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关于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的思考

  • 投稿七睬
  • 更新时间2015-09-12
  • 阅读量829次
  • 评分4
  • 58
  • 0

沈岚

摘要:《经济学基础》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最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其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逻辑性等特点,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怎么上好这门课程,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将课程特点与学生自身特点紧密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传统讲课相结合、创新教学手段与丰富教学方式相结合、基础性考核与应用能力考核相结合等措施来达到提高宏观经济学授课效果的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经济学基础;教学质量;思考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是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主要讲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了解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与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就显得很重要。从这几年我们内蒙古财经大学职业学院的实际教学情况看,《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出现了教师授课难学生学习难的现象,这使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掌握

《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既有大量的图表和公式,又有抽象的经济理论,几乎所有学过这门课程的学生都会感到难以掌握。

《经济学基础》课程包含有大量的概念和经济原理,学生单靠死记硬背,不但难以记住,而且极易混淆。而且这门课程一般都开设在第一学期,初入大学的新生缺乏社会经验或对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没有什么深入思考,对纯粹的经济理论很难把握其和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联系在一起。而且高职院校财经类学生文科生居多,数学底子普遍比较差。《经济学基础》中又运用数学推导、模型、表格以及数学公式,这就使学生很容易对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这就大大影响了我们教学的质量。

2.课时少,内容多

《经济学基础》作为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全国大部分的高校对这门课程的课时安排都在72 课时左右。而在我们学院只有60课时。时间短而任务重。在这么少的课时内,要讲完《经济学基础》中所包括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全部的内容,实际上对老师也是一个困难的选择。因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性内容很多,对于老师来说,要想讲完基本内容保证教学质量,就会因为课时太少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虽然少但比较精;如果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赶时间,学生是学到了很多知识,但都一知半解,糊里糊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教学手段传统,方法单一

目前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还是教师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方法,使用单一的书本和PPT 教学。而且一些教师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会采用大量的数学公式的推导,使《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变成纯粹的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本身高职学生数学底子就差,这样,上课时就听不懂在讲什么,只能为学习而学习,枯燥无味,死记硬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整体教学效果不佳。

4.考核方法单一,缺乏实践内容

现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平时考核,包括课堂出勤、课堂回答问题、课堂表现、作业等情况,占总评成绩的30%-40%。二是期末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70%。期末闭卷考试一般都是出纸质试卷,内容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考核方式单一而且固定。这样就有许多学生抱着侥幸心里,上课不学习,作业不完成,在期末考试前,突击学习,死记硬背,也能考试及格。这样的学生即使分数很高但真正所掌握得内容很少,不具备分析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与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质量的思考

1.多种教学方法与传统讲课相结合

《基础经济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的形式,应用案例、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经济学的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经济原理、公式、规律等是很枯燥的,但是如果能把现实经济与理论紧密联系起来讲解,使用生动、贴切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再通过案例陈述、案例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去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就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经济学案例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在案例教学法中对案例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在选择案例时尽量本土化。经济学的许多案例都是从国外原版教材中搬来的,例如许多教材在讲授“生产可能性边界”时直接引用了“大炮”和“黄油”的案例,许多学生看了这个案例后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对案例的选择应当充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活事件,注重案例的新颖性和时效性。我们可以把社会上发生的经济事件作为案例来源。如在讲外部性内容时,可以将科斯的火车与麦川的故事介绍给学生;讲寡头垄断当中的价格串谋时,可以联系到我国的彩电行业,也可以联系到前两年我国方便面厂家集体涨价事件。这样可以使案例形式新颖,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交叉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如在课堂设计中采用“学生知识分享”和“陈述与解答”等环节,在课堂讲授中采用了“原理+ 举例”、“积极设问”和“寻求解决方案”等方法,加上学生的课堂讨论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精神,强化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2.选择合适的教材与阅读材料相结合

结合高职学校“理论以必需、够用,实践为重”的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编写出版了自编教材。这本教材定位明确,就是适合我们财经类高职学生使用。教材的实用性很强,在教材中把许多的数学推导省略,加入了更多的简单易懂的案例、实例。同时,我们也编写了同步的习题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为了更好地组织经济学的课堂教学,特别是更好地组织好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教材之外,我们选定了一些扩充性资料推荐给学生,如《小故事大经济》、《身边的经济学》、《应该读点经济学:以经济学的观点看生活》、《成语中的经济学》、《经济学纵横谈》等,这类扩充性图书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得较为紧密,生动有趣、案例贴近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除此之外我们还向学生推荐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本教材思路清晰,生动活泼,而且案例较多,可以和教材相互补充。

3.创新教学手段与丰富教学方式相结合

《经济学基础》课程具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在教学中需要任课教师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的展现经济学一般理论、原理和观点的陈述等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增加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需要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解经济学的逻辑分析和推演过程。这样将生动的多媒体和清晰的板书相结合,可以使经济学的教学更加生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加强了教学效果。

4.基础性考核与应用能力考核相结合

课程考核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实行考核方式由终结性考核为主转向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在平时成绩中加大课堂发言,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部分所占的比重,也就是突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控制。期末考试要求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题型多采用选择题、案例分析题。另外期末考试也可以考虑把闭卷考试改革为结课论文的形式,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经济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形成一篇结课论文。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初步的理论运用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起到了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作用。

以上是我们在《经济学基础》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随之而思考的对策。要真正上好《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需要钻研的东西还很多。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职业学院经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