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锻炼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性

  • 投稿洪嘉
  • 更新时间2016-07-05
  • 阅读量583次
  • 评分4
  • 96
  • 0
 摘 要: 随着高校资助体系的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深层次资助日益得到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提升个人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和社会愈来愈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论述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锻炼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性,以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实践锻炼 
  一、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高校扩招等带动了高等教育结构及形势的转变。精英化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育对象在原有基础上向西部地区或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适龄青年延伸。教育的相对平等使得众多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得以实现。据统计,在全国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已达到近30%[1]。然而,随着贫困大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各种问题随之而来。而某些问题不是仅仅依靠物质资助便能解决的,正如人们所熟知的,贫穷不可怕,贫穷的思维才最可怕。在这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贫困大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跟上时代步伐,尽快融入这个社会是资助问题的关键。 
  二、社会适应能力与实践锻炼 
  “适应”一词本是生物学名词,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而心理学上从三个方面对“适应”进行解释:一是生理上的适应,通常指身体各器官对声、光、味道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指心理上的适应,通常用来指个体在经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恢复内心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即社会适应,指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承受水平及自我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即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2]。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在大学学习期间,其与师长、同学、室友交往的能力,接受学习课程、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以及接受社会新鲜事物、逐渐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化的能力;二是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时,其求职能力、处理职场人际关系能力与应对工作的各项技能等。 
  “实践锻炼”即指通过社会的或者自然的有意识活动,在艰苦中经受考验,增长才干。这里既包括学校为贫困生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又包括社会上工作岗位的磨炼。通过实践锻炼,一方面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培养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三、社会适应能力及实践锻炼缺乏表现及原因 
  (一)严重自卑心理,病态自尊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一般来说,某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由于家庭贫困,物质条件的差距使得他们从小就觉得在生活中低人一等,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丰富的校园生活在给贫困大学生带来新奇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无限忧虑,他们像其他同学一样渴望友情与爱情,却时刻担心因贫困而被他人看不起;而与他人交往的活动,有时也需要金钱作为支撑,贫困生们不得不为此精打细算一番。严重的自卑心理使得某些贫困大学生选择掩饰自己的出身,甚至自我封闭,排斥人际交往[3]。如此,不利于贫困大学生适应校园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 
  由于自卑,贫困生在对自己有消极的认识的同时,自尊心极强,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而对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有时学生只是开玩笑的一句话,可能会换来贫困生的激怒行为,出现这种病态的自尊心理和行为。所以贫困生经常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与身边人发生争执,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而用言语或行为攻击别人。往往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身边人对他们另眼相看,使身边学生和自己在生活中都倍感压力。 
  (二)长期经济贫困形成贫穷思维。 
  贫穷思维是指因为贫穷而形成的以金钱为第一位衡量事物的思维方式。一方面,长期的经济贫困会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懂得勤俭节约、自立自强,更积极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得生活费。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会因为“缺钱”,更明白没有钱的意义,而对于一些应当花钱的事情犹犹豫豫,放弃提升自己的机会。比如参加一些英语培训班,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英语底子较薄,进入大学后要比普通同学落后一些,而将来面试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英语不好而失去到外企工作的机会。这种贫穷思维让某些贫困生不愿加入一些联谊活动、不愿在人际交往、自身能力提高方面花钱,甚至钱产生“仇富”心理,这样将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生活。 
  (三)综合素质偏低,就业视野较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经济较不发达的农村等地区,教育结构单一、师资水平低下及教学设备落后等都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学校往往只看重升学率,注重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却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及教学设备的落后都影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肩负父母甚至整个家族的压力。到城市求学,他们潜意识地形成命运由此被改变的意识,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尤其在就业方面,贫困学子们对未来抱有很高的期望,且有不良的攀比心态。希望借此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庭的命运。但进入社会后会遇到种种不如意,某些学生在经历一次次梦想破灭的折磨后尝试改变以适应社会。但某些学生盲目悲观,一再否定自己,严重影响其适应社会。 
  (四)缺乏实践锻炼,感恩意识不足。 
  现在的“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家庭,也很少让子女做些什么,而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父母往往都是教育“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别的事情不用操心”。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一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弱,缺乏感恩意识。父母将他们的生活琐事全部包办,而孩子们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或根本不会帮家长做家务,更有甚者经常与父母发生顶撞。在和比较富裕的学生对比后,某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埋怨自己家境不好,无视父母的辛苦,大肆挥霍,盲目攀比,将父母省吃俭用视作理所应当。 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方式,会让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与他人的友谊,当与朋友有利益冲突时,就会出现同学之间相互伤害的恶性事件;也会对于社会的帮助缺乏感恩,漠视社会及他人的无私奉献,缺乏诚信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不知感恩回馈社会。 
