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职教育开展多形式社会服务的积极意义

  • 投稿seij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673次
  • 评分4
  • 18
  • 0

何静 曹广豫 杜瑜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925)

摘要:高校作为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高职院校与社会的密切合作,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对社会经济发展及自身的教学改革都有积极的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46-03

高校作为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其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其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既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完善和发展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对高职教育明确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教学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围绕“宗旨”积极构筑全方位、高层次、可持续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行业、企业需求为手段,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保证,激发广大教职工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社会服务工作的实际成效。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代,高校社会职能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向深层次拓展。随着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的高职院校职能的内涵将进一步向深层次拓展。如何在这一浪潮中认清自己的地位,调整自己的策略,发挥自己的社会服务职能,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对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人力资源开发可弥补社会保障力量的不足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建立志愿者协会或社工组织,通过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以及咨询服务等方式和途径,一方面,可为高职学生提供社会工作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能够满足社会对社工、志愿者的需求,尤其是高素质社工、志愿者的需求,弥补社会保障力量的不足。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今天,优秀的社工能够从事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等一系列高知识含量的社会服务工作,对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技能培训可推动创业就业工作发展 高职院校作为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具有专业的师资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和高素质的人才,为待业人员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开展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和社区培训等,能够推动创业、就业工作的发展,使社会青年、下岗工人、农民工、转业军人、残障人士等一系列相对特殊的人群得到比较专业的、系统的专项教育和培训,练就一技之长,习得谋生技能。高职院校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出高素质人才,鼓励、引导和扶持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而带动社会青年积极创业或就业,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高职院校还能够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青年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开展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和社区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拓展其择业空间,增加其就业机会。

订单培养可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大中专院校、职业院校等都要谋求自身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实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度、密切合作。“订单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设计制定教学计划,由企业提供部分教师和实验设备,培养的毕业生全部或大部分输送到合作企业,为企业提供大批“用得着、上手快、留得往”的高技能人才。学校与企业的“订单”合作,不但可减轻学生、学校、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可解决企业招工难、招熟练工难、招熟练的高技能人才更难的问题,是妥善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的良好途径之一,可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学院办学有生源”的多赢目标。

校企合作有利于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 高职院校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应采取与企业集团合作共建、直接在企业建设等途径,充分运用企业工作场所和产学结合、高度仿真的校内生产实训中心。学生在实训中心,可以充分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带动实践运作,以实践促进理论更新,在融合中熟能生巧,不断创新,促进生产技术的革新;同时,又可以利用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市场优势相结合,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项目为载体,进行合作开发。校企合作研发的模式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研发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考虑如何使办学效率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利用人才的培养、师资的智力优势以及课题和科研项目的运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利用自身科研优势,瞄准区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对人文历史及自然环境等资源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帮助当地政府制定出一整套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企划方案,吸引企业和金融实体进行投资与开发,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相关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专项的人才培训,提高当地居民就业能力,帮助地方百姓增加经济收入。在居民收入增加,社会和谐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开展社会服务对高职院校

发展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

高职教育是面向社会经济与发展、面向行业企业、面向在职培训、瞄准社会经济增长点并与其相伴发展的教育类型。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主动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从而通过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等途径,促使社会、行业企业有效参与和监督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管理,参与高职院校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评估和学校重大事项决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及时调整和确定专业、课程设置,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科研方向也将更加明确。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高职院校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拓宽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渠道,改善办学条件,使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开展社会服务,引入市场概念,是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随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项目逐步与产业结构、市场需求挂钩,高职院校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近,开始体现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关联的关系。尤其是在日益强调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今天,正如美国经济学家Haymaker所指出的:“市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和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都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引入市场竞争理念,即在高职教育市场的竞争能力。”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的,才是高职院校要培养的;市场需要的,才是高职院校要研究的。在职业教育产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职业教育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规模调整等方面的导向作用,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对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开展社会服务,整合多方资源,提高办学效率,是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高职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又要考虑教育布局和办学规模的合理性。这里所说的合理性,应重点从区域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方面进行衡量。从办学规模上说,规模太小通常会导致单位办学成本增加,不但会降低办学效率,而且会使教育资源利用率下降,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但是,教育规模过大也不行,如果教育规模过大,必然要求更多的教育资源。当然,如果教育规模的扩大是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那就可以增加教育资源投入,但如果盲目地扩大规模,必然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无法就业。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可以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将社会闲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供高职院校利用。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周边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实训中心,开展项目合作,实行“订单培养”;高职院校也可以利用自身的设施设备为企事业单位进行人才培养、开展闲散资源租赁业务等等。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进行校企合作,不但可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提高资源使用率,提高办学效率,同时,又不至于盲目地扩大办学规模,使得区域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得到平衡。这是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开展社会服务,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是人才。经济发展不仅需要高级的专业型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更需要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中级、初级人才以及各种类型的城乡劳动者。这样才有助于科研成果、创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与推广。然而,由于各地区社会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重点不同,所需求的专业人才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实践上,由于我国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对区域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重视不够,没有把职业教育摆在与区域经济共同改革、共同发展的位置,致使区域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能达成一致。如今,高职教育的特性促使其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日趋紧密,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在不断显现,对人才的培训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已经成为共识。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教学改革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适时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转变。

综上所诉,高职院校在发展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办学效率为手段,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最终达到与社会相适应的结果。只有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地与区域发展相协调,才能真正地“接地气”。而开展社会服务就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强调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能够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弥补社会保障力量的不足,技能培训又能推动创业就业工作的开展,采取“订单培养”模式可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可以推动技术更新与服务质量的提高,进而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力。开展社会服务,引入市场概念,整合多方资源,提高办学效率,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需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开展社会服务也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教学改革,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开展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正义.增强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6).

[2]鲁亚杰.韩国提升职业教育地位的几项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7-7.

[3]朱家建.创新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建设[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1-4.

[4]罗金彪.浅析提高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现实意义[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6):7-8.

[5]查吉德.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J].成人教育,2006(8):57-58.

(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