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学风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

  • 投稿首席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684次
  • 评分4
  • 71
  • 0

程君 崔世钢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天津 300222)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分析了影响高校学风的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等因素,阐述了高校学风建设应遵循系统性、全员性、层次性的原则,并从调查研究、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学风;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39-04

“学风”,最早可追溯至《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狭义上讲,我们研究的学风,指一种学习风气或是学习氛围,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具体地反映出来。

学风建设在名牌院校已得到广泛关注,不难想象一般普通高校学风问题的严峻形势。因此,我们围绕学风建设开展专题调研,根据文献调研、走访座谈等形式,首先对影响高校学风的因素进行了归纳。

高校学风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家庭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加大力度扩招以来,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整体素质下降,造成高校学习氛围这个大环境较差,学生生源质量是影响学风不良因素之一。

在现行招生培养体制下,中小学与大学存在极大的教育反差及误区,尤其是高中阶段,面对学习的巨大压力,教师和家人给予学生的鼓励大多是:“你们考上大学就好了,就可以玩了”等,这给许多大学生一个印象:大学就是放松,大家都把高中的压力拿到大学来释放。

目前我国的专业供给可能还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兴趣选择。普教阶段,多数学生很少对专业有兴趣与关注,多数考生做高考专业选择时存在盲目性。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如果到大学发现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再加上学校可能宽松的要求,就会普遍“混”日子。

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少学生持有“成绩不等同于就业竞争力,找工作靠关系”的观念,功利思想、实用主义至上在学生中盛行,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冲击。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凡事依靠父母和教师,家庭教育对学生自理自立与自制能力的培养欠缺。进入大学后需要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学生感到生活学习力不从心,因此形成了现实和能力的巨大心理落差。

(二)学校因素

学校层面是影响学风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既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也为学风建设提供保证,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校园物质文化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它能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校园制度文化可以通过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规范约束学生行为;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引领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传承校园文化精神。实现高水平的校园物质文化、规范化的校园制度文化、深层次的校园精神文化,既能够对学风建设起正向催化作用,又能够为浓郁的学风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教师因素

影响学风的教师因素主要有三类。

任课教师 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风师德与学校学风建设息息相关。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水平是学风建设的保障,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教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风的好坏。教师积极完善教学、增进师生互动、推进教学改革,势必对学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班主任 良好班风、良好宿舍氛围离不开班主任的引导和指引。班主任不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引导班级健康发展的重任。

辅导员 辅导员与学生联系最密切,在学风建设中辅导员的作用不可替代。辅导员通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管理、生活事务服务等等,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和积极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健康成长,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四)学生自身因素

对“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学习差异研究”表明,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对待学习的主体意识差异主要体现在人生目标意识、现实危机意识和个人自律意识的不同上。“意识支配行为,态度决定人生”,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学习意识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学习的行为和学习效果。

大学的授课、学习方法和生活与高中有较大的不同,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大学课程设置灵活,课堂上教师的教授是引导性的,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大量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工作,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学习观念和方法转变不及时,加上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给部分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学生提供了荒废学业的理由。

高校学风建设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每名教师、每个学生,而且与学校的文化积淀、优良传统、管理体制和机制等都密切相关。学风建设系统包括了若干子系统,如学风建设的目标和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反馈体系和考评体系等,体现在学校学风建设目标和规划制定上及学校各个部门执行的任务和履行的职责等方面。学风建设的效果取决于学风系统组成的各个方面的进展进度。高校学风建设必须在出发点上体现出全局性,步骤设计上体现出阶段性,管理上体现出序列性,各方面要求上体现出层次性,成果上体现出时效性。为提高学风建设的工作成效,高校要在抓好内部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因势利导,利用社会时代发展所出现的一些积极因素。

(二)全员性原则

学风建设事关全局,人人有责。高校各部门、各岗位人员要凝心聚力、齐抓共管,积极推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一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教风建设是推动教风带学风的迫切需要。为树立以身立教、从严治教的风尚,抓好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水平。二是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基于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的学风建设网络管理责任制,形成学风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改进干部工作作风,落实管理育人。四是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三)层次性原则

学风根据其性质由价值层、功能层和行为层三个层次的要素构成。价值层是学风发挥精神功能的核心,不仅包含着师生对大学精神价值的理解和认同,而且包含着师生的行为取向。功能层是价值层的物化和保证,充分发挥功能层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能促进学风由价值层向行为层转化。功能层的实现需要各种管理措施的保障,以学校的制度文化为背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实现学生的知行结合。行为层是学风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功能层和价值层内容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思考

高校在学风建设中首先要充分认识自己,只有充分认识学风建设中学校、师生在各方面的薄弱之处,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在中央党校讲话《谈谈调查研究》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而且要学习和掌握正确方法,提高调查研究水平和成效。

(一)以调查研究为切入点,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基本方法

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提高学风建设研究的现实意义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保证,以应对学风建设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需要。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对学风建设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才能把学风问题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学风问题的本质和学风建设的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学风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

总体设计调研方案,扎实推进学风建设调研步骤 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首先,要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学而善思,掌握调查研究的手段、方法和步骤。其次,组织调研团队,明确调研提纲,设计调研方案,明确学风建设调研的主题、目标和对象。然后深入师生,开展座谈会、问卷调查、文献调研,及时搜集第一手调查资料,客观正确分析学风问题的实际,研究对策,撰写总结调研报告。

