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

  • 投稿阿杰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369次
  • 评分4
  • 72
  • 0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尹玉军

[摘 要]在国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企混编师资团队,积极探索(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从实训环境、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教学实践证明,改革与实践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8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计划资助项目“高级访问工程师” (编号:FG13①的科研成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 16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还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在国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与多家电子企业合作建立以生产性实训为主体的实战实训环境,建设以校企“混编师资团队”为主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积极探索《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经过近五年的教学改革与实施,在实训环境、师资队伍、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课程性质及定位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无线电技术等电子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陶在学院“新四块”课程体系中属于岗位能力课程。课程依据电子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专业所面向的电子产品制造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课程以高职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依据企业调研、行业发展需要并参照“无线电装接工”的国家职业标准,实践操作从企业真实生产案例获得,注重操作规范、装配技巧和检测流程,充分展现职业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操作性等特点。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承担各类电子产品的装配、生产工艺和管理的工作任务,同时通过电子生产与管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理念。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人才需求零距离。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1.引企人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自2009年起,学院与南京新联电讯仪器有限公司、南京泰之联无线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调整原有的焊接装配实训室、调试与检验实训室和维修实训室,按照企业生产实训要求设立了产品装配生产车间、产品调试维修车间、仓库、管理办公室,由公司出资装修和营造企业氛围。

同时,企业提供了频谱分析仪、逻辑分析仪、扫频仪、失真度测试仪,数字存储示波器、高频信号发生器、频率计等电子测量调试仪器设备59台套,总价值约320万元。“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承担学院的教学任务,保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还要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

同时, “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专任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院每年安排2-3名专任教师到“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实践,截止目前已经有14名教师在“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在“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学习了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同时在基地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实训任务,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引企人教,构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根据“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学院派出H名专职实训教师、2-3名企业实践专任教师、1名管理人员,企业派出1名副总工艺师、3名助理工艺师、3名工艺员、1名助理工艺员、2名检验人员、2名管理人员、3名生产辅助人员,形成了一支20多名教师和企业人员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 闽混编师资团队构成后,校企联合对混编师资团队进行培训,提升专任教师在实际生产流水线上的时间指导能力,提高企业技师,工程师的教学技能与水平。

在课程教学中,企业工程师主要负责企业文化、装配工艺、调试工艺、测量与维修的工程实训等实战教学,校内教师主要负责基本装配焊接技术、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常用焊接工具的使用等基础教学,两种师资根据各自优势,通过实训项目相互结合,协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校企合作,编写教材并实施教学。通过深入南京新联电子、泰之联、爱立信、三宝科技等企业,与公司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访谈以及毕业生问卷调查,明确了电子制造类岗位对学生电子产品生产技能的要求,并确定了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教材的建设,通过与企业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以企业真实典型产品(如数传电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计数器、无线信号屏蔽器等仪器设备)为载体,选取满足工程性、实战性实训要求的项目内容,将企业生产工艺及管理、调试测试知识融人教材,撰写校企合作教材。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是实训类课程,总学时为56课时,实训2周。课程教学第1周安排在校内电子产品装配实训室,主要进行电子产品装配技能的基础训练,第2周安排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进行企业文化的学习及以企业真实产品(如数传电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计数器,无线信号屏蔽器等)为载体的生产工艺、调试工艺、测量与维修的工程实战训练。

4.校企共评,完善课程考核机制。课程考核改变以往学校教师作为单一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考核机制,形成校内教师考核和企业工程师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机制,问根据实训环节,按项目完成情况、操作规范性分别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在不同实训环节进行评分,制定合适的校企合作考核方案,并通过2年的实施情况进一步完善了考核比例的分配和考核指标的细化。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考核按阶段进行,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考核。第,周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实训的基础能力考核,占50%。由校内专任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训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平时表现占5%,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考核占20%,焊接质量考核占加%;实习报告占5%。第2周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的综合能力考核,占50%。由企业工程师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给出。其中,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占10%,安全文明生产占5%,装配工艺文件制作占5%,装配工艺过程占15%,规范操作占10%,交验合格率占5%。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通过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从校企共建实训环境、混编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教学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企业真实典型产品为载体开展教学,学生的电子产品装配、调试等基本技能训练扎实,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陈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