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课改下民主式的课堂教学

  • 投稿萨娜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612次
  • 评分4
  • 27
  • 0

山东省齐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宋济泉

摘要:实施民主式教学,不仅能有效改善师生关系,还可提升教学实效。文章深刻阐释了新课改下民主式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民主式教学;课堂教学;开放性;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75-03

对于新课改下的好课标准, “民主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做了全面诠释。新的好课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开放性、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的统一。

一、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特点,这是由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完整意义的课堂教学应呈现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1.课堂教学的确定性。教学交流是具有确定性的,即教学要有一定的目的,有统一的知识信息内容,有确定的过程,有必要的教学时间和环境,也就是说教学要有“法”。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规定性和规律性,这是教学过程生成、发展和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条件。没有确定性的教学必然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教学,因而不能称其为教学。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更崇尚、熟悉和习惯于确定性的运用,讲究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对称,喜欢教学过程四平八稳,追求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完美吻合,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必须按教师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不许有“节外生枝”的现象产生。一旦出现“节外生枝”现象,则毫不留情地予以“剪枝”,如粗暴地中断学生的思路和辩论,搪塞学生的质疑,且美其名日“确保教学任务完成”,于是“目的明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等理由自然就成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教师都按照这些“好课”标准来精心准备自己的教学,制造出一个个“标准件”。

评课者也拿这些统一标准去衡量和要求教师的教学,使正常的课堂教学确定性变得苍白无力,使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程式化、机械化和呆板化。这种课堂教学确定性表现为灌输、死记硬背、机械刺激与被动反应又缺乏个性,阻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创新,使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2.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逐步推开的过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碰到的教学不确定性因素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而且更加复杂多样。课堂教学再也难以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师所准备的教学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出现教师被学生驳倒或被问得哑口无言的现象,课堂教学显得不那么整齐划一而出现多样化、开放性。因此,民主式教学“完美课堂”概念之一就是开放性。

民主式教学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教师的教要经历从多教到少教到不教的过程,学生的学从依赖教师到少依赖教师到不依赖教师。民主式教学的课堂教学从教师的引导为主到教师的稍许引导,到不需要教师引导的完全放开,这三个阶段,可称之为引导式导学、讨论式互学和论辩式研学。新的好课的要求就体现着开放性。

二、课堂教学的建构性

学生的学习要建构知识结构。就具体的一堂好课而言,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就是要遵循课堂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意志等发展规律,学科知识的组合规律等,也要注意建构知识结构,这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因此,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依靠学生根据其个人先前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1.个体主动建构知识不能任意地建构。建构的主观知识需要经过人际交往的社会化过程才能转化为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而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基于这些基本观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境要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

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课堂教学要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情景: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是意义建构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信息交流应是平等的、多向的、立体的,师生、生生、生师,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平等地交流信息。在教师的主持组织下,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争论,促使学生思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浓厚氛围,注重学生思维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2.意义是由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的信息决定的,意义是由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并且,原有知识也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信息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知识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且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学习者以长时间记忆的内容和倾向为依据,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相结合,以原有知识水平为起点进行。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对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因此,评价一节课,还要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否具有建构性,看对旧知识的回顾,对新知识的引入,新旧知识的衔接,是否建构了新的知识体系,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建构等。

三、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人的生命在不断地自我成长,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教学也应该在不断地生成着。对学生而言,学校的教学生活是其整个生活过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学生在教学生活中,在教师的不断启发、鼓励下,满怀着兴趣和探究意识,主动参与智慧性的挑战活动,通过调动自己的经验和创造力,将外在的知识进行选择、重组,以个性化的方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以改善。与此同时,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意志和调控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从而使个性不断发展。学生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断生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

1.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生成过程,因而是开放的。“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是具体的,不可重复的。这种不可重复性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展示着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

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而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成”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它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 “对话”中对于课程的“创生”、“动态生成”、“改造”。这样,课程不再是跑道(即规定好的目标与内容),而成为跑的过程本身。而教学则成为师生共同的意义创造过程中的探险。课程与教学应该考虑知识的不确定性,鼓励个体化的、富于创造性地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

