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五年制高职学生内隐攻击性现状综述

  • 投稿首席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527次
  • 评分4
  • 22
  • 0

肖 甜1,周若愚2,赵建新1

(1.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心理学系,云南 650500;2.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心理咨询室,云南 昆明 650041)

摘 要:在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和搜集资料的方式,以综述的方式研究五年制高职学生内隐攻击性的现状.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因素有生理因素、个体特质、性别因素和诱发因素,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为家长、教师及学校提出应对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高职学生;内隐攻击性;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42-02

1 引言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1903年,迅速发展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毕业后颁发大专文聘.因为招收学生的年龄特殊性,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敏感易冲动,常与他人发生口角,甚至打架.近几年,五年制学生间的攻击性行为有发展成为群体斗殴的趋势,其危害及影响深远,故对这些学生的攻击性做专题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政府于2002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整个社会更加关注个人的攻击性和犯罪问题.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当前行为、决策、态度和判断都可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因此在无意识的过程中,个体难以觉察和控制内隐的攻击性.研究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可以为降低学生间矛盾、预防学生间冲突以及控制校园暴力案件提供新的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新的实践指导.

2 攻击性的定义

人类的攻击性长期以来是各类学科研究的课题之一,但各领域学者对攻击性的定义却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解释.多拉德·米勒(Dollard)认为攻击是以伤害另一个生命有机体为目的.巴斯(Buss)认为只要伤害到他人,就是攻击性行为.班杜拉(Bandura)认为,攻击性不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强化与模仿是习得攻击性的重要途径①.道奇(Dodge)等人提出,一个人的攻击性与他在特定时空情境下对事件的认知加工有关,他将个体的攻击性分为主动攻击性和反应攻击性②.

3 内隐攻击性的定义

内隐攻击性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内.杨治良等人通过实验的方法证明了内隐攻击性的存在.周颖(2007)把内隐攻击性定义一种无意识结构,这种结构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并自动化地影响个体进行与攻击相关的认知反应③.本文将内隐攻击性定义为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过去的经验影响其当前具有攻击性倾向的认知、情绪、态度和行为等.

4 五年制高职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因素

4.1 生理因素

Price等人从遗传基因的角度研究发现,含有XYY染色体的个体更具暴力倾向④.母亲的一些助产并发症(如惊恐等)会对婴儿的大脑产生极大的影响,容易使个体患精神分裂并出现攻击性倾向⑤.也有研究显示,血清素(5-羟色胺)的降低、脑损伤或感染引起的杏仁核损害、MAOA(单胺氧化酶A)基因都对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生理因素为五年制高职学生内隐攻击性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4.2 个体特质

五年制高职学生都是从初中毕业就进入高校学习的少年,还带有青春期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情绪敏感且易激惹,发生一点争执或冲突就容易产生攻击的念头和行为.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将青春期到青年早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⑥.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好处于这个时期,进入高校后,他们要离开家人独自前往学校学习生活,虽然他们有主观上的独立要求,但又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独立的生活.学生既要应对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还要克服重建人际关系的困难,这时如果自尊受到伤害,就会表现出攻击行为.

4.3 性别因素

许大真,杨治良(2001)研究了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性别差异,使用不同性别人物图片作为攻击行为中相互作用的材料,发现被试对攻击者(男/女)的偏好显著高于对被攻击者的偏好(男/女).叶茂林(2004)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性质的启动刺激对男女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发现男女皆有显著的内隐攻击性⑦.

4.4 诱发因素

4.4.1 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是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内隐攻击性的重要原因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方式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对孩子缺乏温情和关心,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变化和问题,放纵孩子的攻击行为,使得孩子的攻击性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引导.

其次,父母对孩子过分打骂、虐待和惩罚的消极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攻击性的增加.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更强的敌对性、冲动性和防御性,更容易习得攻击的观念和态度等.

最后,父母本身具有较高的攻击性,常使用语言攻击、身体攻击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强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使孩子在观察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增强攻击倾向.

