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研究

  • 投稿星尔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333次
  • 评分4
  • 60
  • 0

吕志梅

[摘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有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但多种教学方式、学校和企业教学侧重点的差异、专业不对口、学生责任心缺失等使这种管理体制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提出由学生主动申请、加大对学生的培训力度、加强师资辅导、进行跟踪管理、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等建议,希望推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提升实效,促进高职院校及学生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作者简介]吕志梅(1969-),女,河南郑州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河南郑州 45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年度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下学生管理体制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JKGHC-017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24-03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现状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进行学生职业规划的方向。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能够把理论学习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够深入企业实习,进行必要的职业实践锻炼,从而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对各种问题的应对能力。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加强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无缝对接企业的实际工作,及时认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的不足,磨炼意志。同时,通过学校的系统学习,学生能更好地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让实践更具有可操作性,通过这一管理体制,也能使高职院校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演练中积极应对各种问题,提升教育质量。具体说来,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管理体制,有助于学校与企业的双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为将来选择理想的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不过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尚存在一些问题。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多样,一些学生难以适应。“工学结合”管理体制下,对于每一门课程,学生基本上都要适应两位老师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过程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难以适应。与此同时,多数学生职业素养不够,达不到企业要求,尤其是去企业实习后,大多数学生都会感受到水平不够造成了在实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感到与企业要求相去甚远。对于顶岗实习生来说,虽然他们在学校学习过充足的理论知识,但是,一旦动手实习,就会显现出与企业员工的差距。而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基本上又都会忽略这一点,往往会对顶岗实习生提出高要求,使得学生越发产生对自身的不信任感。

2.学校与企业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上有差异。学校大多是通过书本来教授知识,所以,即使是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教育相结合的职校,侧重的依旧是理论知识,重视的是对在校学生的教育。而企业往往采取的是“在商言商”的教育特色,将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侧重的是从实践得来的经验。学校书本知识与企业经验之谈多少会存在一定的出入和差异,容易造成学生的迷茫感。

3.实习安排专业不对口,学生疲于应对。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去企业实习时,出现了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为了满足企业对人员的需求,也为了能够及时让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经常会发生学生被安排到非对口专业实习的现象,让学生觉得难以适应。同时,一些学生自身素质也有所欠缺,个别独生子女应对社会的能力有限,或者身心疲于应对而不得不选择离岗,或者在“半工半读”的过程中捉襟见肘甚至不知所措。

4.学生工作责任心缺失。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大多在18~22岁,正处在从校园过渡到社会的适应期,内心尚未成熟,缺乏耐心和责任心。尤其是在“半工半读”的模式下,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时常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并非工作,于是在工作中产生了怠倦情绪,甚至因为一点挫折便对工作失去兴趣。这部分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不能树立艰苦奋斗的价值观,挑剔实习的待遇和条件,擅自违反学校和企业的规定,离校、脱离企业等情况时有发生。不仅给企业带来不确定的风险,甚至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学生自己的发展来说,也容易出现中断锻炼和疏于锻炼的弊端。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的意义

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首先,可以培养高职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企业实习,对职业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很多知识与技能都需要在操作实践中才能更好地领悟和掌握,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拥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尤为可贵。以往,高职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缺乏处理问题的技巧及能力,根源就在于探索精神不足。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复杂的问题,如果不尝试去解决,而是一味地逃避,就会缺失很多在社会实践中应该获得的技能,实习的质量自然会下降。勇于探索是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的源泉.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其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可以促进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更加强调人才全面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术能力。校企合作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防止学生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联系工作实践,不能够有效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指导。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完全不同的学习锻炼环境与资源,将学校的理论与技能训练方法与企业工作融会贯通,为企业的生产与服务提供支持,才有可能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另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还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有效途径探索

