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职院校学分互认系统设计

  • 投稿远方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763次
  • 评分4
  • 14
  • 0

姜革非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学分银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应在对学分银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学分互认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确定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和软件工程方法,确定实现系统的技术方案和开发环境。通过搭建学分互认的网络平台,可以实现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最终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相互衔接和沟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分银行;互认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37-0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作为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纲要提出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笔者拟通过对学分互认系统的设计研究,为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旨在通过搭建学分互认的网络平台,实现高职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并逐步实现多种教育形式之间的学分互认,促使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和沟通。

学分互认的理论基础

(一)学分、学分互认与学分转换

首先是学分的定义。学分是成功地完成某课程学习要求、掌握学习内容所获得的分值单位,用于表明学生获得某种证书、文凭或达到某个级别所需要的学习量。

其次是学分互认。学分互认是各级各类办学机构依据自己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规范对学生在其他教育机构所获得的已计算成学分互认的标准学分进行认证,从而转换成在自身课程体系内的课程有效学分的过程。

再次是学分转换。学分转换是指学生获得了各类办学机构的不同类型的学分、证书,经过学分互认系统审核或鉴定认可并计算成学分互认的标准学分,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和客观标准进行双向或多向的转换,以便将累积到一定量的标准学分汇兑成所需学历教育的有效学分或各类证书。学分转换的前提是学生自愿,基础原则是必修学分一般由必学的内容折算而成,选修学分须由选学的内容折算而成。

(二)学分互认模型

学分互认模型如图1所示,这个模型指出了学分互认实现的环节。根据模型,学分互认的实现主要有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学分累积。这个环节主要是互认课程学分的累积、存储问题,学生把在A学校选修的课程获得的学分存储到数据库,进行学分累积。

第二个环节是学分互认。这个环节主要是把存储到数据库中的课程学分依据课程体系标准,进行学分替代、补偿和折算。

第三个环节是学分兑换。学分经过第二个环节的互认、补偿与折算后,可以依据学分互认协议兑换到B学校。

经过这三个环节,就实现了学分在A学校与B学校之间的互认。

(三)学分互认协议

学分互认协议是两个学校之间进行学分互认的依据和基础,由两个学校负责学分互认工作的负责人签署。下面以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与牡丹江大学会计专业为例,简介学分互认协议的内容。

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与牡丹江大学之间关于会计学专业(专科)的学分互认协议

1.协议方A: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

协议方B:牡丹江大学

2.协议涉及的专业:会计学专业

3.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会计学专业(专科)培养目标:(略)

牡丹江大学会计学专业(专科)培养目标:(略)

4.获得会计学专业毕业证书最低毕业学分:

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178学分

牡丹江大学:172学分

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会计学专业(专科)最低毕业学分178,这些学分主要分布在以下模块:(略)

牡丹江大学会计电算化专业(专科)最低毕业学分172,这些学分主要分布在以下模块:(略)

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与牡丹江大学相同或相近课程如表1所示。

注意事项:(1)只有表1列出的课程能被互认;(2)如果协议一方对协议中互认的课程做了校订与修改,有责任通知另外一方;(3)本协议自协议签署时开始执行。

签名:

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负责人签名:

日期:

牡丹江大学负责人签名:

日期:

学分互认系统的设计

笔者设计的学分互认系统分为前台服务系统和后台管理员系统,以下首先对系统的各部分功能进行介绍,然后详细介绍设计思路、设计架构以及所使用的数据库表单结构。

(一)系统功能与要求描述

学分互认是一种模拟或借鉴互认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一种管理模式。学分互认系统的用户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系统管理员、教学秘书、学分监管员及普通学生。对于不同的用户,学分互认系统所实现的功能不同。

管理员可以添加学员、其他管理员、教学秘书和学分监管员,可以上传和修改学分转换协议。

教学秘书可以查看学生的选课信息,添加和修改学生的成绩,添加和修改学生的课程信息。

学分监管员可对申请学分转换学生的申请协议进行审批,对非学历证书学分转换进行审批,并可查看学分转换协议。

普通学生可以在此系统中查看系统的开课课程信息并选择自己要学习的课程;当课程获得相应的成绩后,可以查看学分转换协议,并对可以进行学分转换的课程进行学分转换申请;在申请学分转换后,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取消学分转换申请;学生也可以查看相应课程学分转换后的学分。通过此平台学生也可申请非学历证书的学分转换。