  四、如何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锻炼 
  (一)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各种专题讲座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适应校园、适应社会时所表现出来的自卑、自闭、敏感、自尊心强等表现都是因为其心理还不够强大,不足以对抗外界的各种刺激。对此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加入针对贫困生的“心理解困”的内容,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针对自卑、自闭、敏感等贫困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从成因、表现、解决方法及预防等方面全面地讲解。开设针对贫困生专题讲座,从而起到帮助他们“心理解困”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加入针对贫困生的“心理解困”的内容是在问题没出现时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有效措施。高校教师可罗列贫困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与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心理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极强的解决策略,这既可以让贫困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又会无形中教会他们如何应对此类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辅导形式,即由辅导者根据求助者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体,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和引导解决求助者共同的心理问题[4]。团体心理辅导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在团体的相互影响下解决的。这种方式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的优点。团体心理辅导尤其适合这些性格内向、腼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他们的心理问题有很大共性,非常适合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激发他们的交往兴趣,增强交往能力,建立归属感,同时可以宣泄不良情绪,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开阔思路,全面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逐步摆脱自卑感。团体心理辅导是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2.举办多彩心理健康活动,促进贫困生与他人交流。 
  心理健康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有利于贫困生恢复心理健康。可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和爱好,在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感受的情况下,组织开展丰富心理健康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有利于贫困生恢复心理健康。可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和爱好,在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感受的情况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包括心理沙龙、文体活动及有利于提高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他人和社会中升华自己,在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努力营造理解、尊重和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培养其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操,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所造成的心理阴影。使他们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炼。 
  (二)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其树立合理就业观。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应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聘贫困大学生;学校应建立旨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并帮助他们广开就业渠道。 
  1.为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贫困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们大多来自偏远的山村,因此,做好贫困大学生们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弱,从长远看,还关系改善中国农村农民生活状况。可见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着实重要,而社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应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提供经济与政策上的帮助,保证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有一定的经济保障和足够的机会寻求适合自身的工作。如,政府可为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补助以保证基本生活费用;政府还可颁布相关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接收贫困大学生;此外,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树立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意识。社会的帮助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感,有利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开设课程提升综合素质、指导贫困大学生就业。 
  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差,因此,各高校可通过开设一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如关于Office办公软件学习课程、Photoshop课程等,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学校在贫困大学生就业方面应给予充分帮助,如就业处应时刻掌握社会动态,及时将最新的就业信息传递给大学生;学校还应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进行必要的指导,让他们尽早形成职业规划,帮助其树立适合自身的就业观。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正确就业观的引导,双管齐下,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友企业家的帮助,广开贫困学子们的就业渠道,有效推进他们的就业工作。某些企业家都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历经磨难而成功,因而十分能体味贫困学子们的苦楚,他们在帮助贫困大学生读书与就业方面往往不遗余力。但由于缺乏引领,这一股力量却断断续续。因此,高校在这里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如各大学就业处、校友办与校友企业家们保持紧密联系,每年举办各种聚会,诚邀校友企业家出席,经常联络不仅增进了校友间的情感,而且密切了校友企业家与学校的联系。通过这个平台,校友企业家时刻关注学校的成长,帮助学校解决诸多问题。各大学就业处还可在每年的毕业季,专门为校友的企业举办招聘会,向他们推荐优秀的贫困学子[5]。 
  (三)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实践锻炼,注重自力更生观念培养。 
  勤工助学作为一项资助政策,让贫困生们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理报酬。在经济上发挥济困助学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从中锤炼学生的思想、增长他们的见识、提升他们的能力,从而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