把“工”和“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与国际上“学以致用”办学理念的对接,也是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创新尝试。当下不少高职院校忽略了模式本身的意义,将“工学结合、半工半学”演变成一种单纯教学或单纯实习工作的模式。实际上,“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对教育与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二者完美融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一)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的推广需要与企业经营实践相互结合,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由单纯的学校理论教育向“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校企共同培养转变。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联动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发展平台,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实习机会,学校根据企业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实习生。此外,学校还可以借助强大的教师资源对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理论支持。校企合作共同培育人才具有很大的空间,各方应该加强推进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二)对“半工半读”学生践行有效的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需要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善。高校要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和自身专业教学,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应用奠定基础。比如,高校可以探索与企业在“半工半读”上进行多次交替培养,即学生某个时间段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学习,之后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然后再继续理论学习,如此往复。高职院校和企业应该探索创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为企业进行人才订制。具体说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需提交实习申请报告。高职院校应在学生参加实习之前让学生自愿提交实习申请报告,并征得学生监护人的同意,与学校签好相关协议,确保学生是自愿参加实习活动,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以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对实习的抵触情绪。

2.由学校进行岗前培训。学生进企业实习前,高职院校应先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为了能让学生尽快适应并熟悉企业,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学生实习前,学校应该先请企业相关人士到学校来开办讲座,给学生讲一讲企业历史、企业精神、企业追求,以及企业办公区的具体安排,让学生能够对企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以便在进入企业实习时会有所帮助。

3.加强师资辅导。对于高职院校实习生,应该实行学校导师—企业导师一师傅这样的多导师辅导制。其中,学校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方面的辅导;企业导师主要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工作、生活上的向导,就如学校的班主任一样;师傅则主要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技能指导。实行多导师辅导,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进行多导师辅导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校方应当辅以详细的解析,同时结合企业要求进行实践教学,详尽掌握分析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加以整合与引导运用,帮助学生既能够扎实地掌握基础理论,同时又能够在企业的工作锻炼中具体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4.安排实习生住宿。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企业与学校应当为学生划分一个独立的实习生住宿区,既方便学生交流实习心得,也便于企业和学校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便于实习顺利进行。

5.进行跟踪管理。应当对“半工半读”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并定期与企业联系。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学校应该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不能因为学生不在学校就觉得学生的一切都与学校无关了,对学生不管不顾。实习期间,学校应当与企业时常联系,定期与实习负责人进行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实习情况、学生在企业表现优秀与否,并从中探究学校的教学方案与企业需要是否相符,以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6.建立网络平台。学校可以根据当下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和特点,通过创建QQ群、微信群等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如此一来,老师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实习情况,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学校创建的这些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与老师取得联系,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更顺畅地完成实习任务,为将来正式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体制下,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可分割的主体,学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为学生的“半工半读”提供条件。比如可以通过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参与工作,在工作的过程可以继续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探讨学生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未来工作中哪些技能和素质是必须掌握的。这对企业而言是一种品牌宣传,是提前储备人才的方式。而对于学生而言,则能够对未来的职业有相对明确的、正确的理念,进而有目的地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为将来择业积蓄筹码。

(四)一些其他辅助措施

1.帮助学生适应“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管理模式。一方面,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学生上岗前要针对岗位情况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让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作决定。上岗后,还要对学生进行敬业爱岗品德教育。另外,对于因身体、生理等特殊原因无法适应安排实习工作的同学,要考虑为其调换岗位。

2.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很多实习导师对学生了解不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与实习导师和企业之间出现矛盾,甚至因此放弃实习。学校一定要与企业领导及实习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向他们详细介绍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以及家庭状况,及时化解实习生与实习导师、企业之间的矛盾。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少学生对“半工半读”的形式感到疲于应对,并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企业可以考虑在工作安排上先轻后重,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和充分锻炼的机会。企业和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教育,同时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思想沟通交流,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调整认识。此外,在学生上岗工作前,学校和企业一定要把岗位的苦累程度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而对“半工半读”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则要进行合理的中途心理辅导。

4.加强在职道德教育。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管理体制下,对在企业进行实习工作的学生,应当制订实习查到表,定期对出勤情况进行抽查和统计,并将其纳入学分,以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并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尔立,樊伟伟,王振华,等.大型企业办学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

[2]程培|罡,顾金峰,校企合作的企业决策模型——基于成本和收益的理论分析[J].高教探索,2012( 5).

[3]王文槿.发展职业教育你我共同给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对话系列活动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7).

[4]张志彬,刘敬,陈丹青,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1(9).

[5]崔永华,张旭翔.论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

[6]曹俊武,张军.地方高校实行“2+1+1”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6).

[7]邱璐轶,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11(4).

[8]丁金昌.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