(二)系统设计架构

1.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学分互认涉及不同类型的用户,数据量较大,参考其他系统,根据需要可将学分互认系统分为前台服务系统和后台管理员系统。如下页图2所示,后台管理员系统主要是管理员的操作界面,其可实现功能具体描述如下:(1)学员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添加学员和删除学员。添加的学员信息包括学员的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所在学校、所在专业及联系方式等。(2)管理员管理及其他用户管理模块。可添加或删除系统管理员。对于其他用户管理主要是指对教学秘书与学分监管员的添加或删除,在这里由管理员为其他用户设置系统的登录名与密码。(3)学分互认协议管理模块。由管理员添加或删除修改学分转换协议,学分互认协议以word的形式保存在服务器数据库指定的文件夹中,当管理员添加了学分转换协议后,其他用户可以下载并查看学分转换协议。(4)密码维护与退出模块。密码维护模块可使管理员修改系统登录密码,退出模块可使登录者退出登录到系统登录界面。

如图3所示,前台服务系统主要是系统用户的操作界面,系统用户包括教学秘书、学分监管员及学生,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定,登录后系统的界面不同。教学秘书登录后对应的各模块功能如下:(1)课程管理模块。教学秘书登录后可以添加和删除课程,其中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程类型、课程学分、课程学时、课程考查方式、是否可以进行学分转换等。(2)学生成绩管理模块。查看学生的选课信息,教学秘书可以添加和修改学生已完成的课程的成绩。(3)密码维护与退出模块。学分监管员登录后对应的功能模块为学分转换审批模块和密码维护与退出模块。学分监管员登录后可以查看学分转换协议,查看学生的学分转换申请,根据学分转换协议对满足要求的申请进行批准并转出学校,提交转入到对应学校的学分监管员。

学员登录后对应的功能模块为选课管理模块、学分转换申请模块、密码维护与退出模块。各模块的功能如下:(1)选课管理模块。学生每学期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后可以浏览学校的全部课程信息,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及兴趣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课程,也可根据需要删除自己选择的课程,当课程结束并参加完考试后,教学秘书会根据考核添加相应的成绩,学生可以通过此模块查看自己的成绩并查看课程是否能够进行学分转换申请以及进行学分转换后的标准学分是多少。(2)学分转换申请模块。学生在此模块可以查看自己的课程哪些可以进行学分转换,并提交学分转换申请,学分转换申请包括申请人的信息、申请转换的课程信息、转入学校的信息。学生一旦提交学分转换申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撤销申请。学分监管员根据申请的情况进行审批,并决定是否拒绝申请或转出学校,学生可以通过此模块查看学分转换申请的实时处理情况,通过此平台学生也可申请非学历证书的学分转换。

2.系统流程分析。为了进一步详细介绍本系统,设计了系统流程图,如下页图4所示。

学分互认系统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从图4中可以发现,只有管理员创建了其他用户相应的权限之后,其他用户才能登陆系统,进行修改密码或其他相应的操作,各用户的功能操作如前所述。

学分转换部分是笔者所要详细介绍的重点,下面详细介绍其流程。

学生提交学分转换申请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若学生撤销学分转换申请,则会使整个申请过程终止,如下页图5所示。

3.系统物理与逻辑架构。笔者所述系统的四类用户通过在线Internet访问学分互认服务器,服务器接收请求指令并从数据表中提取数据,然后反馈给用户,其物理架构如下页图6所示。

系统采用B/S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表示层、功能层、数据层。系统逻辑结构模型如图7所示。表示层即客户端,功能层即Web服务器,数据层即数据库服务器。

(三)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是学分互认系统的核心和基础,笔者创建的数据库为Studybank。

表是数据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数据库中包括用户信息表、学生信息表、课程信息表、学生选课程信息表、学分转换申请表、学分互认协议表等。

下面介绍一下这些表的结构,如表2~8所示。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一)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本系统应用的是一些典型的技术,如Internet技术、ASP.NET技术、IIS服务技术等。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各应用技术。

Internet技术 本文网络协议为TCP/IP协议,系统以Web服务器为核心,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访问和使用。

