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

  • 投稿黄奎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744次
  • 评分4
  • 23
  • 0

胡恩保 沈燕

[摘要]文章探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认为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应该具备共时性和历时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衔接性和完整性等特征,审视了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然状态,提出建立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生成体系、提升教学团队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构建适应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路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系统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

[作者简介]胡恩保(1983-),男,安徽无为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沈燕(1966-),女,浙江萧山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浙江杭州3112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 3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基于‘零缺陷’理论的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32947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54-03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应然特征分析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在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从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具有的功能角度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受教育者终身学习以及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三方面需求。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是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师资支撑的有力举措。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由具有有机联系的要素组成的、具有新质或特定功能的综合体。由此,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则是由团队愿景、团队主体、团队结构、团队文化、团队运行机制与团队环境等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需要及时内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倡导的价值理念,助推职业教育发展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的实现。作为系统的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共时性和历时性。索绪尔提出共时性和历时性这一对术语来对系统进行观察研究。共时性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该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历时性是指一个系统发展的历史性变化过程。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特征。在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共时性表现为教学团队成立之初的静态结构,是一个教学团队在成立时所具有的人、财、物的组成,包括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专兼职构成比例,团队建设中能够获得的资源等。历时性表现为教学团队建成后的发展过程,包括为实现团队愿景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团队建设规划。相比共时性的静态结构,历时性的发展过程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不是先天给定的,也不是几个优秀教师的简单组合,而是不断生成的,教学团队的发展需要长时间的孵化和培育,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既要追求共时性的起点之优,更要关注历时性的生成之态和过程之美。

2.实践性和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高职院校走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道路。学校和企业、行业将进行比以往更加深入和广泛的互动。高职院校教学团队为应对产业升级培养人才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体现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实践性。高职院校教学团队作为一个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信息交换和交流的系统,从输入的角度看,需要及时掌握行业、企业一线正在进行的技术革新、使用的新材料和新设备,把握产业升级过程中形成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同时输出社会服务,基于自身专业优势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和管理难题,引领企业发展方向。通过革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手段培养出企业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向企业输出人力资源。实践性的实现需要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系统体现开放性。一个系统如果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有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就会变成一个封闭系统而逐渐走向衰落。高职院校教学团队越开放,教师就越能共享到企业、行业一线的新技术,真正培养出与产业对接的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教学团队建设要突破当前局限于以一个高职院校为主,其他企业行业人员简单拼凑而成的窠臼,开展基于校际、跨行业和跨专业的组织更为紧密的教学团队建设。

3.衔接性和完整性。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建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体系,按照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理念,是打通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的连接渠道。衔接将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国务院提出在未来10年完成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过程、人才标准等十个方面实现衔接。各层次职业院校的教师将成为实现中高职教育各方面衔接工作的主体力量。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是从事中高职教育的人的衔接。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处于承上启下衔接院校的枢纽位置。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端,下牵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性的作用。高职院校教学团队需要改变与中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彼此隔绝、相对封闭的格局,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创新与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合作机制,与中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有机衔接。

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然状态审视

1.团队建设重名虚实,缺少长远规划。一些高职院校盲目成立教学团队,不能在科学研究自身专业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组建有效的教学团队,为了申报而申报,为了建设而建设。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以获得国家级或者省级教学团队荣誉为出发点,立项完成即停止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形同虚设。有些高职院校虽然意识到教学团队建设在推进校企合作、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提升师资水平方面的重要性,但由于缺少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管理理念和制度落后,不能对教学团队的长远发展进行科学性规划,导致团队成员对团队发展的总目标和过程目标不清晰,缺少存在感和合作动力。团队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共享性行为准则缺少,使得团队运作处于无序状态。学校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整个过程缺少跟踪、监控和指导,导致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工作没有压力和紧迫感,团队成员联系松散,“1+1>2”的团队凝聚优势无法形成。

2.团队社会服务功能较弱,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高职院校的团队建设一直秉承“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理念,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整体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上得课堂,但下不了工厂。一方面,教学团队内部的兼职教师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专兼职一体化难以真正实现,应付基本的理论教学足够,但解决具体的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仍然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团队没有形成较强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各行业企业技术更新、设备更换速度的加快,深度融合的合作机制没有形成,高职院校教师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对企业行业一线状况生疏,无法为企业解决产业升级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3.团队组织形式封闭固化,中高职未能有机衔接。实现职业教育在中高层次之间的有机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目的之一。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全部建成,所以中高职一体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职教界的注意和重视,这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没有主动与中等职业院校进行有机衔接的自觉意识。在以往教育行政管理的设置中,中高职的沟通机制较为缺乏,所以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一个学校的教师为主要力量,按照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要求,从本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和教师状况出;发建立教学团队,少有中职院校教师的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转型前,以培养本科及以上的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由于对高职院校存在传统偏见,加上两类院校教师在学历层次、文化背景、人才培养定位上的差异,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鲜有本科院校教师参加。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选择

1.确定教学团队长远愿景,建立可持续发展生成体系。美国学者乔恩·卡曾巴赫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关注共时性的起点,又要关注历时性的过程。一是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把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每个成员所共同追求的愿景,通过科学的目标论证,全体成员的讨论分析,把这一愿景内化为每一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形成目标动力;二是建立团队可持续发展的生成体系,围绕长远愿景建立教学团队的共同行为规则,分解团队目标的阶段性目标,使全体成员能够清楚团队发展方向和各阶段努力的目标;三是加强对团队建设的全过程跟踪和监控,按照事前计划、事中支持、事后考核的原则,紧跟团队建设全过程,发挥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委员会的作用,为团队发展提供专业服务和政策咨询,对团队的长远发展进行把关和督促。

2.优化教学团队孵化环境,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彰显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需要优化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孵化环境,提升团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要从机制上推进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为高职院校教师深度参与企业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提供制度支撑。其次,高职院校要建立校地行企合作多方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团队,借力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为教学团队参与企业一线工作,共享企业资源创造条件。再次,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训,充分利用教育部国培项目、访问工程师等培训载体,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教学团队在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不可替代性的服务能力。最后,高职院校在绩效评价上要重视团队教学工作,改变以往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方面偏重教师个人业绩而忽视团队工作的现状,加大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建设的奖励措施,开展评选团队工作之星、卓越团队负责人等工作,提高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性。

3.创新教学团队组织形式,构建适应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新型教学团队。首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建立衔接性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评估和示范建设中提出要求,为他们参与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制度支持和政策优惠。其次,高职院校要创新教学团队组织形式,由于衔接性的教学团队与一般的教学团队相比,团队成员的来源更加多元,合作形式更加复杂,可以借鉴企业“虚拟组织”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中职教师、应用型本科教师、高职教师和企业员工融合一体,共同开展研发和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克服地理位置限制,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协作效果。最后,要重视不同层次院校教师沟通的心理阻碍,建立和谐互助的团队文化。应用型本科教师因为社会偏见对高职教师可能存在轻视心态,而中职教师又会觉得高职教师高攀不起。所以,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要深化团队成员对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的认识,消除沟通阻碍,营造和谐互助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团队文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董伟武,罗宗火.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孵化论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7)

[2]邵建东.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