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教育技术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二循环、三课堂”的新型实践育人模式

  • 投稿闲愁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206次
  • 评分4
  • 79
  • 0

张会敏,谢泽奇,赵全利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摘 要:积极推行生产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文章介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结合办学特色与资源优势,围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传承重视实践育人的优良传统,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提出在研究、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二循环、三课堂”实践育人模式并阐述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创新培养;两循环、三课堂;实践育人;模式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142102310518);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4B520064);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4KYYB23,2015JG-YB23)。

作者简介:张会敏,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谢泽奇(通信作者),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图像处理,xzq0413@163.com。

0 引 言

实践育人以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机结合,构成高等教育完整的“四育人”体系,是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的产物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实践育人既是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对高等学校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1]。实践能力培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下,按照国家教育部对实践育人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提出下一阶段的对策与措施,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实践育人的常态化、长效化,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二循环、三课堂”的特色实践育人模式强调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

1 实践育人是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明确指出: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新认识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成为真理,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3]。由此可见,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其本质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人的品德、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其中实践活动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桥梁。人们掌握知识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形前进过程。在这个重要的过程中,人的知识水平可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并由实践来体现和检验。因此,实践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实践育人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是关键点。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能力结构中的高层次能力,需要高等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行培养,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训练和创新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特殊能力。实践育人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主要表现形式,高等院校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积极开展实践育人教学,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育人理念,也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实践特性在高等院校教育领域的突出反映。同时,实践育人是将高校的教育规律与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结合起来的着力点。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类发展的规律,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实践育人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教师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理论教学是实现实践育人的基础,实践育人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和融会贯通,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5-6]。

2 创建“二循环、三课堂”实践育人体系

所谓“二循环、三课堂”是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工程实践与创新”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针对不同年级分别完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两个循环,涉及第1课堂教学、第2课堂专业活动及校外企业工程实践与创新的第3课堂实践。整个过程始终贯穿“问题—学习—项目—案例—创新”的教学方法。

第1循环(学习—实践):在第1课堂教学活动即理论课及课内实验的基础上,同步进行第2课堂的实验室开放项目活动。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实验室,在项目训练过程中问题相继产生,迫切需要学生进行理论课程知识的再学习,充分认识和利用学习过程中的这个突破和转折。

第2循环(再学习—再实践):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通过第1课堂专设课程设计的改革,第2课堂的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卓越人才专业培养班、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的专业培训辅导及学生自主管理的自学活动相继开展。此阶段将学习实践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教学育人效果凸显。

第1课堂教学: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与课后辅导答疑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务处通过举办教学、教案、课件三大教学竞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授水平、知识把握程度等,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更容易也更喜欢接受专业新知识、新方法。课后答疑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程性质、课程重难点、课程目标、学习目的等;面对面地辅导答疑不但可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而且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2课堂专业活动:主要是利用校、省、国家三级学科竞赛体系促进活动开展。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及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科技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主要的专门活动包括:①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中的各类电子产品竞赛,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产品进行展示,最后由校级专家进行评价并给予资金奖励;②省级各类学科竞赛——河南省机器人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让学生根据比赛要求,运用专业知识设计出不同的比赛方案,在辅导老师指导下独立设计并完成电子作品参加比赛;③国家级各类比赛——电子设计大赛、物联网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通过省级比赛的各类作品有机会参加全国比赛,学生可以和省外的高校学生通过比赛进行切磋交流,开阔视野,增强信心,提高实践能力;④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遍缺乏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了解、缺少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综合训练等问题,我们于2009年启动郑州大学西亚斯百项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以期夯实实践基础,激发科技创新兴趣,让学生提前感受科研工作氛围,为后期开展科技创新、工厂实践作好铺垫。学校通过资金资助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提前了解项目的设计过程。该项目设计可以称为大学生的第二毕业设计,参加专业活动的整个过程称为第2课堂。

第3课堂实践:主要通过校外厂矿企业的工程实践与创新来实现。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及面临就业选择等迫切问题时,教师鼓励学生带着课题走向市场并把市场的需求反馈给学校,再次进行实践,这一过程称为第3课堂。

第1循环(学习—实践)以第1课堂为主要教学活动。学生首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习课程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这是整个实践育人的基础,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

