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探析高校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及其对策

  • 投稿第一论文网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408次
  • 评分4
  • 94
  • 0

颜鹃花(上海杉达学院)

贫困大学生作为经济的弱势群体,受到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国家对贫困学生帮困力度也越来越大。在受助贫困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自强不息、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但是仍然有受助学生态度冷漠、很少表现出感恩意识,感恩行动几乎为零。这一现象反映出长期以来感恩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缺失。

一 感恩教育的内涵

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之说,严格来讲,“感恩”一词乃舶来品,牛津英语字典解释为,乐于把自己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英文为thank-giving。感恩就是对他人,集体、社会给自己的帮助和恩惠高度认可并付诸行动真诚回报的一种认知、情感和行为。

二 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表现

1 感恩心理缺失

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突出,心理上感觉低人一等,长此以往,就由自卑转为自闭。同时,在自卑心理过程中,贫困大学生变得敏感多疑,担心别人轻视,把困难和压力深藏于心,疏远了自己的生活群体,更谈不上感恩了。如深圳歌手丛飞曾经用义演所得300万元资助过178名贫困学生,后因晚期胃癌欠下17万的债务。曾接受过他的资助、现为某大学教师的人在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列到了曾经接受过丛飞资助的学生名单上,立即打电话质问丛飞,认为自己很没有面子,因为他现在是一个大学老师。

2 感恩情感缺失

有的受助贫困大学生认为,穷就应该得到救助。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父母包办,孩子长期受到溺爱,失去了爱的责任和爱的能力。有时候还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嫌资助金额太少而怨声载道。在高校中,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候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就失踪的大有人在。

3 感恩环境缺失

改革开放伴随西方思潮来袭,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西方腐朽文化的泛滥。尤其是网络技术普及的今天,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对传统道德文化不屑一顾,感恩思想意识淡薄;另外,贫富差距大,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

三 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1 教育的弊端

近年,国家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迫于高考升学的压力,老师和家长都把学习成绩作为第一要义,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学校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片面注重经济上的资助,忽略了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责任教育和感恩教育。没有很好地将资助与教育、扶贫与励志相结合。简单的搞几次演讲、举办几次活动,就期望能实现感恩教育的目的,这样的模式过于急功近利,严重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学生没有感恩教育的情景体验,感恩教育缺乏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2 制度的缺憾

国家和高校的资助政策对于贫困大学生基本上是无偿的。几乎没有任何的反馈与激励措施,缺乏一定的跟进制度。即使有些高校会安排一定量的义务劳动时间,如图书馆整理书籍、食堂帮工、整理自修教室等。贫困生在具体从事劳动的过程中,大多敷衍态度,有些觉得义务劳动不符合他们大学生的身份。另外,在确立贫困生和等级的程序较为粗糙,只要学生能拿出相关证明就被认定为贫困等级。事实上有些地方政府部门监管不严,证明材料的开具随意性较大,导致部分大学生并非真正家庭贫困却能出具申请贫困材料的现象,因此,在这种不诚信的行为背后也很难做到感恩。

3 自身的不足

高校人多密集,各种思想意识相互碰撞;大学生社会阅历浅、道德判断力不强,又处在追求潮流、理想和现实碰撞期,极易造成他们价值观不清、甚至出现扭曲情况,在贫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潜意识中把贫困看成是一种耻辱,对自己是贫困生难以启齿,不想让其他同学或老师知道、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怯于交际。

四 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解决对策分析

评价学生是否感恩,不单单是看其是否报恩。最好的感恩是用一颗纯真的心去感受、去帮助他人,让恩情在生活中永远保持温度,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将恩情、感恩在生活中保持温度并产生辐射效应。

(一)完善资助体系,资助工作中应有感恩的考核标准

1 抓住提交资助申请的契机

学校在拟定资助项目的申请条件时,要体现一定的感恩导向。目前,多数高校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时,多以填资助表格的形式,存在草草填完,不认真对待现象。学校应该将申请表格作为衡量是否获得资助的主要标准之一,要抓住填写表格,提交资助申请的教育契机,将感恩教育融人其中。

2 探讨适合大学生需求的助学方式

第一,勤工助学岗位可以延伸到校外,由社会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岗位。社会提供的岗位涉及各行各业,更有益于贫困生发挥自己的专长、增长才干,在服务他人中获得报酬、体验他人的尊重。第二,走助学与奉献相结合的道路。引导贫困生参加各种“献爱心”活动,如我院已经成功开展10年的志愿者服务,受到市教委的高度赞扬并获得市文明队伍的嘉奖。让他们在献爱心活动中学会去关心其他的弱势群体、感受来自受助者的感动与感恩,真正从内心深处懂得感恩。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

1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育校园感恩文化

开展主题征文、演讲活动;以节日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如“感恩节”,亦可设立“感恩日”;倡导学生自愿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举行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系列活动,利用寒暑假时间到贫困地区、边远地区支教,体验生活来之不易,珍惜当下。这些都是感恩教育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2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打造好感恩的第一步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意识和做法直接影响着孩子。感恩教育历来与亲情有着天然渊源的关系。父母应当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以身示范,做好表率;同时,注重教育方式和方法,不纵容不娇惯,有意识的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如适当让他们从事一些家务劳动,让他们感受到家务劳动的琐碎,为父母长期的付出而感动,从小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和完善的人格。

(三)构建高校感恩教育体系,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

1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加设感恩教育内容,课堂上用生动、典型的案例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列论,促成情感的共鸣;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让贫困大学生在感恩教育中将感恩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体系。

2 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现代社会,贫困不仅是一个关于物质收入的概念,也是一个涵盖了自尊、体面等精神要素层面的概念”。针对当代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与特性,把早期心理危机预防和自我疏导相结合,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各高校配置一定比例专职心理教师;发挥好心理委员这一班干的角色,定期培训班级心理委员、楼内心理联络员,由班级心理委员、楼内心理联络员组织全班同学、楼内同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对待贫困的正确态度,促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关系,互相理解,互相关爱。

(四)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将感恩付诸于行动

1 有付出的接受资助

我院在这方面有所尝试,推行《受助大学生义务工作办法》,该办法规定,受助在校大学生依据资助金额不同,必须参加时间不等的义务工作,同时,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受助大学生接受监督,与考核结果作为学生下一学年申请各类奖助学金的重要考核依据之一。本人从事辅导员工作近三年,在与受助大学生接触中,感觉到他们更能接受这种方式,这些学生内心也相对平和,在完成义务工作时,也特别的用心和快乐。

2 心理上克服

黑格尔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在校大学生都已是成年人,应该克服依赖心理和寄生心理,树立自立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实践和生活,感受生活不易,懂得理解、尊重和感恩他人的付出与奉献。正确认识自我,多发现自身的闪光点,确立自信。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高校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工作中的“济困”和“育人”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动,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桂香,顾红,毕蕾.和谐校园视域下的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2010(6):120.

[2]张金鲜,刘燕萍.基于资助平台实施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的策略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7.

[3]赵宝爱.慈善视野下的受助大学生感恩问题[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

[4]罗道全.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问题及教育对策[J].求实,201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