ASP.NET技术 ASP 是一项微软公司的技术,是一种使嵌入网页中的脚本可由因特网服务器执行的服务器端脚本技术。ASP.NET是基于通用语言的编译运行的程序,可以使它运行在Web应用软件开发者的几乎全部的平台上。通用语言的基本库,消息机制,数据接口的处理都能无缝地整合到ASP.NET的Web应用中。ASP.NET同时也是language-independent(语言独立化)的,现在已经支持的有C#(C++和Java的结合体),VB,Jscript,C++、F++。ASP.NET一般分为两种开发语言,VB.NET和C#,可以在功能强大的Visual Studio中使用VB.NET或C#等多种语言开发ASP.NET应用程序。

ADO.NET技术 ADO.NET是一个广泛的类组,用于Microsoft技术中访问数据,也是一组用于和数据源进行交互的面向对象类库,数据源可以是数据库,但它同样也能够是文本文件、Excel表格或者XML文件。

IIS服务 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互联网信息服务)是一种Web(网页)服务组件,其中包括Web服务器、FTP服务器、NNTP服务器和SMTP服务器,分别用于网页浏览、文件传输、新闻服务和邮件发送等方面,它使得在网络(包括互联网和局域网)上发布信息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本文系统采用IIS6.0服务作为Web服务器。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具有如下特点:尽可能不重复,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本文使用SQL SERVER 2000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

Visual Studio Visual Studio是目前最流行的Windows平台应用程序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可以用来创建 Windows 平台下的 Windows 应用程序和网络应用程序,也可以用来创建网络服务、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和 Office 插件。本文用Visual Studio2008作为Web页面的开发工具。

组件技术 组件是对数据和方法的简单封装。组件可以有自己的属性和方法。属性是组件数据的简单访问者。方法则是组件的一些简单而可见的功能。组件提高了程序的安全性、可用性、可移植性和重用性,使系统开发变得简单易操作,大大减少了系统的开发时间。

(二)系统实现的环境

如上节所述,本文所用Visual Studio2008简体中文版作为开发工具,其界面如图8所示。

应用Visual Studio2008所开发的应用程序保存在系统服务器的默认文件中,通过以下语句完成应用文件与数据库的连接:

{

String Strconn = "Data Source=localhost;User ID=sa;Password="

+"initial catalog=studybank";

}

SqlConnection myCn = new SqlConnection(Strconn);

(三)系统主要模块功能的实现

系统登录功能的实现 后台管理员系统主要是管理员的操作界面,包括学员管理、管理员管理、其他用户管理、学分互认协议的操作、密码维护模块等。在管理员创建user表的时候,为每类用户分配不同的等级,从而使每类用户登陆后网页左侧功能模块不同。

系统用户添加删除模块的实现 管理员登陆后台系统后对系统用户实现添加和删除。

系统学分互认协议添加模块的实现 学分互认协议由管理员添加,协议以word的形式保存在服务器指定文件夹中。学分互认协议由管理员添加后,用户可以在客户端直接以word的形式从服务器指定文件夹中下载。

教学秘书登录系统主页 教学秘书登录后对应的功能模块为学员成绩管理模块、课程管理模块、密码维护与退出模块。

学生登录系统主页 学员登录后对应的功能模块为选课管理模块、学分转换申请模块、密码维护与退出模块。其中,学分转换申请模块包含学分转换申请、学分转换结果查询、撤销学分转换、非学历证书互认学分申请。

学分监管员登录系统主页 学分监管员登录后对应的功能模块为学分转换审批模块和密码维护与退出模块。学分监管员登录后可以下载学分互认协议,查看学生的学分转换申请,根据学分转换协议对满足要求的申请进行批准并转出学校,提交转入到对应学校的学分监管员。

结语

学分银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核心。笔者首先对学分互认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探讨,确定了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其次综合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和软件工程方法,确定了实现学分互认系统的技术方案和开发环境。由于在系统设计开发中必须考虑实际学分互认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因素,而且由于软件开发经验不足,开发出的原型系统与设计的体系结构在功能描述方面尚不够完善,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设计开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框架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11):31.

[2]李晓佳.全球视野下的学分互换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5(8):21.

[3]赵卫平,李颖.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从单一功能到双重功能的转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4(10):31.

[4]朴英花.基于.NET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6.

[5]李娜.校际学分互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