投稿Trix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1014次
  • 评分4
  • 10
  • 0

韩如冰1 徐志茂2 王亮1

(1 西南科技大学土建学院;2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项目:校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4xn0135 和14xn0050)资助。

建环专业在经历了60 年的发展后,将学科定位在服务于建筑行业的机电工程专业。培养的大批人才在人工环境创造岗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于环境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环专业培养的人才将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为此,我国2005 年建立了“注册勘察设备工程师”制度,通过工程师注册考试提高建环专业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水平;2010 年6 月启动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从高校培养抓起,提高建环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这两项举措无疑给建环普通本科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对国外的工程教育体系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在认证教育和工程师的培育方面,起步较早,效果明显。美国和德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注册工程师制度对大学工程教育培养有明确的导向性,不但要求注重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教育,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培育环境。比如,政府投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企业投入提高员工专业技术水平,保障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使得工程师的培育具有可持续性,能够确保行业一直处于高端水平。美国和德国工程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工程教育体系有启示作用,也对建环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前车之鉴。本文依据与企业联合培养的经验及国内人才需求的特点,展开对建环专业普通本科教育与建环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体系的探讨,提出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背景下本科生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 建环专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2013 年底的统计数据,设有建环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80 多所,一本、二本、三本都在开办同类专业,师资和生源质量差别很大,办学层次参差不齐。近些年建环专业本科教育在“扩宽基础、淡化专业”的口号影响下,外语、数学、计算机、人文社科类课时比重明显增加,基础知识一般比较扎实。但专业课学时相对减少很多,与2001 年相比,专业课学分减少20 个左右,相当于缩减了5~8 门的课程,致使毕业生专业知识明显不能满足对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国开始探索工程师培育的途径。作为在设计院工作过一段时间的笔者,也对建环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建环专业本科教育是面向全国建筑行业、机电行业培养具有产品研发、系统设计、生产营销、安装调试、物业管理等能力的人才。但是大学作为工程师培养的摇篮,无疑需要充分考虑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要求。换句话说,建环专业本科教育对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满足程度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本科教育的培养质量。卓越工程师毕业后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那么建环本科教育在满足工程教育的基础上,应该有独立的知识结构、知识培养与能力培养的体系,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

建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在建环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而提炼出来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卓越工程师班的培育后,应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扎实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基础,获得建筑设备工程师基本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具有创新素质、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与拼搏精神的实用型高素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

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与普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虽然学制都是四年,但是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课程体系也有所不同。详细的课程体系见图1 和图2。

通过对图1 和图2 对比不难发现,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将四年的理论课程压缩为三年,第四学年学生进行企业学习、工程锻炼。这种“3+1”的培养模式也是目前卓越工程师培养普遍采用的方式。一年的工程锻炼和积累会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幅度提高,然而对于本科教育而言,不可能给学生那么长的实践时间,那么就需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使理论课程让位于实践环节,或者说,至少是给实践环节充足的学时数量。

三 专指委对建环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定位

建环专业的名称几经修订,培养目标和定位也经过了很多次调整。基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必须与国际接轨的现状,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由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明确提出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突出“能源应用”是在国际国内能源资源消耗巨大并日渐匮乏的背景下提出的,以普通本科教育为抓手,全面加强建筑节能和能源应用知识培养。

四 课程体系需要完善的实践基地

从图1 和图2 的对比不难发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是在普通本科培养计划的学期上进行调整,即在三年内完成四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和相关的实践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除外),而课程体系的实质内容并没有发生改变。突出的区别在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中,给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进行实践锻炼,即进入企业实习。建环本科教育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就应该建立完善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涉及的范围要广,而且具有稳定性,指导实践的导师应该与理论课程老师分开。实践基地至少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能持续提供施工现场)、生产企业等。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确实能够参与力所能及的工作或者协助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付诸实践。除了基础理论课程,凡牵涉到应用的理论和技术都应该开设至少4 个课时的现场授课,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应该加强设计深度,力争达到施工图的标准,让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够适应工作。

五 对策建议

普通本科教育应该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长效机制。国家应该促使建筑行业和机电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甚至可以将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的多少计入企业绩效考核。比如,设计院按照资质高低分别规定必须提供一定的岗位给在校实习生,设计图纸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在校实习生参与设计抑或是方案设计。高校应该理顺办学层次,强化专业特色,调研往届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及用人单位需求,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不能一个培养方案执行很多年不变。理论知识培养应能对实践和创新活动起到奠定基础、引导发展的作用。校企联合办学是推动建环本科教育的一个抓手,建立一定数量的稳定的实践基地,加大工程实践培养力度,满足现代建筑行业和机电行业对高质量、高素质、规模化的建环工程师人才的需求。本科任课教师作为理论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者,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才能把握理论知识的重点,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下的普通本科教育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并开拓新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卓越工程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董春桥,杨家宽.建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6):49-52.

[2]娄平,张小梅,等.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7,75.

[3]潘艳平,包秋燕,江吉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6):213-215,220.

[4]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5]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25-27,29.

[6]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