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

  • 投稿霸霸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475次
  • 评分4
  • 33
  • 0

董英辉1 童秀英1 刘炳震2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2.河北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河北 迁安 064400)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通过随机抽样调查环渤海经济圈40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分析专业设置现状及其与当地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情况,得出该地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发展协调性不均衡、产业关联度不高等结论,进而对专业设置提出寻求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架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专业,发挥区域特色、深化校企合作的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环渤海经济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05-04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主要体现,是职业院校与社会的主要接口。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致力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而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核心在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

环渤海经济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根据教育部统计,至2012年底,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两市共有高职院校201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2所,国家骨干性院校19所。我们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了40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4所,国家骨干性院校6所。分析整理调研结果可知,当前该经济区形成了一批设置科学、发展良好、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专业。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一)专业覆盖面广,二级专业类较为齐全

环渤海经济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全面,覆盖面广,部分专业设置数量较少。依据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分类标准,调研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涵盖18个大类专业的66个二级专业,共有专业258个,其中专业大类和二级专业类的涵盖率分别达到了94.74%和84.62%,如表1所示。制造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涉及的专业较多,公安类、法律类、水利类的专业较少。除环保类、财经与安全类、水利类、法律类和公安大类专业占二级专业的比例较小外,文化教育类专业占二级专业类的66.7%外,其余专业的二级专业占有率均为100%。二级专业涵盖专业数达到80%及其以上的仅有4个专业大类。特别是水利大类、法律大类和公安大类专业。其中,水利大类的4个二级专业中只设有2个专业、法律大类的13个专业中只设置了1个专业,而公安大类的专业设置率为0,说明环渤海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较为齐全,但专业分布不均衡。

(二)形成了职业性较为突出的专业结构

对40所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和招生人数统计结果显示,排名前五位的专业大类分别是制造大类、财经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土建大类和生化与药品大类。排名前15位的二级专业类如表2所示,比较集中的专业是计算机类、自动化类、机械制造类等,设置这些专业的院校数均在30所以上。其中,开设院校数量最多的是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设置灵活,对应职业岗位较多,市场对各层次人员的需求量大,加之新型软件开发、物联网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成为各院校的热门专业。其次是自动化类和机械制造类专业,招生院校数量比例达到了80%。可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市场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加大。经调查发现职业性突出,实用性强、市场需求大的专业颇受高职院校的青睐。而艺术设计类、工程管理类等专业,相对开设较少,部分原因是由于受市场供给等影响,用人单位对此类人才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和学历层次要求普遍偏高,所以,这类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招生逐渐降温。

(三)产业交叉型专业、复合型专业发展优势明显

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劳动力不断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且出现了不同产业相交叉的行业及产业之间频繁转换的行业。此类行业为就业人员提供了新型岗位,要求高职院校及时适应市场需求,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新型人才。例如,第一产业正在由传统的农业向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转变,市场对农资管理和开发的相应人才需求较多;新兴观光农业的发展,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农业技术和旅游管理等相关知识;农业机械化需求机械维修和保养专业人才。第二产业中的部分行业向服务性行业过渡,提供了与服务相关的岗位。如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技术与营销、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的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等,不仅要求与汽车有关的技术支持,而且要有服务行业的专业水平。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大增。如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外语系设置了航空服务(乘务方向)、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影视动画招生时要求美术成绩,说明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交叉型、复合型专业的设置理应受到重视。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的总体情况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环渤海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环渤海经济圈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河北、辽宁和山东三省的广大地区。环渤海地区凭借着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势,不断加强工业化和信息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扩大。

(一)各省市间初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立链

京津地区拥有我国一流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北京是全国最大的信息技术发展区,聚集了大批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是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和研发基地。天津已形成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型材料等优势行业。河北省形成了以钢铁、装备制造、石化三大传统产业为主的资源性产业;山东省提出了“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以机械、纺织等为主的优势行业;辽宁则提出了“辽中南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沿海经济带”等发展战略,主要支柱产业为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和农产品加工四大类。应该说,各省市在有效发挥自身优势资源的同时,注重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和优势互补,形成了较完备齐全的产业结构。

(二)形成了显著的“二三一”的产业结构

从图1看出,环渤海地区除北京外,形成了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的产业结构。北京市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第三产业必然发展迅速。北京市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为76%,其中金融业、服务业、科学研究业占较大比重,且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呈不断增长的势头。天津市各产业的比重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相当,但第二产业依然是推动天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较大,并建构了现代服务业、物流体系和商贸会展服务等主要产业,以增强第三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山东省在环渤海经济圈的国内生产总值最高,但从三个产业的比较来看,第二产业所占GDP的比值大幅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河北省和辽宁省的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格局相似,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第二产业的拉动。可见,环渤海地区除北京市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外,其余地区均是稳定的“二三一”产业结构。

