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教育技术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和质量论文(共2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4-06
  • 阅读量234次
  • 评分0

  导读:写作论文并不是像作文一样简单的,而论文更具专业性,所以想要撰写出优秀的论文,那么必定会在别人的论证上提出观点来论文自己的学术观点,不可或缺的就需要借鉴参考他人的相关资料了,本论文分类为职业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供参考。


  第1篇:教育技术学专业: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张亚静


  教育技术学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为教育技术,主要通过关注教育技术的本质、概念、形成与发展以及类型,进而发现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规律与方法。简单来说,教育技术学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怎样能更科学有效地学习,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目的。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不同,教育技术的引入,是把老师、学生、媒体等在教学中融为一个整体,从教学原理出发,用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分析学习者状况和学习内容和指标制定出适合的学习方案。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教育内容日益丰富和复杂,信息技术也日新月异,现代教育方式也产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往往将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将文字、图像和声音完美搭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优化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开设课程


  开设的课程大概分两类:一类是理论性的,如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高等数学、电工学基础、教育技术学概论、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一类是实践操作实训类的,如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研究性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现代教育装备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操作系统实验,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实验,多媒体技术实验等,这些课程大多在计算机上操作和完成。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功能是优化教育教学,使教育教学工作力求做到高效能、低消耗。这是从当今教育现状出发所提出来的——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造成了教育内容激增和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将技术应用到教育上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多媒体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当然,还有其他新技术,比如在线教育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适应学习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游戏开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可以以某种方式被应用到教育上。比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被借鉴和应用到医学实操上,以前医学生学习解剖手术一般通过实体操作,如果学习者能在虚拟场景中练习,就能够打破资源的局限性,收到节省资源的效果。由于该专业所学课程偏重于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科学,学生要接受教学设计、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教育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新技术教育应用及教育软件的设计、制作的能力,熟练掌握教学设计和教学平台及资源开发技术,是各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管理单位、各教育软件开发公司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总之,本专业学习的内容很丰富,技术性很强,仅仅依靠老师上课的讲授是不够的,还需要自己在课下学习和实践。


  二、就业去向与报考


  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概有:一是到各省市、区县电教馆(站)中从事电教管理、课题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等相关工作;二是到相关单位和企业中从事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三是到中小学从事电教管理、课件制作、信息技术教育等工作;四是到各类媒体,如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从事教育节目制作工作;五是通过深造进入高校或相关的培训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经过查看我省公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3+1+2模式)》,各高校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首选科目要求是“仅物理”,再选科目不提要求。所以想报考该专业的同学,务必要确定好物理作为自己的首选科目,否则不符合高校的招生要求,就不能被该专业录取了。最后,祝大家都能被自己理想的专业录取。


  第2篇: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导


  孙岩岩、刘和海(该文系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jyxm1135;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在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与时俱进,符合时代需求,培养综合性、复合型的高质量人才。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紧跟时代需求、学生能力提升形成核心素养的问题。从以课程为主线,合理设置课程比例分配;院院协同,建立完善跨学科选课制度;校企结合,建立“三级”层次培养机制三个方面探讨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有效引导机制,以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现状


  人才培养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能力与素质较高教育、培训的系列程序。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是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是专业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衔接纽带。根据培养方向的不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要体现方案的专业化、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方向的多样化等原则,教育技术学专业已形成一个系统性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的均是复合型人才。


  1.课程设置方面。各高校本科的课程设置结构一般是由通识教育课、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构成,形式趋于多样化。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其课程内容一般有四类,分别是教育技术学理论、软件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媒体技术,学科内容的选择与设置统一对应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按照培养方向进行学科培训。


