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析创新人才形成与社会环境关联性

  • 投稿Leo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1034次
  • 评分4
  • 19
  • 0

杨傲雷

(上海大学,中国 上海 200072)

【摘要】本文首先从一种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创新人才的定义、创新人才的形成阶段,提出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应该是具有创新潜力的毕业生,而非创新人才。其次,从市场供求关系及当前中国机构创新能力评估两个方面浅析了中国社会没有足够多创新人才的原因。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形成;社会环境;创新能力

全世界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但各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并不一致。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学术观点及论文数不胜数。对于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学者们的看法很难统一。在国外文献中,我们并未发现直接与“创新型人才”对等的概念。一些相关的英文术语大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特点,这与中国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主流看法也并不一致。

中国高校向来被认为是科技兴国主力军,是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这些溢美之词把中国高校捧上神坛的同时,社会舆论对高校创新人才方面的表现并不满意。人们的疑问是:中国高校为什么培养不出足够多的创新人才?我们无可否认高校人才培养在创新人才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其并非创新人才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真正决定创新人才形成的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基于上述观点,本文将首先探讨创新人才形成的基本阶段过程;然后介绍社会环境与社会上创新人才多寡间的关系。

1 创新人才的形成

人们常说的“培养创新人才”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因为真正的创新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社会中慢慢“形成”的。胡润研究院评选的“2013中国十大创新企业家”榜全新出炉,马云、马化腾、任正非、王健林、俞敏洪、李彦宏、魏建军、史玉柱、陈鸿道和张勇十位企业家成功当选[2]。如果这十位创新企业家可以称之为创新人才的话,那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在国内或国外高校培养出来的吗?让我们看看他们大学刚毕业时都在干啥:马云1988年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马化腾1993年从深圳大学毕业,开始任职是软件工程师,1998年才开始创建腾讯;任正非1963年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74年应征入伍加入基建工程兵;王健林在职大专学历;俞敏洪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才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李彦宏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并在美国取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99年底携风险投资回国创建百度;史玉柱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89年深圳大学软件科学系研究生毕业后开始创业,1992年在广东珠海创办巨人高科技集团等等。

看了这些事例,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些创新人才是在大学形成的吗?他们大学毕业的时候似乎和普通人一样,工作的工作,出国的出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硬要体现高校的作用,充其量可以将他们称为:具有创新潜力的毕业生,或简称“创新毕业生”。这里所谓的创新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没有人能够保证他们将来一定是创新人才,因为创新型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在社会中逐渐形成的。创新毕业生最终是否能成为创新人才取决于后面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交互感应关系,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对创新人才的最终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前面所提出的问题“高校为什么培养不出足够多创新人才?”其实是个伪命题,高校肯定培养不了创新人才,因为高校没有这样的义务也没有这样的能力,高校所能做的只是培养足够多的创新毕业生,而这些创新毕业生是否能成为创新人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这个社会。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有必要重新描述一下创新人才形成的阶段过程。当今社会,创新人才的形成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中小学教育阶段;大学教育阶段;社会环境交互影响阶段。中小学教育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出合格的大学新生,大学教育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出创新毕业生,而最后的创新人才是创新毕业生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当然,人才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某种条件下,创新人才还有可能会继续发展成更高层次的人才。

2 社会环境决定创新人才的多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新人才可被看成是一种“商品”,而社会环境是创新人才这种商品的“市场”。那么谁是制造“创新人才”这种商品的生产者?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高校吗?当然不是!基于上一节对创新人才形成阶段的分析,创新人才的生产者是我们的社会环境,而高校的人才培养其实只是社会的一部分。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是个宽泛的概念,并非指为了让优秀人才、创新人才安心工作而提供给他们的“良好环境”,而是指我们所处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的综合体。

基于上述类比,我们就可以从市场供求关系的角度回答:中国社会为什么没有足够多的创新人才出现?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下面的推断:当前中国没有足够多创新人才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没有对大量创新人才的需求,换句话说,中国社会并不需要这么多创新人才。

上述推断是否正确?让我们看看中国社会环境的创新现实到底怎样。汤森路透公司发布了2013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3],该榜单的评选基于四个基本标准:专利总量,专利授权成功率,专利组合的全球性,和基于引用的专利影响力。按照上榜机构数量,美国有45家机构,紧随其后的是32家亚洲上榜机构,其中28家来自日本,3家来自韩国,1家来自中国台湾;欧洲共有22家机构上榜,排在前面的欧洲国家是:法国有12家机构上榜,瑞士有4家机构上榜。这个“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反应了一个信息:中国大陆没有一家机构进入全球百强,这和我们排名世界第二的经济总规模,拥有一批排名靠前的世界500强公司的现状完全不协调。那么,怎么解释中国大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缺席的原因?

笔者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不是依靠创新驱动,而是依靠资源,以及中国特定发展时期的机遇和特殊政策的扶植,而正是这些所谓的资源驱动及倾斜支持政策让企业养成了“等、靠、要”的思维模式,缺乏创新动力;二是,中国整体科技环境落后,创新文化陈旧,试想如果企业认为仿制就能赚钱,他们为啥还要进行有风险的创新投资;三是,中国的高校、研究机构的评价体系存在严重问题,科研人员片面追求文章的数量,没有与企业进行有机整合的驱动力,有些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弄得虚无缥缈,没法工业应用。这就是中国社会环境的创新现实,这种浮躁、急功近利、不思进取的社会现实环境直接决定了中国社会创新人才的稀缺。

3 结论

本文从一种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创新人才的定义、创新人才的形成阶段,提出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应该是具有创新潜力的毕业生,而非创新人才,因为创新型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所处社会中逐渐形成的,社会环境对创新人才最终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本文从市场供求关系及当前中国机构创新能力评估两个方面回答了中国社会没有足够多创新人才的原因。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智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探索[J].教学研究,2007,30(3).

[2]胡润研究院.2013中国十大创新企业家[EB/OL]. http://www.yicai.com/news/2013/ 05/2707630.html.

[3]汤森路透.2013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排行榜[EB/OL]. http://top100innovators.com/.

[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gov.cn/ 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

[5]吴康宁.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11-15.

[6]王纯旭.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126-127.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