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 投稿南小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30次
  • 评分4
  • 77
  • 0

祖国峰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高职衔接培养的形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国家政策保障下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41-01

一、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政策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统筹区域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中高职培养目标、学制结构、课程体系、招生与评价机制等的衔接。《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强调了行业指导的作用,倡导、支持和鼓励行业组织参与和实施职业教育,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强化了政府责任,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握中高职办学定位,推进综合改革,合理规划布局,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把中高职衔接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总体要求的目标任务之一。国家要提高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应用型本科招收高职毕业生的比例,推进中高职紧密衔接,发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打破职业教育“断头路”的现有格局。

二、中高职衔接的几种形式

1、分段培养“3+3”模式。有两种情况:一是中职学生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中高职不达成协议,按各自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二是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联合办学,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3年在高职学习,按阶段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中高职院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课程体系。

2、提升式5年一贯制。即选择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后扩展到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办5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

3、下延式5年一贯制。即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4、“3+2”贯通培养。即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联合办学,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2年在高职学习,中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阶段组织实施。中职学校负责招收初中毕业生,高职院校负责中职生入学招生考试和学生毕业就业工作。

5、“2+3”贯通培养。在招生、考试和就业等方面与“3+2”贯通培养相同,只是前2年在中职学习,后3年在高职学习。

三、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造成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浪费,割裂了二者的衔接,尤以“3+3”模式突出。二是中职学生升学的比例较低,求学深造的道路很窄,社会对中职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三是中职学校在办高职教育方面缺少资源和经验,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且社会对中职学校培养高职学生持怀疑态度,毕业生就业受到影响,如提升式5年一贯制。高职院校缺少招收初中毕业生的经验,招生和实施较困难,如下延式5年一贯制。四是“3+2”和“2+3”中高职贯通培养要实现优化教育教学资源、调整区域职业教育布局和产业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还任重道远。由于中高职学校长期以来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思维定式,以及办学范围、权限、职能、资源和利益等因素的影响,打破这种固有模式难度很大。五是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特别看重办学经济效益,在专业设置上偏重于办学成本低的专业,市场紧缺但办学成本较高的工科类专业则较少设置。

四、实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是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责任。改革招生制度,实现高技能人才的非连续性培养。高职院校应招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职毕业生,通过往复培训,工学交替,实现高技能人才非连续性培养。要积极营造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其他部门和组织共同关心关注、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有效的多主体办学新格局。二是各层次职业教育衔接要顺畅。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梯度上升的教育格局,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度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职业人才的成长需求搭建有利的平台。三是行业和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与政府和学校的沟通与交流,切实参与到培养职业人才的过程之中,为自己和社会培养大量的更加适用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要以教育行政部门为统领,以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职业教育集团为纽带,以高职和中职院校为主体,以企业和岗位需求为归宿,全面整合职教资源,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目标。四要规范和扶持私立院校,鼓励发展工科类及面向二产的市场短缺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五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