部分学生一度感觉理论教学枯燥无味,曾走过不重视理论学习、只注重实践技能的弯路,这会导致在以后的专业设计、学科竞赛、工程实践活动中受到很大阻力。实践证明,理论知识的匮乏将导致专业实践活动不能深入,整个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实践育人成为空中楼阁。缺少理论支持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科学的实践无法正确认识事物。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对与课程相关的应用性实例——多媒体课件、视频的生动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例如,对于电子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长期以来,很多学生感到课程难度大、目标不明确、学习效果差,为此,在第1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首先选择含有基本单元模块的应用实例(如收音机电路)为引导,将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和应用实例密切结合,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步进行第2课堂的实验室开放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与课堂教学配套的实践项目(如音频放大器),经过学生初步实践,一个简单实用的作品诞生,这一案例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随着各种实践中的问题相继产生,学生会感到理论知识不够用,迫切需要再学习。

在第2循环(再学习—再实践)中,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学习,主要通过第1课堂(如课程设计)的改革,实现第2课堂的各种活动。院系级的电子作品设计展示、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PLC控制系统设计竞赛、学校主办的科技文化节、河南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分别针对不同年级展开。例如,大二学生主要参加学生社团、科技文化节、自主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大三学生主要参加卓越人才专业班、各类学科竞赛的培训及实践活动;大四学生主要参加学生自主管理的针对市场需求的专业创新实验活动。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已经形成,学习效果凸显,学生自身素质也同步得到提高,学生迫切希望在此基础上展示自己的实践能力。

这一过程的主要教学及学习方法是通过“问题—学习—项目—案例—创新”实现的。一方面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再学习;另一方面把学习实践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并为学生提供环境支持。创新实验室及学生自主管理专业活动室全天开放并提供相应实验设备及元器件。通过参加院系、学校、省级、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以点带面,学生相继进入作品的设计、制作、调试和实践创新阶段;通过再实践,培养初步设计产品或系统的能力、研发能力及创新能力,具有设备调试、使用、维修和维护的能力。

在经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不断循环后,学生面临毕业设计及就业选择。为了在竞争应聘过程中占有优势,学生必然带着课题走向市场、把市场的需求反馈给学校并进行再一次的实践,我们把这一过程描述为第3课堂。在学校的支持和有序部署下,学生毕业前已经参加各用人单位的技术培训和实践创新活动,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就是应聘单位急需课题的优化创新。在设计过程中,学校提供强劲的技术支持、环境支持和人力支持,部分毕业设计的答辩工作也安排在用人单位进行。例如,2012年由学校组织专家、教授到上海昆山用人单位对参加岗前培训的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答辩。通过毕业设计及面向就业方向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能在市场经济选择就业过程中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在就业后,学校教师和学生建立以网络通信为主要形式的沟通机制,解决毕业生实践中的各种专业问题,学校成为毕业生的强大后盾。

3 以“二循环、三课堂”实践育人模式促进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

“二循环、三课堂”实践育人模式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施,涵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通信、测控及仪器、计算机等工科专业,学生总数2 800人。针对学生所在的不同年级,分别实施相应的“二循环、三课堂”教学过程。

通过实施“二循环、三课堂”实践育人教学模式,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对自己独立设计制作的作品爱不释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显著上升、综合素质普遍提高、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能够自觉地组织各种专业技术活动,自发形成大四学生—大一学生的传、帮、带梯队,学习氛围、创新探索学习精神得以传承。在对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很多学生表示“二循环、三课堂”实践育人教学模式使他们受益匪浅,具备了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实力。

据统计,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的校内学科竞赛、实验室项目开发及科技文化节活动中,仅学生上交的自己制作的作品年均达600余件,曾得到教育部和省市委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卓越人才培训班及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活动中,培训学生年均400余人。在组织学生参加的省级、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西亚斯国际学院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4 结 语

“两循环、三课堂”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实施促使各级部门重视实践教学、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资源优先配置,形成了广大教职员工重视和支持实践教学,学生积极实践的良好氛围;同时,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及创新能力,使毕业生就业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走向满意的工作岗位,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普遍肯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李崇光, 江珩, 郑学刚.“三早”+“三田”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7): 10-12.

[2] 康明已.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构建途径浅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12): 70-71.

[3] 黄蓉生, 孙楚杭. 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增刊1): 36-38.

[4] 梁颖, 苏一丹, 丁宇. 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20): 44-47.

[5] 花长友, 韩宝平. 应用型本科院校强化实践育人的思索[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9): 38-39.

[6] 贺亚茹, 张平定. 基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 计算机教育, 2013(20): 37-40.

(编辑: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