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 投稿狗子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405次
  • 评分4
  • 13
  • 0

王静(广州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

对科学精神进行弘扬,通过对科学的手段进行运用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并对其加以掌握以及利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1]。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实际工作这三大方面的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主要内容。本文对实现这三大领域的科学化提出一些措施方法,希望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践活动带去帮助。

科学化的实现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应该从学科研究的科学化、人才培养科学化以及实践活动的科学化这三方面人手。在当前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一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重视科学

人类所进行的科学研究范围十分之广[2]。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均是科学工作人员的研究内容。作为一项教育实践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人类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现代科学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其研究范畴。

2 人们的实践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实施的过程之中,人们获取了大量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一定的经验材料是某一学科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验材料的获得离不开实践活动。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所有阶级、政治团体或者宣传组织都对教育经验做了一定程度的积累。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较为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政治教育、法律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诸多方面均是这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共产党人在实践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3 需建立专门科学来研究人类的思想活动及其变化规律

人类具有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认识论以及心理学分别对人的认识活动、心理活动进行了研究。可是,针对人类价值观、理想信念的形成改变所进行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这表明,人们对于精神现象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尚停留在较浅层次。作为针对人类精神现象所做的研究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应该被视为一门高级学科。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对人类科学精神的全部进行囊括,可是其性质表明它是精神科学的内容之一。无论将其划为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范畴内,均不够正确。

4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大优势,第一,研究队伍方面,存在三大系统:首先是实际工作的系统[3]。我国国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数目巨大,这些人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其次是学术研究系统。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进行的学术研究工作,目前已经有相应的专家团队来保障。并且伴随着这门学科的逐步发展,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再者是存于党政机关内部的政策研究系统。此系统对于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活动以及较高质量的理论、政策研究活动都有所涵盖,是对学术研究工作有力的补充。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化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 作为向社会输送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树立起合理的培养目标、适当的规格标准,另外还应该对课程进行科学安排以达成培养目标。培养出不仅能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教研工作也能对党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能够进行兼顾的专业人才是思想政治专业的工作目标[4]。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对课程进行设置时,首先,应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投入更多的重视,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经典著作进行选读,此外,要求学生对《毛泽东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著作进行阅读,并建立起相应的评估制度以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其次,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相关课程进行开设,其内容可以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史、当代社会思潮等诸多方面。再者,也应该对例如党团建设、职业生涯规划等实际应用与技能类的课程进行开设。在对课程进行安排时,一定要将主干课、必修课以及选修课的关系处理好,主干课用来坚实学生基础,对基本的规格质量进行保障;选修课用于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指明今后发展方向。

2 兼顾学历教育以及在职培训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努力提升教育队伍的学历结构,使其向职业化、专业化以及专家化发展,也应该加强对在职培训的重视。在职人员应该从当前形势的发展情况以及实践活动的具体需求出发,通过对定期的短期培训、主题研修、经验交流以及学术活动等进行参与以提升自身能力。

3 对学历教育中水平不同的人才实行因材施教

在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时,培养方案一定要对人才层次的不同进行考虑,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对学习研究内容进行扩展加深。应该严格依照相关部门颁布的相关规范来进行课程设置、成绩考核、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工作,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 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对理论与实践手段进行协调利用

针对在职人员所进行的培养活动应该偏重于在实践中进行,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对于困难能勇于克服,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学习并获取经验;与此同时,也要号召在职人员通过学习研究相关理论知识来提升自身水平,要求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活动,对合理的调研手段以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熟练掌握,重视总结工作经验,将实践活动中获取的经验理论进行升华以实现对客观规律的揭示[5]。相关部门以及领导人员应具备长远眼光,合理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对更高一级学位进行攻读,以实现对队伍学历结构的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更为专业。对处于学历教育中的人员,不但应该重视其理论基础的扎实,也应该促使其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活动。学历教育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及学术实践等活动中去;在对学位论文进行研究以及写作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从书本、概念出发,通过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以提升问题意识。

三 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整个过程以及所有方面都对科学化有所体现。理念方面,应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国家和党的重要性,对围绕中心以及服务大局这两点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摆正、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领导同服务群众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学校教育尤其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为大学生时,一定要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进行贯彻实施。目标方面,必须从党同国家的实际要求以及受教对象思想实际水平出发,来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不顾实际情况的严格要求、重视底线忽视目标这两点都不可取。设置目标时,应把受教对象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对层次进行划分,目标的树立要对先进性、广泛性的要求进行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合理的坡度应该存在于目标的各个层次之间,这样目标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递进会更为方便。内容方面,要重视对其进行深化、更新以及转化。通过采用创新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内容进行不断优化,使其更富有科学性,与时代发展步伐相适应,对当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吸取。此外,也应该改进教学内容使其满足教育教学要求,以达成由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方式手段方面,应该从实际的需求条件出发,合理运用对多种方式手段。尤其应该重视对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传播方式的使用,使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出更大作用[6]。大学院校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开展时,针对多媒体这一教学方式,不但要对其进行大力普及也应该重视对其进行研究完善,这样它的作用才能得以更好的发挥。全国的大专院校应该积极进行探索工作,积极总结工作经验,要对具有成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大力推广。其中,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7]。最后应该重视对相关制度的建立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及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制度来保障[8]。因此,必须对制度构建工作投以极大的关注,对实践中卓有成效的规章制度以及体制机制进行总结完善,不但能规约当前,也对长远问题有所考虑。一方面,应该对即时应对机制进行建立,对最近几年思想政治工作解决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思路方法,使科学的应对机制得以形成。而另一方面,也应该对长效教育机制进行构建,使一种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相互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网络被构建起来。

综上所述,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科学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经济与人的共同发展,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以及科学的价值观来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武装,与此同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对实际情况加以认真考虑,勇于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随时代发展所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A.F.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导言)[M].鲁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2(7):112-113.

[2]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0(8):79-80.

[3]李屏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6(5):201-203.

[4]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5(11):134.

[5]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2011,17(3):25-27.

[6]杜汇良.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10):117-118.

[7]冯刚.着眼“八个结合”内在规律研究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15(9):111.

[8]王习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内涵探要[J].思想教育研究,2011.20(1):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