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外国留学生文化习得的课堂情感环境构建*

  • 投稿北冥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326次
  • 评分4
  • 64
  • 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 覃俏丽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适应中国社会与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对他们来说,在中国学习生活的一大优势是能较好地习得中国文化,因此留学生校园内外文化习得环境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由文化习得谈起,主要从课堂情感环境来谈谈来华留学生文化习得的课堂环境构建,并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相应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文化习得;课堂情感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17-03

作者简介:覃俏丽,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下的文化习得研究”(编号:2014XJG007)的研究成果。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各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在目的语国家学习语言或相关专业,其优势在于能获得较好的文化习得,语言与文化历来就密不可分,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学习其语音、词汇和语法,还要了解和适应该门语言所表达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交际系统等文化内容,对目的语文化的习得一直贯穿于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语言习得的过程,也是文化习得的过程。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文化习得的因素主要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在因素就是学习者自身对目的语和目的与文化的动机、态度、情感等,外在因素主要是外在的文化环境,本文主要谈谈来华留学生文化习得的课堂情感环境构建。

课堂情感环境是文化习得环境的软件,是由无形的文化、心理、情感构成的文化环境。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正面激发学习者,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其作用比认知因素还重要。在留学生的课堂文化习得环境中,良好的情感氛围能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减少因社会文化距离及自身因素产生的情感忧虑的阻碍作用,能促进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习得,可以说,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正是构建课堂文化习得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学习者的个体情感因素和师生关系这两个方面。

一、学习者的个体情感因素。

1.动机。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表现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从不同的角度看,动机有不同的分类,在二语习得领域,影响较大的有兰伯特(W.Lambert)和加德纳(R.Gardner)提出的融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融合性动机指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或是想融入到目的语社团中。工具性动机指把第二语言当做工具,进行查阅资料、研究等活动,从事相关工作等。持融合性动机的学习者一般对目的语社会、文化都有一定的兴趣,希望深入了解、融入目的语社会,他们对目的语的文化习得比较自觉、积极,相较兴趣爱好为主的动机而言,有不少学习者没有强烈的对目的语社会、文化的融合性动机,而只是有一些兴趣爱好,这种以兴趣爱好为主的动机稳定性差,会因为种种内外因素而发生改变,或是进一步形成融合性动机,或是兴趣爱好消失殆尽。持工具性动机的学习者关注的则主要是目的语的使用,对目的语社会文化没有兴趣或是兴趣居于次要的地位。兴趣对于文化习得是一种良性的催化剂,使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习得更为自觉、持久,对于持以上不同动机的学习者,如何提升其兴趣,保持其兴趣,或是激发起兴趣,是其文化习得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我们营造文化习得课堂情感氛围首先要考虑的。

要激发学习者对汉语言文化的兴趣,就要重视汉语学习中文化因素和文化内容的教学。在汉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教学使学习者对文化的探究能进一步引发其对汉语和中国社会的兴趣。其次,在文化教学中,要注意实用性、适度性、阶段性等原则。实用性是指文化教学要与学习者的生活实际、学习需求等相结合;适度性是指文化教学的选材以主流文化为主,不过偏过难,教学方法上要协调好教师讲授和学习者接受的关系;阶段性是指文化教学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认知、性格、心理、需求、语言水平等各方面的情况,以及文化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循序渐进。第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或实物教具,创设各种交际情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也可以把文化活动引入课堂,如观看中国的影视作品、书画作品,举办文化讲座、小型戏剧表演,进行文化讨论、座谈,组织专题阅读等,注意讲练结合,在提供文化信息的同时,设计一些文化任务来让学习者解决文化问题。总之,教师要随时了解学习者的动机,有针对性地对其提供帮助,或激发、保持或提升其对汉语言文化的兴趣。

2.态度。态度是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对来华留学生来说,影响其语言和文化习得的态度主要是对我国社会和文化的态度。对我国社会、文化有好感并渴望了解甚至融入,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带着偏见、民族主义看待,反感我国社会、文化的是消极态度;居于二者之间的是一般态度。有利于汉文化习得的态度当然该属积极态度,不过三种态度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所处的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文化特征各异,要使他们对我国的文化持积极态度,首先要尊重其本国文化,在课堂交流中摒弃民族偏见,刻板印象,而是以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为基础,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不以宣扬和灌输的方式,而是注重跨文化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使学习者发现本国文化与汉文化的不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形成对汉文化的积极态度,逐渐领会、习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第三,在对我国文化内容的传授和展示上,要注意甄别取舍,要传授展示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以及当代社会文化有活力,反映社会新面貌,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帮助学习者从更客观实际的角度了解中国文化,看待中国社会,从而形成或转变为对中国社会文化的积极态度。

