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学生道德问题与高校德育工作

  • 投稿令狐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602次
  • 评分4
  • 41
  • 0

罗志锋 刘平礼 李年银(西南石油大学)

高校作为教学、育人的主要场所,它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其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重要地位。本文以高校学生道德状况现状及原因研究为基础,结合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寻求方法,以期破解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难题。

一高校学生道德素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发展都处于逐步成熟和理性的阶段,各种观念的冲击势必导致其经历一个复杂的思维判断过程,思维又在其行为上得以体现,从而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个人主义严重,社会责任淡漠

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反映出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观念缺乏,而个人主义严重的意识状态,他们把个人价值等同于个人利益,把成绩、技能、能力等“硬实力”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忽略了道德、观念、文化等“软实力”的作用。这样的心理状况会导致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必然导致社会责任感淡漠,在行为上表现为:对无关自己的事都漠不关心,更多的注重现实与功名,关心自己多,关心他人少,对集体、社会缺乏关注和必要的热情,社会公德差,更有甚者牺牲他人或集体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一旦个人需求无法满足,便充满冷漠、消极的情绪。

2享乐意识增强,进取精神减弱

在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物质的诱惑冲击着这批年轻人的理想和信念,导致部分大学生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选择现实,他们更期望能维持一种物质上高于或至少不低于他人的生活水平。在校园周边的经济辐射区,不难看到热闹的消费场面:大学生们集结成群在饭店里胡吃海喝;网吧人满为患,打游戏、上网,通宵不寐;迪吧、歌舞厅摇摆着他们年轻的身影;化妆品、品牌包、服装的大学生消费群体比比皆是;潮牌电子产品取代了书本充盈着大学生的生活。这种非理性的享乐生活必定会导致奋斗、拼搏、朴素、进取等精神与他们渐离渐远。

3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主义滋长

人的自我价值认识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过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形成的内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通常有着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仰;第二阶段形成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的他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带有主观性和是非不明确性。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便易致使价值取向多元化,在言行上体现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滋生个人功利主义。

4自律标准降低,诚信意识淡化,言行庸俗化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就像脱缰的野马,认为通过了高考的独木桥,离开了家庭的管束,便不思学习,不求上进,自律性差,导致思想空虚、空洞。行为上表现出:组织纪律涣散,经常旷课、逃课,导致学业多项挂科;诚信意识淡薄,过分强调自我;兴趣爱好庸俗,比吃比穿,比抽比喝,热衷花前月下,言行庸俗,严重者甚至可能触犯刑律,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高校学生道德问题根源浅析

1社会环境影响

道德形成受环境影响。高校学生品德的养成,社会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环境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社会主体价值观不明显,使得学生的价值取向、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电视、网络、书籍等媒体文化的导向及社会现象对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色情、暴力的传播会扭曲青年的性格;迷信的传播会模糊青年的认识;奢靡、低级乐趣的传播会击溃青年的斗志;社会存在的分配不公、权谋腐败、假冒伪劣现象会导致青年质疑正确价值观,产生消极、不良思想。以上种种情况会对青年思想道德产生恶性导向作用,而干净、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会造就一批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积极向上、有着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有为青年。

2家庭教育影响

家庭教育是青年教育的重要的环节,家庭教育构成因素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家长的自身素质,包括世界观、价值观、思想品德、文化修养。(2)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包括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方式及期望。(3)家庭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氛围。(4)家庭的社会背景,包括家庭交际、所处的社会区域等。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全面性,青年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及人格、品格的形成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青年在长期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经受着长辈言行举止的熏陶和潜移默化,家庭教育涉及青年的饮、食、住、行、能力、爱好等习惯的养成。

3学校环境影响

影响青年思想道德的学校环境主要包括制度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制度环境是采取行为规范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约束;物质环境是通过校园的园林、建筑、雕塑等有形文化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感悟真、善、美,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精神环境是学校人文文化的体现,通常以学校的亦学思想、集体活动、舆论导向、人际环境为载体,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引导。学校生活是青年社会生活的前阶段和缩影,研究表明,和谐、美好的环境有利于青年个性的形成及品德的培养,紧张的环境,容易导致脾气暴躁、性格扭曲、心理不健康等不良后果。

4 自身因素

人的自身素质对思想道德品质也有重要影响,一个人自身素质是由知、情、意、行构成的,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知是道德的基础,道德认知越深刻,道德情感方向就越正确;道德意识越清晰,道德行为就越高尚。因此,自身素质过硬的人,能够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减少道德判断的迷惘,有着正确的道德行为,反之,则容易遭受道德困境,受负能量和消极情绪的影响,沾染上坏思想、坏行为、坏习惯。

三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1德育工作执行力度不够

十年前,国内教育系统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倡素质教育,进行应试教育改革,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不断地迈向规范化、科学化。但是,在实践中,德育工作由于缺乏合理的量化考核体系,常常为技能教育让步:在高校教育工作中,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是“学分绩点”的高低,“学分绩点”又与奖学金、保送名额和就业等学生切身利益挂钩,这导致很多学生为“学分绩点”而学习,而“学分绩点”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应试成绩和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衡量又体现为课外活动的参与度,学生的大部分精力仍然在技能学习和所谓的课外能力锻炼中,而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远远不及这些学习和活动,所以德育量化考核体系的不足导致高校德育工作执行力度不够。

2德育工作方法操作性差

科学的德育,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徒劳无功。常见的德育基本方法,包括正面教育、对比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情感陶冶教育、榜样教育等等。目前,高校德育主要还是采取书本教育和先进示范的方式,这样的德育方法为高校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但缺乏现实教育意义。机械的灌输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德育,空乏的理论和脱离生活的模范事迹让德育工作浮于表面并未深入人心。

