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教育技术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信息技术类微课的评价体系研究

  • 投稿温存
  • 更新时间2016-01-04
  • 阅读量379次
  • 评分4
  • 78
  • 0
摘 要:数字时代,信息技术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本文从信息技术课程着手,分析其教学不足,并通过信息技术类微课的教学运用,从结果出发,探究适合于信息技术类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供需要者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微课;微课评价;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27-02 
  一、信息技术课程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伴随着数字成长的一代被称为“数字土著”,而信息素养被认为是信息社会数字公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门明文规定的中小学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地区将其纳入了会考和高考,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2年)指出,信息技术要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要求通过教师的指导讲解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练,从而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和运用的能力,实现信息素养的累积。《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年)要求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开设的实践活动类课程必须包括信息技术,同时积极推进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逐步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讲分为认识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培养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以及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最终实现问题解决。其最终的目的是学习者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 
  二、信息技术类微课 
  数字时代的学习各个节点之间是相互连通的。从关联主义的观点来看,信息技术教学就是一个小世界,存在着“人”、“资源”、“任务”、“环境”和“联系”。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就是将知识点通过教学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但纵观整个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从人的角度:教学中的人物设定是教师、学生以及辅助者,大部分的课堂依然采用填鸭式教学,以信息技术的技能类课程为例,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教师,学生主体地位凸显不出,同时,学习者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不一,十分容易造成课堂的失衡。 
  从资源的角度:信息技术课程是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但由于学校对其关注度不够,造成优质资源的缺失,对于其学科资源的累积底蕴不足,信息技术教程的可读性普遍偏低。 
  从任务的角度:教学中以知识点为内容的任务散且不精,综合性不强,逻辑不严密,更有甚者违背生活常识,这必然会造成任务的执行能力以及任务完成之后的满意度显著下降。同时发布的任务发散性不强,对于学习者的思维锻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不到位。 
  从环境的角度:信息技术的很多知识点都是虚无缥缈的,那么对于其的理解就需要有情境建构的过程,很多教学过程忽视真实情境的建构,造成学生不知所云。 
  从联系的角度:凡是教学,必然存在互动来增强教与学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度理解,但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较少,直接做练习的现象普遍存在。 
  微课的引入,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学习效果和成效促进具有显著功效。微课的合理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同时解决不同层次水平的学习者知识获取的困难。微课运用于教学有提出前置性问题保证课堂翻转、构建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细致讲解实现问难解惑、课后的巩固帮扶实现知识拓展迁移等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资源的交流、储备等资源建设行为。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教学环境多是在机房,这便为信息技术类微课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将微课作为一个重要组件穿插在教学模块,将多媒体手段同期嵌入设计环节,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完成学习。 
  信息技术微课较别的学科的微课建设,更加注重的是情境任务的构建以及对操作的精准把握,不是所有类型的微课都适合于信息技术教学。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不同,有学者把信息技术课程划分为四类,即理论课程、技能课、实验课和制作课[1]。所以在制作信息技术类微课的同时要将其按课程本身的特点来制作相应的微课,不能同一而论。 
  三、信息技术类微课的评价体系构建 
  制作出来的微课是否适合于教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适当的微课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其不仅不能促进教学效果,可能还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部分缺失。所以在制作微课之前要有一个教学设计,同时,制作完成之后更需要有一个评价标准来实施考量,信息技术类微课亦是如此。就其定位而言,我们需要的是对微课作品本身进行评价,从而筛选出适合于教学的信息技术类微课。 
  各式各类的微课比赛催生对微课评价的需求,但是否一个评价标准就能衡量所有类型的微课?学科本身有其共性,但更多的是自身的个性,所以针对不同学科的微课,评价的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信息素养的基础上更多的是需要综合性能力的提升,将各种的小操作最终集合成为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作品。那么从这一个角度上来看,信息技术类的微课要求的整体性、创新性以及技术性是相对比较高的。笔者根据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分析以及微课比赛评价量表的比较,探索出信息技术类微课的评价量表(如表1)。 
  表1 信息技术类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2]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标准\&权重\&人(18%)\&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主体地位\&9\&互动交互\&教师与学习者交互讨论情况较多\&9\&资源(15%)\&资源齐全\&微视频以及相关辅助资料齐全\&8\&推广价值\&有示范、引领作用和推广的价值\&7\&任务(35%)\&逻辑清晰\&符合学生认知逻辑、生活规律,独立完整\&10\&内容完整\&选题清晰,重难点讲解透彻,易于掌握\&15\&形式新颖\&教学形式新颖,启发引导性强\&10\&环境(15%)\&情境合理\&情境设置合理,激发学生动机\&8\&技术规范\&不超过10分钟,图像清晰,声音清楚\&7\&联系(17%)\&教学组织\&理论联系实际,完成预设教学目标\&9\&教学手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8\&] 
  针对上表信息技术类微课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指对能够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微课的评价,而不是针对微课比赛。笔者设想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整体比值不能低于75%,认为“任务”一栏是整个信息技术类微课评价的重中之重,其他区域的比值可以相对降低,但“任务”一栏如果没有达到30%,那就可能无法应用到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中。 
  四、小结 
  微课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教学实践,通过对微课实施作品本身的评价,衡量其应用到教学中的作用价值,然后在微课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对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互有关联的一系列问题做出诊断性评价,以及对教学效果做出总结性评价[3]。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使其微课评价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实所有学科的微课都有其不同的侧重之处,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具体学科的微课评价有待更多的研究者不断加以研究思量。 
  参考文献: 
  [1] 李艺,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82-152. 
  [2] 王岚,张一春.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 (05):85-88. 
  [3] 陈香丽,黄桥燕,刘晓静等.微课的评价定位研究[J].中国教育技 术装备,2015,(08):126-127. 
  * 本研究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单位资助教育 部规划课题《“以学评教”背景下高中课堂学会学习的实践》(课 题批准号FHB120509)的系列成果之一,得到浙江师范大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