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心理学视角下高中德育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5-30
  • 阅读量91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德育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德才兼备型人才。现代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社会的发展给高中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新课改教学目标的不断优化,教育工作者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高中生处于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发展黄金期,心理学视角能够为德育教学活动打开一个新的角度,深入阐析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再据此展开实践教学,增强高中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心理学理论导入高中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也是实践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现代德育教育的发展误区,就高中德育与心理学理论的融合和与发展展开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中德育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036-01


  0


  一、现代高中德育教育中的误区


  高中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但通常心理发育较为滞后。德育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而开展的课程,教育内容涵盖课堂内外,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终身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然而,现代高中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界限,残留传统教育中为德育而教育的痕迹。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课堂主体,旨在通过理论教育让学生规范生活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缺乏关注,德育成为了一门专业性的学科,而非与学生生活发展紧密关联的思想性内容。学生生活和德育理论的游离,容易导致学生认知上的偏差,让德育变成了无根之水。导致学生有道德认知而无道德情感,有道德知识而无道德信仰,有道德言说而无道德行为,学生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也屡有发生。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强烈,德育工作如不能贴近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导致学生精神世界的匮乏,出现各种心理和学习上的问题。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现代经济发展迅速,高中生作为社会和大学的人才预备军,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有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才能让其在今后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德育教育需要与社会发展相衔接,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就需要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衔接。激烈的社会竞争赋予人才全新的定义,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更需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才能与人良好沟通和交流,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重重问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重要部分,如拼搏精神、抗压能力等,都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孟子有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心悦而诚服也。”高中生的学习经验较为丰富,生活阅历不断增加,其情感上的认知也愈加丰满,具有一定的戒备心理,如德育工作的开展模式单一和单向,很难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心理学提升高中德育教育实效的途径


  (1)结合南风效应,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南风效应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讲述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北风和南风比试谁能将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吹送大风,天气转凉,行人纷纷裹紧大衣。而南風徐徐而来,行人觉得温暖,很快脱掉了大衣。南风的生理说明了态度的重要性。人在鼓励和温暖中很容易放松自己,接受积极性的暗示,主动提升自己。而批评则有可能增强人的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培养人的积极性。


  (2)结合破窗效应,建立教师的公信力


  破窗效应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的一个实验。实验结论是,当一个人打破了窗玻璃,且未受到惩戒,窗户没有及时修好时,会有更多人受到暗示,纵容自己去打破更多的玻璃。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为了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也应当结合破窗效应,建立自己的公信力,让学生明确行为规范。在第一个学生“打破窗户”的时候,严肃处理,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才能让其他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后果,实现自我约束。


  (3)结合皮格玛利翁效应,帮助学生积极上进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用希腊神话中的王子为名,设计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他们为教师提供了一份具有优秀学习潜力的学生名单,并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保密。在八个月后的智能测试中,凡名单中的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实际上,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抽取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原理为,教师深信某一些学生具有天赋,在教学中不自觉的对这些学生另眼相看,并通过积极的语言和行为对这些学生予以特别的关爱,让学生在教师的信任中对自己产生信心,进而积极上进,成绩也能取得显著的进步。


  (4)结合迁移理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迁移理论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实践表明,学科成绩好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容易保持良好的成绩。而成绩差的学生很难提高自己的成绩。德育教育也是如此。正迁移影响下,自我规范较好的学生更容易保持好习惯,而负迁移下,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坏习惯的妨碍,对今后的德育教育产生影响。据此理论,教师可以不断地向学生强调良好习惯和品行的重要性,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正迁移,逐步归正自己的行为习惯。而对于受负迁移影响的学生,教师可以挖掘他们身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优势,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缺点,提高德育学习效率。如对待上网成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负责班级事务,或结合其网络知识较好的优点,让其帮助其他学生提高计算机能力。学生在正迁移中能够认识到上网的优势和弊端,乐于接受教师制定的管理计划,科学上网,合理分配时间。


  [ 参 考 文 献 ] 

  [1]赵云龙,赵建新.人格、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6):711-713. 

  [2]杨强,叶宝娟.感恩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4,(3):610-616. 

  [3]沈永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技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刘天.论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及整合[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7). 

    作者:黄醒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