一些高校采用德育学分制来实践德育工作,在该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按照德育学分的考核内容主动 地选择,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加分等,对学生成长有利。例如,在 调查中发现,实行德育学分制度后学生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较 之前提高50%以上。但这种方法也存着弊端,一些学生单纯是为了完成学分而参加,并未将道德素质深入思想,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任务,任务结束后又恢复懒散等不良习惯。因此,完善德育方法,使德育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是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3德育工作目标脱离实际

德育目标乃是施教者对受教者养成何种德行的期许。成功的道德教育,不是让学生有脱口成章的道德规范,也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在大是大非前能有模范的觉悟,而是用潜移默化的道德尺度规范学生行为,用正能量鼓励其积极地生活,正确地面对人生道路。因此,高校德育工作目标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而不是用高、大、空的目标去培养人,缺乏具体行为的指导,会使受教育者对教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导致双重人格。

4德育工作考核体系落后

高校德育的量化考核不能仅仅依据思想政治课成绩和辅导员的主观印象打分,要注重学生道德观和道德行为的知行一致,要求学生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能用其指导行动,选择正确的德育考核方法、建立完善的德育量化考核体系是一项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其方法的实用性还需结合实际,与时俱进。

5德育队伍建设欠佳,德育能力有待提高

德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主要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等人组成。现在高校的学生大多为90后,他们的心理同以往年龄阶段的学生不同,应更加理性科学地引导。但由于高校教师与学生年龄相差较大,对90后学生心理诉求难以理解,无法从感情上唤起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实现与学生思想和心灵上的沟通。由于高校组成人员较复杂,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甚至与学生工作重合,有时不能起到实际作用,德育时效性大打折扣。

四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德育文化建设,摆脱德育教条模式

德育实践工作已经证实,照本宣科的道德教育实效性低,道德规范能进入受教人的耳朵,难进入受教人的心里,加强德育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一种先进模式。高校的德育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是高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培养高校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肥沃土壤,是高校人文环境和良好校风的根本所在。高校德育文化主要是通过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氛围营造,对高校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言行举止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高校德育文化建设,主要是要加强高校德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德育物质文化是通过环境的营造体现学校的价值导向,为学生德育工作搭造实体平台,比如,图书馆内的德育书籍、宿舍大楼的德育标识、校园园林的德育警句雕刻、宣传栏内的先进事迹报告等等;德育的精神文化包括以德育为主题的如道德讲堂、先进宣讲、英雄事迹观摩、反面事例解析等系列活动及校风、校训、校规的传承。德育文化建设成功能引导学生融入正能量的环境,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2明确德育目标,以人为本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当按照德育内容并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和专业特点设定德育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德育目标更趋于合理性和针对性。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自主地选择发展方向,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注重实际,才能真正做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如2010年世博会期间,学校鼓励学生成为志愿者,并提供相关培训,学生积极性很高,不但获得了德育奖励学分,更能得到毕业就业单位的亲睐。在开展有关不同德育主题活动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近年来寝室同学投毒事件发生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德育,彰显长远意义。

3注重学生行为训练,避免道德知行脱节

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到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还需要一个过程,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去把握、去思考这种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一过程就是知行结合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是促进知行结合很好的途径,行为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养成式”是较好的方式,即高校推崇的一种道德理念,通过先进事例的宣讲给学生植入一种正确的认识,然后可以通过场景模拟让学生亲身经历让这种认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再与学生切实交流感受。一种认识和行为的植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这样的行为训练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周期性开展,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4健全德育管理制度,完善德育考核体系

德育工作制度是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的规范,要求其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加强德育工作执行力度,并对其德育工作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德育考核是根据德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采取措施及效果进行考评,增强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德育管理制度不健全、德育考核体系不完善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高校德育工作有目标,无方法,有安排,无进度,学生道德教育不能有效实施,工作流于形式,无实质效果。所以,德育制度的健全和考核体系的完善迫在眉睫。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旧的德育宗旨、目标、手段等必定为我们所抛弃,这不仅是因为人类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更是时代特征的客观要求。对于历史中的过,我们以其为鉴;对于古人的伟大、朴素观点,仍需保留,因此探讨德育现实意义十分必要性。

5提高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素质

教师的言行影响着学生,尤其是高校教师。教师在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要特别注重自身的修为,这样德育工作才嫩顺利进行,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有一支适应高校改革形势的高素质德育教师队伍: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优秀德育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不合格教师进行批评;同时要为德育教师创造深造学习的机会,夯实他们的理论基础,努力培养出德育工作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关心教师的生活,

6注重中学德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衔接

人的思想道德是一个形成、发展、成熟和巩固的过程,中学时期是道德的形成时期,大学是发展和成熟阶段,职业后是稳定和巩固阶段,大学德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中学教育与高校教育是不同层次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相较于中学阶段的管理严格,空闲时间少,接触课本以外的知识少,大学阶段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能广泛地接触各种书刊、媒体等带来的各种思潮,因此,高校德育要建立在对中学教育的了解之上,研究中学德育现状、教学方法及内容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

7把握好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德育工作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是不同予其他课程的教学,是要求学生在对德育理念认识的同时,更能从心理上接受德育内容,进行自我的约束。这种教学背景下,应平等地对待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德育的重要性,从而遵循德育教学工作准则。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表明,对德育工作持积极态度的学生能从根本上接受德育内容,并自觉地遵循和执行;相反,若学生持消极态度,就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排斥、抗拒。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了解当前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问题及根源,认识高校德育工作的不足及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不断探讨、研究科学的德育工作方法,规范德育工作体系、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完善德育考核体系是提高高校基础教育水平、培育合格人才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