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 投稿席琳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321次
  • 评分4
  • 25
  • 0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电力学院

卢敏

【摘 要】本文从寻求传统道德与现代德育的契合、理性选择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两个方面来论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试图寻求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培养学生的理性意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35-03

作者简介:卢敏,上海电力学院副教授,从事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曾经播出一则新闻:经过对上海几大高校的调查,公共政治类课程的缺课率最高,高则百分之五六十,低的也有百分之二三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社会要求与社会事实脱节,书本内容相对时代发展滞后。教材里只有枯燥的条条框框式的知识理论体系,缺乏鲜活的与学生关切紧密的东西。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难点、焦点事件在教材中没有分析,教师也由于种种原因避而不谈,久而久之,学生对课程认同度越来越低;二是功利主义思潮和实用主义心态加剧了学生对课程的消极抵触情绪。市场经济的利益精神在社会上泛化为对利益工具的追求,功利主义的流行使作为培养人生观和世界观之必修课的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无足轻重;三是纷繁芜杂的信息世界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对教师的“修行”的挑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感到信息的更新和传播速度太快,一个事件自己还没有思考成熟学生就已经提出问题。同时,社会的不良思潮也会熏染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群体,有些高校也暴出了思政课教师没“站稳阵地”的事件。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思政课都是高等教育所有科目中的“一块很难啃硬骨头”。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进行一些教学手段、模式上的改革以提升吸引力外,更重要的是要确立与时俱进的价值导向。笔者认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以加强实效性。

一、寻求传统道德与现代德育的契合

中华民族任何一员都身在传统之中,又似在传统之外。传统文化思想作为一种民族特质一直在我们身边。大学生对传统道德有较高的认同度,认为传统道德不会制约其个性发展。但传统道德及其教育方式在哪些内容多大程度上契合现代德育,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明了的事情。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是“社会本位”的德性教育,它造就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志士仁人,贯穿整个中国历史,使中国封建社会及其文化传统传承千年。几次革新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同时也将传统道德的合理成分从形式上一起扔掉了,其思想内核却随着历史发展顽强地在个人方面留下最深烙印。几十年来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与政治教育合二为一,近几年很多学者都试图将其与“泛政治化”教育剥离,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新的皈依方向。传统道德与现代德育的契合至少有几个方面:

1.目标分层与人格阶梯性。儒家的道德目标圣贤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标准,而士则为古代德育培养的一般标准。汉代贾谊说:“守道者谓之士,乐道者谓之君子。知道者为之明,行道者谓之贤,且明且贤,此谓圣人。”士、君子、圣人的层次差别是应当且必要的。高校德育也要从目标要求上承认差别的存在,最底线的是保持健康人格,主要指心理健康,协调和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这是德育目标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习惯教育、礼貌教育等都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第二层次是道德型,道德型要有一种“推己及人”的心态,会反思自己与他人、组织和社会的关系,对组织和社会规则有较高的认同度,态度积极上进。崇高型的人格具有付出精神,将关心他人、付出爱心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意义。人的差别是天然的存在,以一个目标和标准要求所有人就会产生一些“异化”和“淡化”现象,比如学雷锋活动。

2.修身精神与学习理念。要说儒释道三家有什么共同点的话,修身是最明显的一个特征,虽然它们各自的修行方式不同,目的和内容各异,但对修身的重视值得我们借鉴。就儒家而言,修身的目标是“仁智兼备,真善合一”,品德高尚与才质俊美结合,文质彬彬。修身的表现是“践履”,在西方“知识是美德”,在中国古代“践履是美德”,践履的最佳状态是“知行合一”“知行不二”。修身的源动力是反省与思考,所以有“日三省吾身”之说。反省一日言行,思考每天所得,得之于心才是真理。学习,或称之为“充电”,是知识工具学习,往往都是被动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以取得各种资格证书和文凭为最终的证明。一部著名港台影片描述了这样的事情,男主角考了十多个资格证书,其中包括一个缝纫工证书。“学海无涯”本来是一句勉励青年学子好好学习的格言,如果变成了无奈的感叹,就是学习的“异化”了。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们的知识存量不断增加,知识流通不断加快,伴随着知识的传播,我们的职业生涯和事业基础也在不断向外扩张,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我们的精神家园却不知应该安在何处。《中庸》把学习或教育定义为“修道”(“修道之为教”),“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朱熹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学习生活上必须的规则,是不断的修身,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包括知识和德行。“文明修身”是很多大学都举办的大型德育活动,好景不长又流于形式直至消失,原因是其内容都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大学生的“文明修身”活动应该重在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拘泥细小事务,倡导行为修身与思想修习。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学生有工具性知识危机的意识,同时也有修身的危机意识,高等院校的德育最应该关注做人(价值选择能力、适应能力)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学生对选择和适应能力培养的期望还是很高,如果能将学习理念与修身精神结合起来,或者将学习扩展为修身来倡导,融合传统文化中反思自身的意识,效果会好一些。

3.家庭观念与责任意识。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古代士人的成长和发展路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被认为是个人事业的后盾,在一些世家大族中为了家庭和家族利益必要时个人要做出“牺牲”,我们在一些文学作品中都看到了这一点。全球化的进程使西方各种思潮和生活方式泥沙俱下,蜂拥而入,再加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我们在短时间内无法彻底解决,在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心态和不正常的生活方式,且被视为是进步和开放的见证,殊不知西方国家的学者早就开始疾呼变革与引导。我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后发展国家的优势在于可以借鉴经验,尽量避免走弯路。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稳定社会才稳定。家庭稳定的关键因素是家庭成员都有责任意识。

增强大学生抵御外来思想腐蚀能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55%的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责任关系。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三项素质责任感的培养被排在第一位,占82%。