4.4.2 学校教育管理方式

五年制高职学院大都位于郊区,多采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管理方式,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攻击性.从初中毕业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中考失利,挫败感强烈,对学习兴趣低落.课余时间学生无所事事,容易发展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形成小团伙,讲究“兄弟义气”,彼此之间稍有摩擦就可能激发学生的挫败感和自尊,致使学生以攻击的方式发泄愤怒.

4.4.3 社会环境因素

暴力文化是滋生五年制高职学生内隐攻击性的温床.

首先,大众媒体对暴力文化、暴力态度和暴力行为的大肆渲染和宣传对学生是一种蛊惑和不良诱导,长时间接受这些不良信息会内化成为学生认知的一部分.当学生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这个部分的潜意识会被触发,促使学生使用攻击行为解决问题.

其次,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暴力是解决人际冲突最好的方法,这种评价取向为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借口.五年制高职学生从他处获得攻击性的正性评价,并将这种评价作为一种荣誉和尊重,无疑增加了学生的攻击性倾向.

5 降低五年制高职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对策

5.1 家长、教师和学校三方协力

首先,家长和教师要多交流、多沟通.因为五年制高职学生大部分住校,离家远,与家人见面时间减少,家长对学生的情况无法及时了解.而教师长时间与学生相处,需要及时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跟家长反馈,与家长一起商量教育方法,相互配合.同时,学校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氛围,为家长和教师的沟通提供便利.其次,在学生中树立道德模范,奖励道德素质表现突出的学生,并对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真实的宣传,鼓励学生对道德模范模仿,形成一个校园内的良性循环.

5.2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传播“正能量”,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虽然五年制高职学生日常课程安排比较紧凑,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图书馆的资源不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量被浪费在休闲活动上.因此学校可以“寓教于乐”,将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起来,筹办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开展有营养的文化课等.如,定期开展以班级、年级为单位的拔河比赛、篮球赛和素质拓展训练等,既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提高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还能抵御暴力文化的侵害.每个学期还可以开展礼仪形体、绘画、书法等选课课程,最后将考试分数计入总成绩,这些课程修身养性、生动有趣,对减少学生攻击性有一定的作用.

5.3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等

五年制高职学生生源复杂,心理健康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的教育方式是“堵”,即问题出现了就批评惩罚或是勒令退学的方法堵住它,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是“疏”和“防”,即学生的攻击性态度、情绪和行为等刚刚冒头就将其疏通、缓解,或攻击性还没有出现就采取防范措施.例如,开设专题讲座,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影响及危害,消除学生对攻击性行为的正性评价,让他们认清采用攻击的方式解决问题不是带来荣誉和自尊的途径,从而起到降低学生的攻击性.

6 展望

我国目前正大力推广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这意味着今后我国五年制高职学生数量将继续增加.而有关五年制高职学生内隐攻击性的专题研究还非常少,内隐攻击性是否真的存在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群体当中,或内隐攻击性是否是一种中介变量在影响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行为等,这些问题还缺乏量化的调查及实验研究来佐证.解读五年制高职学生内隐攻击性与现实攻击性之间关系的探索还未涉及,哪些中介变量会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将攻击性的态度转变为实施攻击性行为,这是未来研究中可以展开讨论的重要问题.

注 释:

①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32-133.

②Tremblay E. The Development of Aggressive Behavior during Childhood: What Have We Learned In The Past Centu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0, 24(2):129-141.

③周颖.内隐攻击性[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④黄芥.不同攻击水平大学生的注意偏向[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3.

⑤Anderson Aerson A. Heat and Violence [J]. Psychology science, 2001, 10:33-38.

⑥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0-370.

⑦康园园.内隐攻击性的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46-50.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曹丛.MAOA基因rs323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儿童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影响[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陈玉焕.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研究现状及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5):165-167.

〔3〕余学发.职业学校学生攻击性行为研究[J].科技信息,2009.197.

〔4〕朱晓玉.校园暴力与暴力文化的社会学思考——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探究及预防[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5,5(3):38-42.

〔5〕徐春霞.谈中高职一体化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8(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