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教育技术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盘活教学资源丰富科学教学

  • 投稿王启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07次
  • 评分4
  • 36
  • 0

福建省古田县第二小学(352200)陈容斌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必须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教师如何盘活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思考中进步,在探究中成长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1优化校园资源创设探究环境

学校科学教学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教学资源和教室外的教学资源两类,主要包括:实验室、科技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的仪器,校园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优化校园资源,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

1.1装扮实验室一片探究的乐园

实验室是学生科学活动的主阵地,实验室的布置应体现人文性、科学性、创新性,力求做到“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科学探究的活力”。一是设立自制标本区,将学生捕捉到的蝴蝶、天牛、蜥蜴、蚕蛾、青蛙、蜻蜓、蝗虫、各种鱼等制作成标本进行观察;二是设置实验材料箱,放置常用的工具、材料、活动记录卡等,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实施开放式探究提供便利;三是开辟“科苑集萃”栏目,结合“动物的生命周期”、“天气”、“宇宙”等单元主题教学搜集资料编写手抄报定期张贴、交流;四是建立动物图片展览区,墙上张贴150多种动物图片供给学生欣赏;五是悬挂科学家名言,组织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触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六是建立科技图书专柜,让学生遨游在科技书海中获取相关信息,撰写读后感,丰富科学知识,开拓视野。

1.2设置景点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的氛围,在校园专门开辟“科技长廊”,介绍科技前沿信息,科普常识;红领巾广播站定期播报科技教育内容;设立科学金点子信箱;在楼梯、过道墙壁上悬挂科幻画、科技实践相片等;建立“微型植物园”,组织学生到植物园播种凤仙花、杜鹃花、一串红、黄豆、花生等,亲身经历植物的播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水、空气、温度、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在田间管理中发现动植物的食物链关系,想办法消除病虫害,保护好植物。如教学《校园生物大搜索》、《大树和小草》、《各种各样的花》、《校园的树木》、《植物的叶》等内容时,微型植物园便成为学生观察、实验的乐园,他们尽情观察树叶的变化,比较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闻一闻各种花的香味、数一数花瓣、辨一辨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等,学生从中了解很多的科学知识,体验到无限的乐趣。由此可见,校园内的科学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挖掘家庭资源拓展探究时空

家庭资源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资源,是学校资源的补充与延伸。挖掘家庭资源,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义。

2.1开展家庭种植饲养培养动手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往往有许多观察、实验需要一段时间才有结果。如观察蜗牛、植物的一生,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这些观察、实验内容仅靠课堂上呈现的图片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如果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开展种植、饲养活动,印象深刻,还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再如,3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整个单元围绕“蚕的一生”展开活动,为了让学生了解蚕宝宝的生长蜕变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责任心,开展“小小蚕宝宝,大大责任心”亲子养蚕体验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同采桑叶,喂蚕宝宝、清理蚕粪,及时鼓励孩子采用画图、拍照、录像、文字等多样的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开展亲子养蚕知识竞赛,撰写养蚕心得评比活动,让父母与孩子在亲情交融中共同感受中华古蚕桑文化的灿烂,学会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2.2依靠家长职业背景拓宽探究视野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无论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样,从事的职业如何,都有可能为孩子创造科学学习的条件。如本校一名学生的爸爸从事种菜行业,经常种植油菜、葫芦、萝卜等,学生一有空就到田园观察蔬菜的生长情况,并撰写观察日记与种菜体会;另一名学生的爸爸是个水果种植专业户,学生经常跟随他爸爸到山上学嫁接技术,每当春季桃花盛开的季节,就邀请几个好朋友到桃花园观察桃花,学习人工传粉技术;还有一名学生的妈妈在气象局工作,他妈妈带领班上学生到气象站观察各种气象仪器、访问气象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亲自测量气温、风速、风力,画气温变化的曲线图等。还有很多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进大自然,参加实践体验活动,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拓宽了科学探究视野。

3捕捉社区资源培养实践能力

社区是小学生接触最直接、最能具体感知的生动形象的“社会”,社区生活是学生科学素质养成和发展的土壤。社区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等。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加以利用,不仅对科学教学起到了补充作用,还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我们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制定了学校社区科学教育合作计划,邀请社区科普志愿者开办小讲座、指导学生开展科普读物交流会、趣味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结合我县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食用菌之都”,组织学生开展“走进菇乡古田”活动,聘请科技局干部、古田县食用菌研究专家来校作“食用菌栽培技术”、“食用菌的营养价值”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参观食用菌博物馆,撰写参观记,制作菌类标本,深入市场调查各类菇的销量情况,让学生对未来的食用菌研发提出设想。许多学生还参与了栽培白木耳、秀针菇等项目,撰写种菇体会,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4借鉴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信息量大、传播快,不受时空限制,对提高科学探究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笔者在教学《地震》一课时,利用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播放四川汶川地震的凄惨景象:房屋倒塌、大地出现了裂缝、树木扭曲……更有不绝于耳的隆隆声。这些生动形象的感官刺激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的强大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接着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的大小是如何来确定的?”“地震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等。笔者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成4个学习小组:社会学家组、历史学家组、抗震减灾组和地质学家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研究的问题,组成合作学习小组,通过上网浏览、筛选和整理资料,并把研究成果提交到教师指定的地震专题网站,然后在专题网站上汇报各小组的成果。整节课力求创设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由学生自己进行网络资源的搜集、研究、整理、应用,使学生在共享性的学习活动中共同建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总之,科学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取之不尽,它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开放的教学思想,活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习科学,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

收稿日期:201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