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教育技术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 投稿令狐
  • 更新时间2016-01-04
  • 阅读量282次
  • 评分4
  • 49
  • 0
摘 要: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学习效果的内在因素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结合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对国内学者关于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从年分布、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内容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了我国学者在相关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发现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网络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03-04 
  一、问题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是在1977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1]。该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我国研究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自我效能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网络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国内外研究者也开始将视角从传统自我效能感转向网络自我效能感。 
  网络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网络学习信念,即学习者对自己能否有效使用计算机、因特网以及现有的资源工具,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网络学习课程的自信程度的评价。网络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具体应用[2]。作为影响网络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被很多学者引入网络教与学的研究中,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进行总结,本文旨在对国内网络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进行分类统计,以便发现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1.研究样本 
  研究的样本主要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按照主题检索方式,以“自我效能感+网络”或者“自我效能感+技术”为检索词,发表时间从2003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113篇相关文献,剔除新闻广告、通知、内容重复等无关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70篇。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70篇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严格遵循内容分析法的基本过程和步骤,在通读70篇文献摘要和浏览全文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主题分类,然后按文章发表日期、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内容建立数据库,最后用图表展示数据。文章的确定与分类,都是由研究者多次修改和编辑校验的。 
  3.类目与分析单元 
  研究从年分布、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内容四个方面对样本进行分析。在设计类目时,借鉴尹睿和谢幼如[3]的分类,结合检索的文献,把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分为以下7大类(如表1)。 
  表1 内容分析类目 
  [一级主题\&二级主题\&篇数(%)\&研究综述\&研究综述\&5(7.1)\&学习者差异\&性别、年龄、年级、智力水平\&17(24.3)\&网络成瘾行为\&学习焦虑、计算机焦虑\&学科内容分类\&英语\&20(28.7)\&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游戏\&学习过程参与\&学习动机\&4(5.7)\&学习风格\&宏观绩效研究\&网络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14(20.0)\&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微观绩效研究\&自我调控\&5(7.1)\&学习成绩\&学习时效\&综合交互效应\&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与不同的学科结合,自我效能感与这些因素的关系\&5(7.1)\&学习者个体差异、学科内容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4.统计工具 
  本研究统计分析使用Excel 2007软件为工具,采用图表结合的方法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论文年分布 
  从年限统计结果看,截至2014年12月31日,网络自我效能感国内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最早开始于2003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运用网络进行学习,而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也广泛受到关注,尤其是近四年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共有文献49篇,占70.2%,其中,2012年相关文献有16篇,占23%,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峰。 
   
  图1 网络自我效能感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2.研究方法分析 
  对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2所示,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在研究网络自我效能感时,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 
   
  图2 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数量分布 
  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有34篇(占49%)。国内很多学者都是通过自制量表与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例如:谢幼如、刘春华等通过编制一套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4],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尹睿、许丹娜自编影响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网络学习环境因素调查量表[5],并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学习内容、学习支持和学习的社会结构对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是文献分析法和访谈调查法,分别有10篇(占14%)和9篇(占13%)。统计中发现有8篇文章同时采用了调查问卷法和访谈调查法,而其中有6篇文章同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例如:王晓艳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6],并得出了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建议;张元灏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考察了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的现状[7],并提出了教育建议。 
  除此之外,采用实验研究法的文献有6篇,例如:陈亚轩、陈坚林对网络自主学习成绩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8];采用观察法和实证研究法的文献各有3篇,例如:李建南采用实证研究法对网络自主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9];采用准实验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的各有2篇,例如:张帅在通过准实验研究、行动研究法和观察法[10],对PLE实践平台和提高高职院校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
 3.研究对象分析 
  国内关于网络自我效能感的文献中,研究对象涉及有小学生与学前儿童、中学生、大学生及研究生、教师、成人和混合对象共六大类,具体统计结果如下图3所示。 
   
  图3 “研究对象”数量分布 
  由图3可看出,国内关于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针对大学生及研究生的最多,其次是中学生,分别有41篇(占58.6%)和15篇(占21.4%),总的“学生身份”的研究对象高达92.9%,它们共同构成了网络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研究对象。例如:马美丽以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可以通过改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设施,提供积极的教学指导,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等方式来提高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自我效能感[11];张丽提出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归因指导等这些策略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12]。而对教师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有4篇(占5.7%),例如:赵志彦、谢俊良等以教师为研究对象,并基于学习共同体能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发展提供丰富信息这一理念,提出信息技术技能、意识以及技术整合策略有助于教师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13]。 
  4.论文内容分析 
  本研究按研究综述、学习者差异、学科内容分类、学习过程参与、宏观绩效研究、微观绩效研究、综合交互效应七个方面对样本论文进行归类统计,结果如图4。 
   
  图4 论文内容分类统计 
  从图4可看出,在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中,关于学科内容分类研究所占的比重最大,约占28.7%;其次是关于学习者差异方面,占24.3%;从宏观绩效改进方面的研究比重占总量的20%;微观绩效研究、综合交互效应,以及对国内研究综述的研究分别占总量的7.1%;而对学习过程参与的研究约占研究总数的5.7%,篇幅相对较少。 
  为了进一步明确上述七种分类的研究重点侧重于哪些方面,笔者又作了更加详细的分类(见表1)。 
  学科内容分类主要研究网络自我效能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影响。其中,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有13篇,占总数的18.6%,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现状、影响因素和培养策略的研究上。当前,高中生的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而影响学生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并提出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增加成功体验、设立合理学习目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学生自信等策略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14]。而英语学习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有6篇,占8.6%,主要集中在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上。关于教育网络游戏中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只有1篇,占1.5%。 
  学习者差异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网络自我效能感与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经分析得知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地域、年级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性别和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15]。男性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而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之间又呈负相关性,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往往较低[16]。 
  宏观绩效研究是从宏观角度,阐述网络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学习内容、学习支持和学习的社会结构等[17]。而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对网络学习效果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增强学生网络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提高网络学习的效果、效率及成效[18]。微观绩效研究是从具体的学习成绩、时效、自我调控等方面研究网络自我效能感带来的影响。其中学习成绩方面的有3篇,而学习时效、自我调控方面的研究各有1篇,陈亚轩等提出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成绩和学习者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19]。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调控学习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20]。
  学习过程参与主要是网络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影响学习持续性方面的研究。张建伟、孙燕青认为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能感有密切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内在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倾向于持有更为积极的远程学习效能感[21];而高丹妮探讨了网络学习风格及其与自我监控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认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的自我监控力和自我效能感水平存在差异[22]。 
  四、结论与启示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在某些方面有欠缺,现对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进研究方法 
  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国内学者在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虽然多样,但大都集中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尽管有个别研究者采用行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但由于网络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个长期过程,而一般实验开展的时间很短,并且研究过程中采用的自制量表或调查问卷缺乏可靠的理论支持,有的研究中调查样本太少,不具代表性,因此得到的研究结果缺乏普遍适用性。以后的研究中要注意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将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延长实验的时间,扩大研究的样本规模,提高结果的可信度。 
  2.丰富研究对象 
  国内对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多为学生,而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很少,不重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其实,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于教学活动的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决定教学行为的成功与失败[23]。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同时关注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拓展研究内容 
  国内对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平衡,存在薄弱区,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比较片面。在学科内容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信息技术和英语课,对其他学科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在绩效改进研究中,大多是以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为依据进行研究,缺乏创新性;学习过程参与的研究中仅关注了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拓展研究的内容,做到关注网络自我效能感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