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提升高职学生环境道德素质

  • 投稿图伦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1010次
  • 评分4
  • 35
  • 0

邓红彬

摘要: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社会公德中的环境道德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当代高职大学生应切实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环境道德素质,做建设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生态文明;高职学生;环境道德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ZJ-106);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院级课题“90后高职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

作者简介:邓红彬,女,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0074-03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系统论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当代高职大学生应切实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环境道德素质,做建设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公德是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的内涵一般包括三个层面:(1)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公共交往道德,如举止文明、谦虚热情、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2)反映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共场所道德,如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维护公共秩序、尊纪守法等;(3)反映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公共环境道德,如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就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社会公德中的公共环境道德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就是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如大自然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矿产资源、动物资源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它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高职大学生应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带头宣传和践行社会公德要求,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当前高职学生公共环境道德现状及特点

道德品质注重道德内化与行为养成,强调理论认知与行动践履。就道德养成的规律而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包含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在公共环境道德方面,高职学生有着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情感丰富,但道德行为滞后,其道德行为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

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数高职学生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在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会主动关掉厕所里的水龙头,随手关掉电源,不浪费饭菜,不使用白色污染塑料袋,爱护花草树木,保持校园整洁,但仍有一部分高职学生在公共环境道德方面的自律意识不强。高职学生公德行为的产生,较多地受管理威慑的影响,其环境道德还处于他律水平。一般而言,高职学生认可正向的道德价值观念,但并不一定内化为自己的行动,“知”、“行”背离较为突出。

(二)道德意志不够坚定

在道德品质的养成中,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能以某种情绪化倾向,强化个人对某种道德义务的认识和实践,从而影响人们道德人格的形成。一方面,当前高职学生富有正义感,对校园里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深恶痛绝;但是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省和感悟,道德责任感淡薄,道德意志不够坚定。多数高职学生只能要求自己不做有违公德的事,而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虽然深恶痛绝,却表现出情感上的宽容,甚至自己也会选择趋同于不道德行为。

(三)宽于律己,严于律人

在对校园十种不文明现象的调查中,多数同学认为校园里最不文明的现象是“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但承认自己或身边的其他同学有这种行为的比例却非常高。所有的学生都强烈反对校园里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同时,所有的学生都承认,这些不文明行为就发生在自己和同学身上。高职学生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往往采用双重标准,呈现出宽于律己、严于律人的特点。在道德评价上,大部分高职学生在比较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公德素质状况时,呈现出对自己评价高,而对其他同学评价低的态势。一方面,反映出部分高职学生对公德建设大环境与个人生存小环境之间不和谐状况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部分同学在道德评价标准上存在着对他人期望值过高,而对自己过于宽容的倾向。

三、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道德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环境道德素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只是高职教育的部分使命。高职教育所肩负的更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环境道德素质刻不容缓。

(一)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历史使命,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课程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体现了当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的价值取向。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教育。在“爱国主义”篇章中,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爱国主义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保护好祖国的自然环境;在“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价值取向,自觉珍爱自然、善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社会公德”相关内容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践行环境道德要求;在关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教学中,以环境保护法为切入点,通过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强化高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及环境保护法律意识。[1]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深刻领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让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

(二)重视法纪意识与文明修身教育

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文明修养较差,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公厕用后不冲洗、创建课桌文化,等等。对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首先应加强法纪意识与文明修身教育。通过法纪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模范地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文明修身教育,让高职学生从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上少一点浪费多一点朴素;语言上少一些脏话多一点文明;行动上少一些粗鄙多一些高雅。

加强学生的法纪意识和文明修身教育,应将法纪意识和文明修身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规章制度,约束、规范高职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化;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将学生文明守纪行为与评优、评先挂钩;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修身活动,如播放环境保护宣传片、举办绿色环保主题文艺晚会、环境道德情景实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强化道德实践环节

在道德品质的养成过程中,道德认知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高职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让他们参与互动实践,才能感悟道德,身体力行。(1)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公益活动,增强高职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开展净化美化校园环境的公益劳动,保持环境卫生,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展节能减排活动,使用节能环保装置,节约水电,节约纸张,随手关闭电源。开展绿色消费宣传活动,垃圾分类处理,不使用白色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2)通过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活动,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3)充分利用本地生态特色资源,如各种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园艺博览会等,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生态环境现场考察,增强学生的道德情境体验,提升学生道德文明素养。[2]

(四)营造绿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核心层次的校园精神文化,体现着高校办学理念、培养方向和崇尚目标。营造绿色环保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1)抓好校园大环境的建设,如校园建筑物的布局,绿色植被的种植,校园的绿化美化等;(2)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如一幅张贴适宜的绿色环保宣传广告,一条言简意赅的环保标语,一块放置得当的环保警示牌,一条整洁的林荫小道,一个恰到好处的装饰等等,都向高职学生传递着一种绿色文化观念;(3)室内文化环境建设,如教室的学风、名人语录、黑板报、宿舍的个性化设计等;(4)精神文明环境建设,如开展校园绿色文化艺术节,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的评选活动等。通过优良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置身校园,仿佛感到校园的每一尊建筑物、每一条路、每一棵树都在向人们昭示着绿色文明。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淑英,孙克俭,郭岩.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现状、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49-52.

[2]廖金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3(7):137-141.

[责任编辑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