3.性格。性格也是影响留学生文化习得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在学习方式、习得进程上都是不尽相同的,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尽力营造一个具有宽松、包容氛围的语言文化习得环境。性格的类型很多,如内向、外向、自尊、抑制、焦虑、移情等,在这里主要谈谈焦虑。焦虑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指的是因遭受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 通常与忧虑、紧张、不安、恐惧、焦急、羞愧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焦虑是有正负能量的,是语言教学与学习情感因素中的关键变量,其程度过高就形成负能量,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就会形成正能量。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二语习得领域提出“情感过滤假说”,认为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起着促进和阻碍作用,学习的动力,对目的语的态度、自信心,是否焦虑紧张,是否怕出错出丑等等情感因素, 都会对语言习得产生阻碍作用。同样,学习者的文化习得也会受到情感因素的促进或阻碍。来华留学生离开了原先熟悉的文化环境,在汉文化环境经历着不同程度的文化震荡,再加上语言水平的不足、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个人性格的差异,自然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

要降低学习者的焦虑感,应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习者处于愉快安全的学习、习得环境中,增强课堂融入感和自信心。如前所说,文化、性格的差异,语言水平的不足及人际关系的复杂等因素是导致学习者焦虑的原因,要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适度、适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各种课堂活动要基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来进行。如文化内容的讲授,在初级阶段应以蕴含在词语句子中的文化因素为主,不宜过多过深地系统讲授各种器物、历史、思想等文化。其次,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同的学习者学习基础、学习能力都不同,学习能力不足或是性格内向的学习者更易焦虑,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害怕出错,心理紧张,过多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此教师在课堂内容讲解、操练的难度上要有所倾斜和控制,及时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结果予以积极评价,通过赞赏、鼓励来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自信的心态。第三,营造和谐的课堂人际氛围。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组织生动有趣,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分组操练、小组讨论、表演、演讲、展示等集体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在大量的合作机会中增进了解,建立友谊。同时,教师在与学习者交流过程中,多用肯定及建设性的语言,辅以微笑注视、点头、鼓掌等积极的肢体语言提示、启发、鼓励和肯定他们,满足他们受尊重、获理解的心理需要,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在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共鸣中,建立起了尊重、真诚、平等、理解、轻松的课堂氛围,学习者的焦虑感自然会随之降低。

二、师生关系

在以班级为主的课堂上,作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的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之间在行为和情感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课堂规范、人际规范及文化规范下处于特殊的情感环境中,而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对整个课堂的情感环境有更大的主导作用,可见,激发学习者个体积极情感,营造良好的文化习得的课堂情感环境,师生关系是其中的关键。同时,由于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和学习者之间文化背景不同,师生关系中跨文化交流的特质贯穿始终。处理好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营造文化习得的环境。

1.沟通与交流。师生关系是一个双向交流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带着汉文化背景的教师和带着本国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着各自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定型观念等,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首先要避免由以上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为学习者的文化习得创造一个友好和谐的课堂环境。

如在价值观上,按照荷兰学者霍夫斯特德(G.Hofstede)关于价值观的分类体系,其中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且也是中西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之一。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国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而西方文化肯定的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由此带来种种文化行为、表现的不同,中国文化注重互助、集体利益、群体关系的亲密和谐,西方文化注重独立,个人、个人隐私。如对生病的学习者,其如果带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话,教师如果出于关心多叮嘱对方注意多喝水、尽早去医院、多穿衣等,往往会使学习者反感,认为教师不把其当作独立的人看待;在课堂讨论、表达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和学习者对隐私话题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如年龄、婚恋状况、家庭情况、家族身世、健康情况、宗教信仰、财产收入、最近活动等,教师应该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避免在课堂活动中涉及学习者的隐私问题;中国文化重视对群体关系亲密和谐,在人际交往中注重委婉、谦虚、留面子,西方文化则更直率、注重个人感受、维护个人利益,课堂中,不少教师都有过学习者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直言不讳地提出看法意见,或是对别的学习者的言行提出自己的感受意见等经历,如果教师有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经验,就能得体应对这类情况,协调好自己与学习者,或是学习者之间的关系。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很容易带着定势(stereotypes)与对方交往,定势是一个群体成员对另一群体成员的简单化看法,其源于不同文化群体文化的差异,人们通过周围的人群、大众传播媒介或个人经历等途径获得对某一群体的定势,在跨文化交流中,定势能帮助人们预测对方的交际行为,不过定势有的真实、有的谬误,若完全机械地按照头脑中固有的定势去交流,有时会失之简单化、笼统化,也容易造成误解。师生交往中,教师不仅应尽力避免自己的错误定势的影响,也应及时洞察学习者的不同文化定势,及时引导,及时沟通,使交流更准确畅通,创造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

