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声乐课中想象教学的思考

  • 投稿牛正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684次
  • 评分4
  • 85
  • 0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李 超 高永鹏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131-01

“声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唯心的。比如说,在演唱时你想象身体内有一个从脚下直通头顶的笔直的气柱,并尽可能的想象这根气柱无限的向上向下伸展,这时大脑便会有意识地去协调歌唱的器官来完成想象的这种状态,从而达到歌唱的整体性。所以,在演唱过程中往往是你‘想’就有,不‘想’什么都没有。”这是笔者与学生课下交流时无意说起的一段话,而这无意的话语却引起了笔者对声乐教学中“想象”引导教学的注意与重视。

在人脑中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想象,想象是歌唱者一项最基本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声乐的学习不像器乐学习那样直观,发声器官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学生对演唱技巧的掌握并不容易,而且在诠释声乐作品时,往往因不能全身心投入而影响作品的完整性。 因此,如果在声乐教学中多运用一些“想象”教学,来引导学生真正从心里去体会,感受那些不易理解的歌唱问题,是不是要比机械的讲解要好得多呢?经过教学实践的观察,发现在发声技巧的获得于声乐作品再创造这两个方面,想象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声技巧中的想象

声乐的教学不像器乐教学那样的直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形、指法、身体姿势等来进行演奏技巧的学习,歌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各个歌唱器官共同协调发声而进行的,这些歌唱器官的工作程序是肉眼看不见的,是抽象的,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往往都是通过歌唱时的切身体验和感觉来判断声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演唱技巧用概念性的语言来讲授,不但难以描述,而且即使描述清楚,学生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比如在教学中,教师会经常说“喉头要稳”,学生不禁要问:怎么样才算稳住?稳到什么程度?又比如教师常说“气息要沉”,学生又要问:沉在什么位置才是对的?为避免因学生理解的偏差而导致教学失败,在声乐教学中采用引导学生想象的教学语言是可行的,比单纯技术性的讲授,更容易使学生找到切入点,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场景、画面或感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体会生活中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感觉,来找寻其与教师所要求的发声状态之间的相同之处,用曾经熟悉的感觉状态去理解尝试复杂的发声技巧。例如,强调吸气时,假设在学生面前有一束鲜花,让学生想象闻花的感觉,并用鼻子把花的香气一直吸到胃腹深处,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吸气时扣胸耸肩的坏姿势,也能让学生感受气息饱满深长的感觉,还能体会横隔膜的伸缩的力量。这样的想象引导往往会给学生营造一种画面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使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声乐技巧,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一来由于学生在演唱时对发声器官下达的指令是通过其按照自身的真实感觉、记忆去想象设计的,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为达到某种发声状态而机械的设置发声器官等问题的产生,解放了由此而僵硬紧张的发声器官,如教师要求打开口腔,学生则拼命张大嘴巴以达到口腔内部空间拓展,这种为达到教师的要求而硬“摆”出的动作,不仅影响学生生理器官的发育,也未见得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我们在声乐的学习和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越强调某个发声器官,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导致这个器官更加紧张。我们会经常对学生强调“下巴放松”,可学生往往在演唱时不但不放松反而下巴的僵硬程度更甚。其实我们对下巴的强调无意间强化了这个部位在学生大脑的印象,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下巴上,导致器官的僵硬,因而出现越唱越紧张的状态。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下巴”的问题我们却不谈下巴,避开它,引导学生想象咬苹果时口腔状态,并用这种感觉熟读歌词。这样一来,学生从思想上对下巴的注意力放松下来,再唱歌训练时会松弛很多。

二、声乐作品艺术再创造中的想象

想象是艺术创造最重要的心理机制。声乐艺术是充满创造力的活动,需要依靠想象力,并丰富与发展想象力。歌唱者对声乐作品的再创造是否成功,诠释是否到位,主要体现在对作品的情感表达。好的情感表达不仅丰富了歌曲的形象,使作品更加丰满。而且从演唱者个人角度出发,也能用充沛的情感表达弥补声音技巧上的不足,以情带声,使作品更完整更具感染力,达到双赢的效果。

想象是歌唱情感表达的敲门砖,是增强演唱者情感活动的催化剂,准确丰富的“内心视像”——可以是演唱者曾有的生活经验或是电视电影中的情景,在想象时能够将这些画面呈现眼前,增加形象感和画面感——是情感表达成功与否的标志,只有将自己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画面、情节或事态中,将自己化身为作品中的主人翁,才能从心出发,用心用情演唱,从而完整的表达作品获得听众的共鸣。如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眼前浮现农村丰收的景象,“炊烟”“小河”“一片冬麦”等仿佛看见了丰收的场景,农民其乐融融的样子。在这种情感的激发下,想表达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憧憬就不难了;如演唱歌剧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时,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可怜的姑娘巧巧桑,为了爱情抛弃了一切,而爱人回国后,她依旧沉溺于爱情,不停幻想在一个晴朗的早晨爱人乘船归来的情景。在这样的情感推动下,学生在演唱作品时的情绪、力度、强弱、语气都由情感而激发,真实地将巧巧桑对幸福的向往和期盼丈夫归来的迫切心情生动地展现出来。在诠释作品情感时带入想象不仅使学生更容易找到情感的突破口,而且使得学生的演唱更生动,更流畅,更具欣赏性。

想象对声乐学习和教学而言有重要的意义,但却不是绝对奏效的。对一些人来说尤其是偏理性思维的人来说,想象似乎不能起到长效性作用。他们会抱怨“我根本想象不出来”或“想象到了,可我没有感觉”,因此为确保想象在声乐学习和教学中得以良好应用,“相信”是不得不说的前提,只有相信才有真实感,才能真正唤醒歌唱者情感的爆发。小孩在玩过家家的时候,总是坚定相信他的道具和想象出的人物关系与场景是真实的,因此很容易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我们在歌唱时也要学习孩子的这个特点,只有相信自己是巧巧桑,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她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有相信自己真的感受到身体里有一根管子从头直通到脚,才有可能感受到它的共鸣。“相信”是想象的前提,只有相信才能使相信变得真实,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歌唱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想象”引导教学前,要不断刺激强化学生“相信”的意识,使想象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想象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一改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想象力,增强学生以情带声、用心演唱的能力,也能使复杂难懂的演唱问题形象化简单化,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想象教学理应在声乐教学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编辑:郝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