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教带学以动促教——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职业素养师资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 投稿全球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380次
  • 评分4
  • 52
  • 0

◆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 沈 洁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113-02

当前,江苏省的技工教育正进行新一轮的职业素养教育教学改革,江苏省人社厅领导对此轮改革提出了较高要求,并寄予了殷切的希望。2011年7月,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在分析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现行德育教育模式及未来企业就业的实际情况后,开始着手进行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研究。研究认为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职业行为素养教育非常必要。基于这个契机,着手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养的职业素养的师资队伍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一、实施背景

职业素养是就业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也是人类在社会各项活动中需要遵守的各种行规范总和。它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等内容。首先表现为思想意识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再次表现为社交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针对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因为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实践操作型人才,因此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主要针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素质、就业法律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能力。

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技工院校的招生状况日渐堪忧。技工院校生源质量较差,虽然年龄与普通高中生大学生相仿,但是处于不同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中,心理状况、身体发展状况都有着其特殊性。因此,对于技工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就有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必须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以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以推进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建设目标

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其本质内涵是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人才的培养是以理论知识“扎实够用”、操作技能“熟练创新”、职业素养“德技双优”为目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为对职业素养的师资提出了比普通理论或实践教育教师更高的要求。根据对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涵义的分析,《职业素养》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示范和传授职业道德的能力。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的职业道德相比其他职业具有典范性、传播性、影响性等特点。技工院校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树立爱国、守法、诚信、勤奋等正面形象,发挥道德示范和行为引领作用,言传身教,以教师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

2.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教学及评价能力是教师能力体系中的基础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能动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三个方面。

3.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技工教育与行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这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产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技工教育和训练的内容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的出现要求技工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时更新。因此技工院校教育必须具备与产业和行业的变化与时俱进,进行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的能力。

4.应用研究和行业联系的能力。技工院校教师除了要成为知识的传递者、技能的传授者,还应该是科研工作的研究者,注重将科研成果较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或者为企业、行业在生产运行中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不断提高技工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技工院校教育者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本领,扩大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力。

三、实施过程

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教师创造有利于成长的环境,搭建有利于提高的平台,开辟有利于进步的途径。重点打造《职业素养》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考虑引进或聘请有较高声誉的行业大师和有较高名望的教授,提升教师学历、职称、科研能力和双师素质,适应学院快速发展。根据这个思路,学院制定了职业素养师资队伍建设的“身正为范、强师为先、科研促学、合作育人”四项工程。

1.“身正为范”的师德工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名利观和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职业忠诚度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师德建设工作应该是基本任务。

(1)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学院主要行政部门负责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布置、指导、实施、督促和检查,各院系党政负责人要亲自抓师德建设,形成师德建设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进一步落实师德制度规范建设,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明确建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及奖惩机制,每年积极推进学院先进个人、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评选工作,加大对为人师表、师德高尚表现突出教师的表彰奖励力度。

(3)加强师德教育培训和宣传,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坚持不懈地开展以师德为主题的培训和各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和推广师德先进典型,引导广大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规范,弘扬高尚师德。

2.“强师为先”的核心工程。

(1)加快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名师工程,提高原有的专业带头人的素质,培养更多的专业带头人。按照“敬业爱生、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熟悉市场、改革创新”的要求,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师德修养,努力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其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把握能力和对专业的指导能力。

主要的培养措施有:采取国内外培训、师资交流、企业实践、教科研课题研究开发等,多方式、多渠道培养能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培养骨干教师、指导课程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的专业带头人,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改经验丰富,并能在专业建设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专业人才。

(2)加强骨干教师培养。通过参加专项培训、深入企业实践、参加项目开发、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重点培养青年骨干教师。

主要培养措施有:安排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业和科研单位,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并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鼓励教师带着教学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高等院校深造,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聘请国内外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技能操作能力。同时在青年教师中,实行导师制,实施青年教师“传帮带”方案,负责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由此有效地帮助青年教师建立起科研、教研方向,提高学术水平,缩短成长周期。

(3)加强“双师”团队建设。本专业将通过学历教育、企业实践、技能考核等途径,全面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培养措施有:要求本专业教师都必须具备本专业的技能证书;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省、市级组织的各类技能提升培训;制定专业教师参加学历提升计划;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技能竞赛;与兄弟院校、企业合作成立项目研发中心,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实现产教学“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定期举行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及说课讲课大赛,促进专业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建成一支学历、职称、技能、专兼职比例结构合理,具备一体化教学、项目研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科研促学”,课程建设工程。具备高学术水平及前沿理论研究水平的课程体系也是师资队伍正常建设的重要保障。

(1)进一步推进“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课题研究。2012年六月初,为了配合进行职业素养的理论研究,学院分别成立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论、现代企业文化导引、为人处事道理、心理健康调适、职业道德素养六个方面为研究内容的子课题组,收集相关资料、分组进行研究。同时还组织全院教职工对“树型”体系内容进行讨论,并开辟了电子网络园地供大家交流、发表意见。试图通过群体思辨,达到个体认识的提高、思想的统一、方法的渗透、推广的可行。2013年底“树型”体系顺利通过由扬州市委宣传部、社科联、市委党校还有扬州大学等方面专家学者进行的课题论证,获得了扬州社科联两年一度的优秀成果奖,全国技工教育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2)着力打造《职业素养》省级精品课程。在自主研发的“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础上,通过构建“水载冰山”职业素养教育新体系,经过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省内多位知名专家反复研讨,多所技师学院的资深教师共同撰稿,2013年下半年,我院出版了省版教材《职业素养》上下册。本教材以省版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体验式教学为架构,彻底颠覆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荟萃全省德育教育、就业指导、核心能力培养的成功案例,精心设计典型情境,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来亲身体验、感悟、交流、分享,以内化、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同时,充分体现了职业素养教育“德技一体”、“德技双优”的新特色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活动载体、训练内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做中学”。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支撑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项目训练中置身于模拟的职场教学情景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3)“合作育人”,聘请企业名师。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设比例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同时积极开展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关于就业者职业素养方面的讲座,对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素养进行指导。同时学校特别注意其素质能力的控制和日常工作的规范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不断提高其教学的规范性。

四、主要成效

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一系列的方法,我院职业素养专业已经打造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技艺精、且具有教育智慧和研究能力的新型教师。目前,《职业素养》课程的任课教师平均年龄36岁,本科学历达到92%,研究生硕士占18%。2013年6月,33名教师获得《国家核心职业能力考评员》初级证书;2014年4月15名教师获得《国家核心职业能力考评员》高级证书;学院共举办开设《职业素养》课程省级示范课两次;同时,多名该专业老师被评为院级、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等。课程负责人沈建汉老师,2011年度主持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开放办学与实现路径研究》;2012年主编校本教材《现代企业文化导引》;2012年主持的课题《开放办学与实现路径研究》获得“2012年全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研究成果”课题类二等奖;2013年参编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版教材《职业素养》;2013度获得学院优秀德育教育工作者。主讲教师王新文,2011年2月《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 被列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2011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2012年12月25日主持课题《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获得结项证明;2010年6月主编教材《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五、体验与思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大事。我们应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明确思路、创新举措,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开发教育人力资源,将培养一支“德技双优”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编辑: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