2.教师在教学之前写的教案只是一种“预案”。就像是军事指挥家在战役打响之前制定的作战方案,它只是根据军事指挥家对战争可能发生的过程的一种预测、假设和各种应对方案,一旦战斗打响后,就会发生许多原来根本就没有想到的变化,此时的军事指挥家就必须相机行事,及时调整作战部署。如果机械执行战争“预案”,肯定会打败仗。教学也是这样,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教学反馈信息,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调整教学过程,发现和利用新的教学时机,顺势而教,顺势而导。

即使是学生提出的貌似节外生枝的内容,也不能批评和置之不理,而是适时提供阳光、空气和水分,使他们向知识的生成和技能的提高发展,虽然这样会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但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更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新颖见解被人接受并受到赞赏的满意和自豪感,从而激励他们敢于进行探索和探究。

因此,当前在判断一堂好课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应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体性、创造性以及节奏、语言、形象、机智、变通等等这些含有“生成性”的因素,往往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因此,“生成性”也是对教学现实的规律的概括,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是好课的标准。

3.教师要按照学生学的思路来教。在民主式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既定的教案只是既定,教师要按照学生学的思路来教,学生问什么,教师就答什么(尽量让学生之间互相回答),不是让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教师跟着学生的学习节奏走。特别是民主式教学的第三个阶段,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提出的问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教学目标的开放度和教学研讨的性质也越来越大。教师的主持人组织者的身份特点也就越突出。民主式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已经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彻底的开放。已经没有了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的备课都是预案,有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他们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几乎是随机的,要评价随机而上的课,既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当然更要看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了。

四、课堂教学的多元性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结构中,总共有九种智力。智力是人的一种功能外显形式,是多元的、发展的,个体在特定问题情境中,以适宜的方式和适宜的程度对智力类型进行适宜的组合,使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获得证明和体现。只要不是植物人,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领域和优势智力,人人可以通过教育这样一种活动来发展自己。

1.人的智力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发展性,评价就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发展性。在先进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在关于人发展的理想追求和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依照对象特性,作出合乎教育理想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创设适宜于学生的有差异的特定智力发展的学习活动及相关的条件和机会。这样,课堂教学评价才可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以及改进课程实施的功能。

2.评价在尺度上应该是多元的,评价的目的是提供发展契机。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指示器,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在一切可能方面都获得发展自己的机会,评价在尺度上应该是多元的。评价的目的是提供发展契机,是识别一种才能是否就是一种智能,以便帮助个体获得发展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契机。关键在于识别出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为学生提供发展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机会,或鼓励智力优势不明显的学生努力发展较具有潜力的智力领域。也只有这样的课程评价,才可能体现出发展性目的:一方面是社会和学校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发展的:另一方面是为每一个学生发展自己的智力领域创造条件和机会。

3.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可能是拥有不同智力特征的学生的集合体,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而使自己成为人才。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4.评价就在于给每个学生找到并提供成功的支撑点。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评价就在于给每个学生找到并提供成功的支撑点,使全体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评价就要在每个智力领域提供可靠依据,使每个学生既发现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同时找到自己的欠缺之处,从而协调发展自己,尽可能使自己的每一个智力领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的智力发展贯穿于自己生命的全过程,每一个智力领域的发展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不具有同步性,所谓的优势智力领域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对不同的生命个体也会存在不平衡的发展。评价要放眼于生命的全过程,对于一些智力各方面暂时都不突出的学生,也要看到他们智力发展的潜在性,所谓大器晚成的人就是例证。

5.人人皆为可育之才。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所据以确认和发展的问题情境和文化背景又是复杂的,而学生智力的发展本身又具有不平衡性,按照人的发展特长来发展,人人皆为可育之才。多元智力论所主张的“人人皆为可育之才”的基本思想,为每一个人的理想人生提供了足够多的发展空间,也为教育及课程评价带来了更多有益的思考空间。多元性已成为当代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突出标志之一,同样它也是当今判断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

民主式教学和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都是纠正讲授——接受式课堂教学的弊端而出现的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因此,这几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评价,和以前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就大不一样。新的好课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开放性、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