的确,在师生交往中一些显性的文化差异容易被认知,如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人们很容易观察到并了解,只要有心,对其中的各种禁忌都能避免,而隐形的文化差异,如之前提及的价值观、定势,还有人们在文化行为背后的思维方式、人生观、民族性格等等,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认知及习得。因此,汉语教师在师生的交流上要重视其交流的跨文化性,在营造师生关系时要注意不同文化间的差别,不过度宣扬本国文化,尊重各国学习者的文化,避免发生文化冲突,实现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顺利进行,让中国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被学习者学习、习得。

2.关注与肯定。相对于显性的课堂活动,师生关系是作为背景环境和交流通道的隐性因素,渗透于教学与习得的全过程。认知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状况会影响师生间认知信息的传递和加工,其质量还能够调控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与习得中的认知策略,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推进认知过程顺利进行,而教师对学习者的关注与肯定,能充分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建立友好和谐、相互信赖的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能促进师生双方更为积极有效的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们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行为和心理的共同规律。其中,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是社交的需求,人们希望融入一定的社交圈中,感受到周围人的关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的需求包括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这三种需求都是人们高层次的需求。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无论其学习动机目标如何,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其前提应该是满足了爱和归属感的需求以及尊重的需求,体现在课堂上,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之间的认可和尊重。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关注学生,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各有特色,但温和、耐心,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做到的。来华留学生大多是成年人,自我意识、自尊心都更强,在学习和习得上的情感顾虑会更多,如果教师过于严厉,面对学能不足的学习者耐心不足,往往会使他们更为紧张、焦虑,不利于学习与习得。而如果教师带着同理心,时常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与学生配合默契,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对外汉语课堂学习者人数一般不会太多,教师更容易做到关注每个学习者的具体需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更为体现教师对学习者的关怀,双方建立起更为融洽的关系。只要教师愿意多花心思,巧花心思去关注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不难建立的。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还要满足其对认可、尊重的需求,唯有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尊重,学生才更能建立起积极自信的心态,特别是一些内向的、学习基础差的、自信不足的学生,更是需要教师的激励,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其的认可和尊重。在课堂中,教师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这样由教师的肯定带来的双方互相认可、尊重的情感氛围无论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习得,还是对文化习得都大有裨益。具体说来,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友善的态度面对学生,除了语言的尊重,在眼神、手势、体势等身体语言上也要时刻注意;及时了解学生状态,积极探究他们的心理,针对留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中产生的不同情感、态度给予积极的、及时的反馈;采用适宜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褒扬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哪怕是在教师看来平淡无奇的进步也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自信心,使师生双方能进行良性互动,建立起良好的文化习得环境。

在构建课堂文化习得环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教师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陆俭明指出:“对外汉语教师要树立很强的学科意识和学习、研究意识,还要树立自尊自重的意识。……对外汉语教学又不仅仅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它必须走以汉语教学为基础的、开放性的兼容整合之路”。的确,除了汉语言和文化的专业知识、外语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还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的学科意识和学习、研究意识,使自己成为课堂上的跨文化交际的训练者和指引者,知己知彼,善于进行文化沟通,不仅了解不同文化学习者的文化共性,也深入了解其个体情感差异,建立互相尊重、真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文化习得的课堂氛围,使学习者顺利习得汉语言文化,顺利适应汉文化环境,更好地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并加深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王建平.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3]闻亭,常爱军,原绍锋.国际汉语课堂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姬建国.跨文化教学意识与国际汉语师资培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张红蕴.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6).

(编辑: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