  2.教学体系方面。包括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两大模块,两者的结合是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人格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按照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合理设计各类课程的设置比例、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确定教材的选编以及设置教学评估等,并秉持科学、系统以及个性化的原则制定教学大纲。实践体系应该是多主体、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涉及内容应是具体、丰富的。在本科生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进行不同内容和方式的实践教学,从知识的习得、应用以及创新三个角度开展实践教学的设计和选择。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提高其实践能力,所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有益于增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3.关键能力培养方面。1974年,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提出的“关键能力”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譬如应变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在关键能力培养方面,培养的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各高校需要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研究领域、应用领域、综合技能等方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式。在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方案上,各院校应于标准化要求下设计具有个性化的方案,在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多种教育、培训、培养的方式从创新的意识、思维与能力这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以达到当今市场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建设:专业设置强调核心理论。第一,在专业选择上,一方面是学生在高考志愿报考前甚至在专业学习之后,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相关信息、专业人才素质要求、未来就业前景等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意识等认识不清,最终无法做出一个选择判断。第二,在专业学习上,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高,有学生觉得技能类课程掌握不精、理论类课程学不透。当谈及专业理论书籍阅读时,有学生反映阅读的书籍大多是计算机类、教育学类以及心理学类的书籍,很少看到有关教育技术学类的书籍。第三,在实际层面上,各高校在该专业课程建设核心理念上模糊不清。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以教育类和计算机类为主,随着信息化和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又不断有新知识和技术出现,学科知识间的混合导致专业课程建设逐渐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业核心理论体系的缺失。


  2.技术更新:人才培养紧跟时代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与其就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要求有差距,甚至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具有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媒体开发以及教学研究等能力和素质是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而这些能力是与管理能力、交往能力等综合发挥的,因其学科专业的特殊性,又要求与其他领域的人员相互协作。从事企业方面工作的学生相对来说缺少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从事计算机教育方面工作的学生,特别是在中小学就业的学生,跟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专业优势相对较弱;从事影视制作及广播电视新闻方面的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又会觉得自己的文案基础比较薄弱,在摄影、摄像方面又觉得自己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不足等。由该专业培养目标及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可以了解到,教育技术学当前也存在着专业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同外部需求环境相脱节的问题。


  3.学生发展:能力提升形成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术定义中被认为是充分适应终身成长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素养与核心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知识量的猛增,以传输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提升学生素养成为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在学生素养能力中,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占据榜首,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所需要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教育技术学是对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以此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为中心,以开发能力与应用能力为辅。其次是管理与评价能力,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创新性和批判性能力,还要形成特有的学科思维能力。在更改培养方案的同时,需要增添创新实践板块,为学习者创设发展核心素养能力的学习机会。虽然,许多学校都在提倡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注明,但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引导机制分析


  1.课程主线:合理设置课程分配比例。以专业方向为基础和时代需求为方向设置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的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课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专业课程为主线,合理分配实践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比例值,对于人才培养无关紧要的课程进行删减,以此优化主干课程,并增加实践环节,完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而对于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可增加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课程,追上时代的潮流。各高校在根据自身办学理念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的同时,推出适合面向就业的课程内容,使本科生能够发挥该专业自身特点,提高其就业前景。整体课程的设置上需要注重对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合理选择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的课程内容,有所侧重。教育技术学在对学生的培养中,不仅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其自主学习能力。设置选修课板块致力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展开深度学习。


  2.院院协同:建立完善跨学科选课制度。跨学科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获得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课程设置中包含跨学科知识内容的多少,其二是在课程结构上不同学科间知识的混合度。要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需要增加学生获取跨学科、跨领域知识的渠道,并使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确保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具备解决各种综合问题的能力,可以建立与相关院系开课的机制,不同学科、院系的教师进行沟通合作。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中有不同种类的科目,包括教育类、计算机类、设计类等课程,可以让学生到计算机学院、心理学院、设计学院等其他院系进行选修,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课堂,或者由相关院系直接建立专门的课程班或者录制网上课程,以便学生学习。这种跨学科选课不仅促进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还可以更好地促进院系或专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3.校企结合:建立“三级”层次的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方案是各院校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设计的一系列活动方案,学校在根据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下设置子目标培养方案,即学校对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设置不同层次的培养方案,由于每个年级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同、学生实践基础能力的不同,根据不同年级推行不同的实践方案更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技术学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信息技术能力等业务技能是院校培养的重点,但一个人是否能在企业中获得长足的发展,也需要企业给予一定的培养。在校企协作的过程中,各院校可以针对信息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要求,加强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让企业参与,比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都可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甚至还可以共同建立专业的实训基地,做到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学校可参考企业的岗位设置对学生开展有目的性的能力培养活动,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企业也向学校提供一系列技术上、实训岗位上的支持,双向服务,在长期的合作中互补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