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构建

  • 投稿沧海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307次
  • 评分4
  • 30
  • 0

莫志明

[摘要]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既是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迫切需要。文章通过探讨当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运作模式和特征,分析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时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根据市场对院校社会服务的需求,从办学特色、运行机制、能力提升、政府扶持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提供策略性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运作模式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莫志明(1976-),男,广西南宁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展项目管理、会展评估、会展旅游及职业教育等。(重庆401 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职业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基于专业资源优势的社会服务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 013-ZJ-00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30-03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客观需求。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逐步展现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现有运作模式和特征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和运作模式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综合高职院校现有的社会服务工作,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培训,即为行业、企业和社会人士开展的学历(全日制教育之外的成人教育、学历教育等)及非学历培训(职业资格证、员工培训等)。二是科技服务,即通过科研优势,为行业、企业提供科技咨询、先进应用技术推广、技术革新与研发等。三是信息服务,通过搜集信息,加以整理传播,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服务。相对科技服务而言,信息服务受条件制约小,具有服务面广、服务形式灵活等特点,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四是资源共享服务,即高职院校借助人力、文化等资源平台,提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文化宣传科普服务,还包括对外开放体育场馆、实验室、图书馆等服务,这是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的最广泛的服务形式。

2.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运作模式。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社会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校两制式、机构平台式和分散对点式。一校两制式,即在高职院校校内,部分设置具有企业性质的企业编制管理和事业单位性质的事业编制管理两种机制。该模式对于改革高职院校内部运行机制,保障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的协调统一和良性运转,具有一定借鉴价值。机构平台式,即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教学科研人员、设施设备等资源优势,在内部成立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等机构,针对性地为一些行业、职业提供应用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等服务;该模式针对性较强,对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为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提供系统、稳定的管理与服务平台起到了积极作用。分散对点式,即社会服务工作主要由高职院校内各专业自行开展,院校提供政策支持,对院校内发挥各专业在相应行业、职业的人才培养、技术革新、志愿者服务及政校企合作等方面具有广泛意义,是现有高职院校使用最为普遍的模式。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特征

高职院校的成立和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及行业、职业服务特点,所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也有较明显的特征:一是社会服务辐射以地方社会与经济建设为主。与国内研究型大学相比,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辐射半径较小,主要为院校所在地方及周边区域提供服务。二是社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基层单位。高职院校是最接近行业、职业及市场的教育科研单位,教育层次、科研实力、服务能力等决定了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区域内的基层单位。三是资源少任务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资金和师资力量等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考核中规定的任务就显得较为繁重。四是社会服务的技术水平总体较低。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制约,许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人才培训方面,对象多以行业、企业中的中低层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为主;科技与文化服务方面,通常以常规的基础性知识、应用型技术和文化宣传为主,高新技术服务相对较少;许多高职院校没有能力和实力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现有高职院校创办的校办企业存在规模小、层次低的现象。五是社会服务的整体效益有限。高职院校对本地方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缺少发言权,同时科研与文化服务水平有限,决定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在地方产生的影响力及经济效益水平较低。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追求办学规模,造成优势资源分散

国内高职院校为追求规模,普遍走综合办学的发展道路,管理上模仿研究型大学的机构设置,致使院校机构臃肿、专业设置多而杂,造成办学经费、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等相对分散,自身特色专业的科研和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没得到很好的发挥,难以达到出精品和提供高端服务的水平。同时,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落后,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及时根据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整合与提升,教师知识陈旧,缺乏对行业前沿的了解,实践能力和经验欠缺,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二)办学理念滞后,思想观念认识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滞后,认为社会服务只是教学的辅助,并未将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因而存在诸如管理组织与措施不完善、有规划无落实、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社会服务工作实施不利等情况;缺乏积极服务意识,受“重学轻术”观念影响,教师们更愿意在校内从事单纯的科研教学工作,不愿与企业、地方主动沟通,从而了解他们的需要进行主动服务,只是被动接受上级工作分配;缺乏市场观念,对社会需求、行业前沿缺乏了解和研究,缺乏社会服务的方向;缺乏自信和能动性,部分教师认为高职院校的条件和自身能力、水平有限,无法胜任社会服务工作;社会职责意识不强,认为社会服务投入精力大、经济效益差,甚至没有经济效益,不愿承担社会服务工作等问题。

(三)地方政府缺乏良好的导向性

大部分地方政府往往更重视高职院校硬件建设,但在如何依托高职院校这个平台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上还显得思考不足,尤其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和经济决策上,地方政府很少参考高职院校专家、学者的意见。在一些培训、社会调研等项目上,地方政府也没有调动起高职院校开展服务,这些都影响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

