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

  • 投稿任民
  • 更新时间2016-02-24
  • 阅读量310次
  • 评分4
  • 71
  • 0
摘要:行为养成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环节,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本文对高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形成机制、内容、原则以及有效的实施方法进行探讨,对高校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41-02 
   “养成教育”是培养人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认识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当前高校的德育体制中,“养成教育”对大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主要指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从行为训练入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促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目前集中于高校德育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高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开展高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及行为规范,实现全面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行为养成教育的形成机制 
  行为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行为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一个建立、巩固和发展内化的过程,要注重将思想上的“认知”和现实中的“践行”并举同行,让学生在构建健康生活方式理念的同时进行生活实践。如此,一方面,将有助于学生将习得的健康知识在生活中践行;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领悟知识内涵,感受行为养成教育对生活带来的改善。“认知”和“实践”相辅相成,将行为养成教育的效果最大化,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内化为长期稳定的行为方式。 
  二、行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1.培养科学的运动习惯。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培养的各方面要求也不断提高,强化大学生身体素质成为高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有益的体育锻炼是保持充沛精力和健康体质的基础,它调节并改善由于长期不合理的饮食、作息等所造成的亚健康状态。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是高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 
  2.培养高效的学习习惯。对每一位大学生,能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都至关重要。目前各大高校学生群体中在学习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自由无束的学习环境中,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惰性影响,学习积极性不强;有学生受“学习无用论”等歪曲价值观的影响,出现学业问题;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业上倍感吃力。我们认为,大学生出现学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课堂效率低,听课状态差,成绩不理想。这些情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极为不利。因此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动力,培养科学高效的学习习惯极为重要。 
  3.培养整洁的卫生习惯。宿舍对于大学生是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为一体的综合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调查显示,大学生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宿舍集体中度过的[1]。宿舍生活期间,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责任意识。 
  4.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人们的生活竞争愈发激烈,所承受的社会压力日趋增强。作为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同龄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如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不畅导致的心理问题、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心理调适问题、由学业困难引发的心理危机等。行为养成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5.培养崇高的品质德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理论储备不足,社会阅历较浅,他们极易在错误的思潮中偏离方向。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贪图物质享受,忽视精神境界的提升。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将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不断地完善自身修养,争做社会栋梁。 
  三、行为养成教育的原则 
  1.持续性原则。良好稳定的习惯离不开长期反复的训练。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质是帮助大学生推倒长期积垢的坏习惯,塑造健康的新习惯,这一过程也将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反复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要讲究持续性原则,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进行开展。 
  2.合力原则。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一项植根于现实生活世界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负有责任[2]。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家庭环境对于其行为塑造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其次,浓郁的道德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有正向的导向作用。第三,学校教育作为承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纽带,是两者的基础[2],在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应以学校为主导,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积极协调的合力原则,方能发挥全员育人的群体功能,实现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 
  3.倡导自我教育的原则。“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使人们认识到终身学习是新世纪的生存方式。良好习惯的养成仅靠在校期间的教育是无法全部实现的,它需要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持续践行。行为养成教育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坚持倡导自我教育的原则,使学生终身受益于行为养成教育的成果。 
  四、行为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 
  1.把握契机,开展行为训练。行为养成教育的关键是注重反复的训练,从而促进“认识”转化为“行为”最终转化为“习惯”。高校新生入学后会进行十五天的军训,旨在对学生进行意志磨炼和行为培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这些良好习惯极易被遗失,因此抓住重要契机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是高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以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军训结束后学院抓住契机,在全体新生中开展“行为养成教育‘三部曲’”,包括“Running Man”晨练计划、“我爱晚自习”计划和“扫屋运动”宿舍卫生检查计划三项活动,内容新鲜多样,规章制度健全,极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行为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运动、学习、劳动等习惯。  2.营造氛围,举办主题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所以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必须进行社交,从而认识自我,获取社会知识,掌握行为规范。高校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便是将思想教育工作融于学生的工作、生活和活动之中。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大学生受到熏陶。通过定期举办班级文化节、宿舍风采大赛、趣味运动会等集体活动,为学生搭建交互平台,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彼此熟识,在竞赛评比中凝聚团结。良好的人际交往和互动使学生能够自我调整,解决轻度心理困扰,有助于预防心理健康问题。 
  利用特定节日开展活动,进行养成教育。如每年十月份开展“红色金曲歌咏赛”、五四青年节开展“青春演说赛”等,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氛围感染,从而能主动进行自我思想教育,将其内化为稳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3.合理放权,推动自我教育。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而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下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能力认识,自我管理和教育,并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4]。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合理放权是有效的推动力,即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和权力去开展自我教育活动。以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实施的“党员先锋岗”计划为例:“党员先锋岗”计划与“行为养成教育‘三部曲’”相配套,共设立学业警示帮扶岗、体质提升助力岗、学业辅导帮扶岗三项具体岗位,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自由择岗、自主申报,负责相应岗位的监督帮扶工作,协助行为养成教育活动开展。如此一方面使参与者站在新的视角体验教育过程,从而带动他人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同时也是对积极分子进行入党启蒙教育、对学生党员进行党性培养的良好契机。除此之外,学院学生自主开展“美时美刻”主题沙龙、“美食工作坊”等品牌活动,学生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提升,规范思想和行为,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 
  4.多维并举,发挥合力作用。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应以学校为主导,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积极协调的合理原则。就学校层面而言,除了实施行为养成教育工作外,还需要高校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积极引导,在言传身教中培育学生的道德素质。不断完善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力量,占领网络传播的主阵地传播正能量,使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家庭层面,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监督和引导,润物细无声般加以影响。此外,浓厚的道德舆论氛围以及强烈的褒贬力量是来自社会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稳定提高。 
  综上所述,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积极配合凝聚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早日实现。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单巨川,曹鸿飞,米衣军,张丽萍,崔赞梅.大学生宿舍卫生为何要常抓不懈[J].考试周刊,2010,(30):205-206. 
  [2]简福平,陈旭.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理论建教育导刊,2009,(5):87-89. 
  [3]王飞加.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研究[Z].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518-52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