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运用教学机智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 投稿sima
  • 更新时间2016-01-14
  • 阅读量349次
  • 评分4
  • 13
  • 0
  什么是课堂教学机智。《教育大辞典》定义为: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迅速、准确、敏捷、灵活地做出判断、处理,并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机智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激”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对课堂教学中的偶然事件的干扰,立即改变教学传递系统的传输程序(如教学计划、教案、资源等),重新拟定教学传输程序,维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保证教学过程有序顺利进行。 
  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教学艺术之树上最为亮丽而鲜活的花朵,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常常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景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动态过程,受教师、学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课堂不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而是无风三尺浪的大海,充满着各种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来应对课堂上的千变万化,从而为语文课堂锦上添花。那么,课堂上怎样才能做到随机应变、得心应手,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获得高效率的课堂效果呢?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想法,与同行切磋。 
  一 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随着时代的需求,信息的狂飙式变化,教师在课堂中应当适时运用教学机智,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解读文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这样,学生不仅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激活创造力,而且为学生未来的人生播下人文精神的种子。 
  有位教师执教《斑羚飞渡》时,由于备课充分,一切都像她预设的那样: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复述故事,感悟形象……并且大部分同学都感悟到了镰刀头羊的镇定、从容、临危不惧,也都被老斑羚们为了种族的延续而勇于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动着。但正当教师准备鸣锣收兵的时候,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道:“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真实,国家明文规定禁止捕杀野生动物,而文章中的狩猎队却明目张胆地去捕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羊,我觉得这是违法的,是不可能的。”这位学生的发言犹如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块巨石,立刻引起课堂的一阵骚动。教师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不慌不忙,在保护学生质疑精神的同时,引领学生一起去探究文本,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不一会儿,不少同学也举起了手,有的说第8段中的斑羚们的训练有素经不住推敲,有的说第9段的试跳成功太不真实,有的说第11段中斑羚们所表现出来的高素质令人怀疑,有的说狩猎队本来是去捕捉包括斑羚在内的野兽的,但有了捕捉一大群斑羚的好机会却放过它们,让其逃生是不可思议的。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出现“意外”时,教师要能因势利导游刃有余地应对。“因势利导”,首先要“因势”,而后才能“利导”。“导”的过程也会对“势”产生反作用。因者,顺也。因势,即顺着现有并发展的形势、情势。利者,顺利,使有利也。利导就是使行为有利于引导、导示。如此“因势”和“利导”就会使学生得到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机会,从而读出他们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兴趣高涨了,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语文课堂吗? 
  笔者在高中任教时,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况,记得是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通过讨论分析得出杜十娘坚强的性格特征。正当我准备结课时,有学生就提出疑问:如果杜十娘真的坚强,就应该在认清了李甲的真面目时离开他,怎会为了一个出卖自己的负心人送掉性命,这种行为能叫坚强吗? 
  笔者先是表扬了这位学生能积极思考,然后顺着他的思路反问道:“如果杜十娘离开了李甲,她的命运将会怎样?”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发言,为杜十娘设计了许多种出路。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环境加以辨析,最终学生大都认识到杜十娘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她最强烈的反抗只能用毁灭自我的方式来表达。我觉得这也是较好地运用了学生问题的“势”,起到了“导”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使其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刻。 
  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实施新课标,做到因势利导,及时启发学生去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并自主解决疑难。这无疑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放飞了他们灵动的翅膀。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高效语文课堂吗? 
  二 善待错误,虚心向学生学习 
  我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个教师即使掌握的知识再渊博、备课再充分、预设再精心,课堂上也偶有出差错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大可不必面红耳赤、羞愧难当,更不能文过饰非,而应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蹲下身子,承认错误,虚心向学生学习。 
  记得那天的语文课上,笔者和学生欣赏着鲁迅先生的《雪》。笔者以那段“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为例,来领略鲁迅先生的语言风采。由于学生读得较透,赏析得比较到位,大家都争着发言,不少同学说本句仅用了比喻这一种修辞手法,而我却认为除了比喻外还有拟人,是修辞手法的兼用。同学们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笔者不再为自己争辩,只是静静地看着学生,期待着他们拿出更充足的证据来说服我。这时,机灵的小明站起来说:这句话只运用了比喻,没有拟人,在拟人这种修辞中,被比拟的事物必须具有人的情态或动作,而这句话中的“雪”却不具有这种特点。“那你能举个例子吗?”笔者追问道。“能,如‘山也乐来水也笑’中的‘乐’和‘笑’就说明山和水具有了人的‘乐’与‘笑’这一情态。”其他同学也纷纷赞同小明的观点。学生说得有理有据,笔者也心服口服,笔者欣然接受了同学们的观点,并当场表扬了小明同学。这节课就在民主而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了。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只有适时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点燃他们心中的激情,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让他们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知识并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从这一角度说,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也只有这样做才不愧为热爱学生的好老师。教师要由以前的演讲师、布道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让学生灵动的翅膀伴着语文课堂快乐飞翔;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能收获被肯定、被赞赏的快乐。笔者认为这也正是高效语文课堂的真谛所在。 
  三 顺水推舟,提高教学情境的敏感性 
  教学机智所面对的教学情景中的突发“意外”事件教师无法预先设计,要维持课堂动态平衡,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当机立断,作出准确恰当地反应。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高度的课程敏感性。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灵敏反应,主要是对学生心智活动和情绪反应的敏感。教师教学机智的发挥也不能只是等待和接纳,而应是悉心敏觉(就是主动积极地去感应)。课堂上,一位老师正在组织学生赏析一篇描写秋雨的美文,突然教室外下起了大雨,急促的雨点敲打着窗外梧桐树叶,立即揪住了学生的心,其目光情不自禁地斜视窗外雨景。面对此境,老师立即调整计划:“同学们,秋雨深富秋天的内涵,夏雨更有夏的神韵,在体会秋雨之前,让我们先品味一下夏雨吧!”学生兴致立即高涨,屏声静气,或侧耳倾听,或开窗用手接雨,或是伸长脖子呼吸新鲜空气。十几分钟后,师生再回到课堂,这位老师敏感性很强,洞察学生的心志,巧妙地抓住由环境和学生生成的资源,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可谓见微知著,曲径通幽。像这样由“预设”读秋雨到“生成”写夏雨,理解学生的好奇心,尊重他们的感受,随机应变地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意识到,不仅要让学生在书本上学习语文,还要到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因为生活处处皆语文。 
  四 冷静思辨,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是课堂教学的应变艺术,即教育机智。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活泼、生命力正处于最旺盛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这样一群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意外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机智来冷静面对了。 
  笔者曾在教学《勾践灭吴》一课时,首先以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作导入。项羽破釜沉舟和勾践卧薪尝胆千百年来成为激励后人的故事,学完本课后又做了一个文言练习《范蠡事越王勾践》,里面有这样一句: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翻译到这里的时候,笔者又给学生讲了范蠡与文种的典故:吴既灭,范蠡引退,致信种曰:“高鸟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种得范蠡书后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讲到这里的时候,有一男生随口就说“我还以为勾践是个英雄呢,原来是这等卑鄙小人”!听他这样一说,有的同学也开始唏嘘起来,勾践这个人物形象在他们心中开始大打折扣。这时,我便想起了《论语》里的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把这句名言板书到黑板上,请学生进行讨论。大家纷纷发言,并谈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自由交流的思想碰撞中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