(四)缺乏有效信息平台,供求渠道不畅

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供求信息建设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间缺乏彼此沟通、了解,尚未建立起有效横向联系机制。高职院校多数是近年升格更名而来的,存在知名度和美誉度不足的问题,再加上高职院校对自身优势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对其专业特色、科研和应用技术水平、服务状态等缺乏了解。因此,尽管有的高职院校完全有能力提供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但有些企业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持怀疑态度,甚至不惜花费更高成本,寻求研究型大学或其他商业机构提供服务。

(五)研发能力相对薄弱,实验设施设备落后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与研究型大学相比,科研活动在学校工作中所占的比例较低,科研能力也相对较弱。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也重视科研工作,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科研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评职称,很多科研成果是以论文或专著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实现转化的很少。因而,不管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高职院校都因为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提供中高端技术服务。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侧重教学,用于实验研发的设备条件跟不上,这也是制约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含量较高的社会服务的主要原因。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施策略

(一)构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核心问题在于能否构建一套完整的社会服务机制,主要涉及院校、系部、教学科研人员三者的关系,涉及观念、政策、措施、操作方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既要有外部压力,更要有内部动力;既要有外部环境,更要有内在要求。内部动力和内在要求主要取决于高职院校对自身发展、社会贡献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程度,必须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一是要把社会服务工作纳入院校发展的重要议程,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实行工作职责明确、专人专管。二是要制定相关的社会服务工作管理办法、制度以及发展规划,注重人才培养,组建一支科研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社会服务队伍。三是要提供社会服务的条件,制定政策,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一方面,制订合理的经济分配方案,对社会服务创造的经济效益通过适当的比例提成,并将教学科研人员的社会服务成果以适当比例折合为工作量,肯定教学科研人员参与社会兼职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在时间、经费、实验设施、信息等方面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支持:四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为评价科研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社会化作为衡量和考核科研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突出办学特色,集中资源建设精品专业

由于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和资源限制等多种因素,学界和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已达成共识,高职院校并不适合走综合化办学的道路,而应准确把握自身的办学定位,集中优势资源突出精品专业建设:一是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要符合地方或行业需求。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应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龙头,有针对性地调整学科专业、科研主攻方向,积极引导教学科研人员对本地社会经济问题、技术问题进行应用开发研究,提供咨询、培训服务。二是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要符合办学方向。社会服务要有利于教学、人才培养,有利于学校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学校总体实力的增强。三是高职院校要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高职院校应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学科布局,集中有限资源重点打造精品专业,这是办学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融入地方社会与经济建设的关键。

(三)转变思想意识,强化社会服务观念

高职院校是地方政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而创办的学校,它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地方政府和社会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为本地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这是高职院校的职责和使命,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转变高职院校管理层的思想意识,强化教师的社会观念:一是要强化办学理念中的服务理念、意识、社会价值,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服务为系统化服务;二是要克服一些观念性障碍及畏难情绪,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主动服务、创新、进取的观念;三是要强化协调发展的意识,在区域经济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化的主要载体,应注重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服务关系,将学校的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各种渠道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四是要树立合作双赢的服务观,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社会化,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四)培育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并没有获得普遍认可,需要以更加积极的主动精神,不断提高和完善服务水平:一是注重特色专业建设。应研究地方产业特点,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这是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核心。二是在社会服务团队建设方面,高素质的团队决定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层次、效益、社会影响力。应对院校的社会服务资源合理调配,充分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三是在行业、企业人才培训领域,有针对性地为地方行业、企业开展管理干部和新进员工培训服务,使高职院校成为本地重点产业、企业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培养培训中心。

(五)加强地方政府的政策性导向,构建服务信息平台

地方政府由于具备管理、规划与政策等优势,具有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和领导作用,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建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直接联系的机制:一是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与考核管理等方式,加强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引导与督促,使高职院校能够从自身优势资源出发,积极付诸社会服务实践行动,在办学过程中更好地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二是地方政府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成立科技研发平台,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由企业提供经费,学校提供人力和没备,共同打造研发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三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社会化;四是地方政府引导、鼓励高职院校和企业参与科技孵化园、产业孵化园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五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鼓励风险投资介入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扩大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投资渠道。

四、结语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及社会服务中还要突破不少困难,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指引,通过建设高职院校,确立适应本地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杨涛,单福东.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的高职院校发展战略新思路[J].安康学院学报,2011(1).

[3]苑毅.基于职业标准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4]戴桂荣,张泽终身教育视野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

[5]赵璨.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