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加强校同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 投稿臆想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364次
  • 评分4
  • 85
  • 0

甘肃省甘南师范学校 王学文

摘要:校园文化体现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创设一种和谐的育人氛围,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地发展。文章探究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作用,以及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校园文化:和谐:育人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118-03

校园文化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精神氛围,弥散在师生之中,有着强大的内在力和明确的指向性,以特有的形象向师生灌输着某种观念、思想和价值倾向,更以特有的形象符号影响着师生。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既有利于教师愉快地教书育人,又能陶冶师生情操,还可促使学生构建健康人格、全面提高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只有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塑造学校文化氛围,才能对师生进行文化熏陶,使之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促进学校健康科学发展。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统整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体现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方面,显性课程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以及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

作为以隐性课程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将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优美的物质环境所带来学生的积极影响、感染和熏陶来实现的。

二、校园文化的作用

1.增强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可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视野。这对于学校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2.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必然充满青春活力、富有理想追求的时代气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以学生的身心成长、道德品质的培养为目标,积极引导学生,推动校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尽管学生的智力、爱好、性格、情趣各异,但共同的文化活动往往能产生凝聚力与荣誉感,使学生的个性爱好得到发展。古人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较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营造氛围、陶冶情操、培养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3.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竞争意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当今社会,竞争与发展是同步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竞争,便是知识与本领的竞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看其竞争能力的大小、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个性特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4.帮助师生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可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敬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集体主义、无私奉献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途径

1.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一流育人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学校要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品位,精心打造诗情化、艺术化、哲理化、人性化的人文空间。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充分利用学校园地和室内外墙壁等,装点美化育人环境。校园整体设计应以“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美化生态校园环境”为主题,创建优美的学习环境,赋予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石以哲理,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线。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要让学生时时感受高雅的艺术气息,时时受到激励,引领师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展示美,力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师生在舒心惬意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教室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布置时要体现班级特色。各班要有自己设计、制作的班标,设置壁板、艺术角,用环境来熏陶人、感召人,把教室建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和成长的沃土。此外,还要积极营建宿舍文化,提升文化品位。

2.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人际文化。

(1)增强学校领导间的凝聚力。团结和谐、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领导集体,必定具有思想融洽、情绪稳定、工作能默契配合、具有凝聚力的特点。领导班子要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团结协作、职责分明,如果相互之间不团结,必然造成师生员工思想的混乱、行动的无所适从,产生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这样的局面连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都难以维持,就更谈不上校园的和谐。

(2)搭建干群交流平台。在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是上级与下级、领导和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作为学校领导,首先要有与教师平等共事、互相尊重的意识,尊重教师业务上的专长,做到人尽其才;其次,要经常与教职工相互沟通、听取意见,以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尽可能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再次;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务必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良好的形象来影响广大师生。

(3)优化教职员工之间的关系。教职工虽分工不同,但总体目标是育人。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教职工相互配合、协调,做到彼此适应、互相帮助、分工不分家,正确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尊重他人的劳动。例如,通过教育教学交流活动,融洽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师生关系。此外,还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改变重智轻德、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

3.以校训校风为载体,形成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内在的理性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师生对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及校歌等学校传统文化认识一致的情绪体验和精神风貌之中,表现为师生对学校集体目标认同的团结进取和奋斗精神。学校要把“师德高品位、师资高素质、教学高质量、办学有特色、打造精品学校”作为办学目标,形成“以人为本,积极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舞台”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可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优良的品格。在情绪体验中,师生精神振奋,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文明礼貌、仪表端庄、温文雅让、谦恭稳重、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和朝气。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师生自觉汲取知识,达到潜移默化、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的目的。

4.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建设人本民主的制度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度文化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师生员工活动的准则,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制度好比是催化剂,可规范言行,使人摒弃恶习,养成良好习惯。制度文化要强调以人为本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强调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目的,以科学管理手段为途径的制度文化体系。

(1)弘扬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应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创造具有亲和力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兴奋和留恋的地方。

(2)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大力推行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建立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等制度,让广大师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3)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积极发挥师生作用,形成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5.以师德建设为载体,建设敬业进取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可围绕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目标,鼓励教师“爱学生,讲师德;爱学校,讲质量;爱岗位,讲职责;爱事业,讲奉献”;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定期征求学生和家长意见;每学期末,开展个人回顾师德考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查找问题,制订整改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以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个性风采、高尚的人格力量,给学生以无言的身教和终身的影响,逐渐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敬业进取、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乐于争鸣、诚信友善的良好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教育动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技能。为此,学校要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强化目标任务的导向功能,规范过程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注重校本教研,形成研究氛围。例如,建立常规的教学检查制度和业务学习检查制度,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优质课展示,增强教师学习的自觉性。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和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位教师的智慧和才能创造机会、条件,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6.以活动为载体,建设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学校中学生学习、生活的特定文化环境和氛围,是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一种群体意识圈。从内容上讲,学生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文化、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学校要通过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举办各种社团活动等措施,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弘扬个性,发展特长,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还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活动作为一门课程,更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多样性,纳入课程方案的活动课包括展会、班队会、体育锻炼、科技文体、社会实践及传统活动。为了充分体现校园活动的计划性、教育性,要着重在组织、内容、形式、评估四个方面下工夫,努力实现组织网络化、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评估规范化。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可丰富整个校园文化的内容、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气氛,还能陶冶情操、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让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有力地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7.以改革创新为载体,建设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新的课程文化要以科学理性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个性发展为目标,将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和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让学生收集信息和形成个性成为一种科学的、人文的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所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心理趋向,以及创造形成的观念形态、物态形态和文化形态的总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推进和谐校园发展,需要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大力支持,需要一个逐步积淀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只要改变观念,把校园文化作为学生的立人之本和学校的立身之本,体现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文化特点,就能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编辑:梁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