(三)区域间人力资源供给不协调

北京、天津由于其教育资源、政策引导、福利待遇和社会认可等方面的优势聚集着大量的人力、科研资源,而河北、辽宁、山东等地区人力资源供给相对不足。总体来说,人力要素流动还没有达到比较畅通的格局,人才流动的市场经济引导作用不明显。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和尖端前沿行业间的人才流动、资源利用效率非常低。京津的人才一般只集中在北京,且周边省市的人才也有流向京津地区的趋势和社会型特征。大量聚集在京津地区限制了人才资源的发展空间,大量涌进北京的外地人才没有得到充分运用。但“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才流动却非常快,区域间可以相互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京津地区的这种人才供给不协调,一方面受政治地理优势限制,另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条件带来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吸引。这无疑造成了环渤海经济区内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甚至影响其经济发展的人力保障。

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直接体现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的本质。通过对环渤海地区4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发现,该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与三产发展基本相适应

调查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高职院校服务三产的专业数比例为28.07∶62.2∶51.97,与“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基本相适应,但可看出第一产业专业比例明显偏低,二三产业专业差距较大。如表2,排名前15位的专业主要是计算机、财务会计、工商管理等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比例达到60%,且专业集中在财经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第二产业专业设置也较为集中,主要是制造大类和土建大类,其余专业分布较为分散,公安类专业为零,可见专业集中化程度低,且分布不均衡。

其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行业对人才数量和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从“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分析,环渤海地区最缺的人才为第二产业人员。但从环渤海地区高职院校已有专业来看,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大类仅有5个,招生人数为44658人,相比之下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有11个,招生人数为66469人。 第三产业招生数高出第二产业48.84%,人才供给的缺失必然阻碍第二产业的发展。

(二)与区域支柱产业关联度不高

区域的支柱产业是指在某一区域的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对区域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反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并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对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环渤海地区根据其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与支柱产业相对应。但40所院校中仅有2所学校设置了能源类专业,同样冶金专业设置率只占7.5%,建材类专业超出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范围,在所调查的40所院校中几乎没有与之相符合的专业。四大支柱型产业除化工类专业招生数量较多外,其他专业都在千人以下。专业设置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不仅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到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三)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

从专业设置现状中发现,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集中度高,专业重复率高。从专业大类看,各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制造大类、财经大类、土建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设置比率分别为81.25%、86.11%、83.69%和75.86%。除土建专业大类设置院校数量较少外,其他三大类专业设置院校的数量均在35所以上。从排名前15位的专业看,设置院校超过30所的专业有6个,接近一半。专业设置同质化,不能很好适应经济发展,且不利于高职院校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同时加重了职业院校招生难题。另外,又易造成就业难、用工荒等社会难题。

环渤海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优化建议

(一)寻求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

高职院校要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其人才培养规格,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如应用英语专业,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以及环渤海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逐渐将应用英语细化为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因此,环渤海经济圈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寻找市场空白点,根据市场需求拓展专业的发展方向,着力使两者的契合度逐渐加强。

(二)架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专业

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部、财政部支持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机制体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环渤海经济圈重点发展的能源、化工、机械产业依然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伴随第二产业中服务性工业的需求,与生产相关的服务性岗位需求量增大,如汽车美容、汽车销售等,与此相关的专业也应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重点。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方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保证高职院校办学稳定的着力点。

(三)发挥区域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发展

企业对市场的敏锐度要高于职业院校,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在专业设置方面积极寻求企业专家的帮助和支持,才能不断提高专业和企业需求的关联度,才能将市场的不断变化与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结合起来,满足企业的长远发展。如山东省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海尔学院,所设置的专业与海尔公司所需人才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直接到海尔公司进行实训,这种“定向培养”的专业设置模式对高职院校和企业来说是共同受益的,不仅满足了公司对人才的需求,而且推动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良性循环和就业率提升。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体现了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度,也体现了其办学特色。合理的专业设置应当具有适度前瞻性,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与市场的沟通,促进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功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孙孝花.高职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2]王清,顾庆龙,向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的调查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3]周韧.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J].经济视角,2011(3).

[4]包红霞.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3).

[5]杜永兵.高职院校专业架构与产业结构关联度解析—以浙江高职教育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2012(4).

[6]李海宗,样月明.杭州高职专业设置的区域适应性[J].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