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马志尼对人的责任依次划分为四种:对人类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该先从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最大不幸,往往是从忘记自己的责任开始的,最初是在小事情上,然后就会在重大事情上。”从个人、家庭、社会和自然各方面都可以开展责任教育。强烈的责任意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的心理因素,是他们积极进取和奋发向上的原动力。

二、透视理性选择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最好的德育是从思想根源上入手培育其正确的选择能力。最近几年,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日益赞同这个观点:道德是一种选择评价能力。德育就是教学生如何选择,树立价值观。如果将德育作为生存发展能力,德育必然受学生重视,被学生接受。

德育的宏观目标“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最终还是落实到培育个体的素质与能力。在与个体相关的适应、选择、判断、评价这几项能力中最核心的是选择能力,适应的内在面是选择,判断与评价的前提是选择。学会理性选择则有良好的适应、准确的判断、恰当的评价。原初意义上的思辩理性对于大学德育不是必须的,大学德育需要的是回归生活世界的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而且大学德育中理性的目标是个体全面发展、群体凝聚和社会秩序和谐。在这个目标之下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加强理论教育树立理性选择观。社会飞速发展,各种文化深入融合给人们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和多样的生活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们的思想意识、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施以影响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表现在人们的选择观上。三观的理论教育必须和大学生面临的选择结合在一起,加深三观与选择观深度结合,也就意味着三观必须直面当下的社会现实,形成开放的新体系,吸纳各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的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在回答“你认为目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问题时 ,53.80%的学生认为是德育和政治结合太紧,和学生的需要太疏离,38.96%的学生认为是德育形式和内容缺乏时代感。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但与时俱进仅仅表现在理论本身的孤芳自赏是不够的,还应看到相关的最新进展,吸纳其合理成分为己所用。对于选择主体的大学生而言,多种选择意味着不知道如何选择。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对现代年轻人仍然适用。所以也就有了大学生活四步曲: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

加强理论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理性选择观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①从理论上认识选择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的理论教育涉及科目很多。思政课从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让大学生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心理学课程以个体成长成熟为内容告诉大学生选择的重要性,成才与职业指导则从职业与个人发展的角度说明选择的重要性。②教会理性思考是理论教育的重要目的。大学思想理论教育除了灌输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学会自己寻求“合理性”,请理性为感性把关,使理性的“坐而论道”与行动的“立而起行”之间保持一种良性的促动态势。

2.通过实践教育强化理性选择能力。实践是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实践教育是现在的大学生非常渴求的一种教育形式,选择“演讲、辩论、看电教片”的学生占51.63%,选择“社会实践”的学生占45.41%,在回答“您最能接受的德育载体(选三项)”问题时“社会实践”占83.96%,“心理咨询和疏导”占61.63%,“人文时事讲座”占53.48%。当今社会蓬勃发展实践形式丰富多彩,愈显得高校德育特别是思想理论教育实践的贫乏。选择能力作为一种行动力必须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大学生也觉得自己自身的实践教育匮乏。对“您感到目前最需要而又比较缺乏的”的问题进行选择时,40.56%的学生选择“参加社会践”,24.70%的学生选择“沟通表达”,23.15%的学生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践教育有直接实践和间接两种形式。间接实践教育是指以实践经验和实践历程的传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教育效果系于历程和经验内容的感染力。以大学生为中心,感染力随着时间的推远而递减,随着关系度距离的推远而递减,对于前者,首先要还原真实实践历程与事实,在此基础上加以现代解读,对于后者重在关注与认同意义。间接实践教育是一种情境还原由人及己的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反思其理性选择。思政课更多的是采用间接实践教育。直接实践教育是团委学生会等学工部门经常采用的教育方式。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论述有很多,“人格定型”说是之一。事实上,人格定型并不妨碍选择观的不断更新与学习。直接实践教育在现实情境中锻炼人、引导人、塑造人,可以直接促成其理性选择。实践教育特别是直接实践教育可以缩短个体与集体的距离,强化理性选择能力。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凸现但还是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协调发展。

3.理性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内核。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近年大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当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成为大众教育,精英人才的突出必须倚赖创新精神的凸显。在我们的调查“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素质是(选三项)”中创造力(54.26%)被认为是第三项人才素质排在责任感(82.22%)和合作精神(57.04%)之后。个人综合素质的排名中“创新精神”(38.33%)位列第五位,“专业知识与技能”占75.37%,“较强工作责任心”5占5.74%,“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占40.74%,“挫折承受能力”占40.37%。

与国外的大学生比起来,中国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普遍较弱,与调查显示的大学生对创新的强烈诉求呈明显对比。造成这样的状况与大学教育缺乏理性意识培养不无关系。回归生活世界的理性保有原来的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具有批判能力。创新始于发现不足。发现不足即为批判和否定能力的体现。理性在创新中体现为完全敞开的统一意志的敢于要求敢于冒险的思索和行动,使它可以摆脱有限而固定了的东西的束缚。哈贝马斯把理性批判看做是认识和兴趣的统一,理性的认识是一种解放性、扬弃性的认识。根据他的观点,“理性遵循的是解放性的认识兴趣;解放性的认识兴趣的目的就是完成反思本身。”哈贝马斯并且进一步把批判叫做“认识论的自我扬弃”和“反思的自我否认”。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大学生认为创新与个人兴趣和专业知识直接相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把这项工程做好首先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不断知识存量,关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加强自身修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上续传统下开新篇,善于抓住大学生的需要、引导大学生的需要才能取得更好成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贾谊.新书·道术[M].于智荣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56-57.

[2]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M].郭官义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78-79.

[3]李萍.伦理的嬗变:十年伦理变迁的轨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5-108.

[4]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3-44。

[5]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金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2-23.

(编辑: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