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确保学风建设调研取得实效 调查研究是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深入到社会客观实际中,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发展的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事物发展的实践活动过程。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就是讲求实效,而成果转化是调查研究的归宿点。要把学风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决策转化为实践,扎扎实实地解决学风建设实际问题。

(二)以制度建设为关键点,是推进学风建设的重要基础

制度不仅要起到约束人、规范人的作用,还要激励人、开发人、调动人。规章制度的建立要做到切合实际、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修订和完善陈旧的、不适应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的规章制度。其次,加强对执行各项管理工作的督查,既然已经做到有章可依,就必须扎实做好有章必依,违章必纠,同时对广大师生做好解释工作,帮助他们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精神、将规章条例内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导,提高师生对制度的执行力。

落实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弘扬大学精神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系统的主导和关键。科学合理的制度文化能保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学校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在规则中,变成人人都能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内容。制度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传播载体,它不仅承载着学校的价值理念、学校精神和发展目标,还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有效地内化社会规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统一的制度制定机制 高校现行管理机制,同级不同部门之间利益以及权限划分客观存在矛盾对立,这不仅增加了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和合作的难度,而且会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统一的制度制定机构,将制定制度的权限统一划归学校的立制机构,这样就杜绝了部门规章制度不配套、不协调,甚至不能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学校制度制定要切合学校的实际,充分发挥学校特色,经得起实践检验,探索将学校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形成完整系统,顺应促进学校发展、约束学校各方面工作而不出现漏洞。

规范化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 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的制度制定规范以及完善的制度执行和监督规范确保制度的执行力。制度制定有规范的步骤,包括起草前的调研、立项,制度起草、修改、通过和发布,以及制度的执行、落实和督察。现实中,为了改善学风,往往采取制度倾向来对学生管理约束以遏制日益滑坡的学风状况。这种做法在短期有一定效果,但长期无效。监督制度执行、提高制度执行力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监督不是单方的,是双方甚至多方的。监督实际上是一种责任追究制度,看起来是对主体行为选择的监督,实质上是对制度执行本身以及制度执行力的监督,不执行制度或者执行不到位,均应受到责任追究。从长远看,每个主体的制度执行力都会得到改善,一定可以看到监管者敬业、教师认真教学、学生积极学习的景象。

(三)以机制创新为着力点,是优化学风建设的根本途径

坚持全过程,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的保障机制 学风建设应坚持“全过程”,将学风建设贯穿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需要师生员工齐抓共管。先抓好学生目标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目标奋发学习。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的各个阶段都设置目标,尤其是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较好地保持中学阶段奋发学习的良好劲头。学风建设要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坚持做好几个“两手抓”:一手抓课堂教学,一手抓课外教学;一手抓科学文化教育,一手抓学生素质教育;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抓先进带后进,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的示范机制 高校要培育学生的示范、骨干群体,使之成为和谐校园的主力军,对学风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培育科技创新群体,树立学生创新精神;(2)培育学生工作群体,延伸学生工作手臂;(3)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打造组织示范群体;(4)扶植政治理论学习研究群体,构建学习示范队伍;(5)创建实践活动群体,搭建实践锻炼平台;(6)培育学生榜样群体,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落后群体是学风建设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如果对落后群体缺乏关注,小则无法使落后分子改过,大则影响学风的优化。切实做好落后分子的转化工作,就需要对落后分子多些爱心、多些耐心、多些关心,教育他们追赶先进,甚至转变成先进分子。

坚持将激励理论用于学风建设实践,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的激励机制 激励理论从总体上是探讨刺激、需要、动机、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激励理论与学风建设的结合使学风建设更具可操作性、可实践性和可控制性。建立学风建设激励机制,就是了解学生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良性动机,促进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与优良学风建设的倡导趋于一致。学风建设中完整的激励机制可将需要和动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积极的人生理想的需要,实现积极的人生理想的动机,激励手段主要依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是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第二个层次,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是改善物质条件的需要,对学生在奖学金等方面的物质奖励,激励手段主要依赖奖、贷、助、补、减的物质激励体系,目的是激励学生为合理的物质奋斗;精神方面是获得尊重、理解、认可的需要,激励手段主要通过教师多关心亲近学生、与学生充分进行沟通或者通过大力开展社团活动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有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

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的动力机制 “以学生为本”,首先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始终围绕学生健康成才,坚持做到“两个结合”,即坚持学风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相结合,坚持学风建设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学风建设需要处理好引导和强制的关系,要重引导而非强制。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首先是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方面加强引导。其次是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节良好的学习状态。“以学生为本”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放纵,而是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是高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优良的学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需要科学的方法,需要合理的制度和长效的机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秀红.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2:4-6.

[2]张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6):3-5.

[3]江朵.问题认识:从狭隘到开放——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研究[J].理论界,2013(12):176-178.

[4]黄琼,骆宝丞.高校学风建设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今日中国论坛,2013(21):352-353.

[5]阚宝奎.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6(1):121-123.

[6]王晓燕.高校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探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4(3):78-81.

[7]刘金龙,张君霞.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学习差异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7):40-42.

[8]丁恒龙,张欣平.新形势下领导调研方法与艺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3):22-168.

[9]寿韬.大学精神的现实提炼与制度文化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11):35-37.

[10]谭秀森.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65-68.

[11]张文远.制度执行力——学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12]潘玉驹.大学学风建设的基本要素[J].教育评论,2008(1):54-56.

[13]罗佳.论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激励机制的构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4):405-409.

[14]石加友.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高校学风建设[J].科学教育论坛,2005(11):146.

(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