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投稿公子
  • 更新时间2015-12-21
  • 阅读量266次
  • 评分4
  • 30
  • 0
  摘 要: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让学生找回自信;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坚持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加强校企合作,创造更多的实际环境等手段。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理实一体化;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其不仅要传授传统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在实际生产中,如何使工序更简单、工艺更合理、工效更高、产品质量更好、成本更低,如何改善劳动环境、节能环保。无数的课题有待我们去发现,去解决。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尤为重要。中职专业课理论、实践、生产相结合,那么专业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结合《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尊重和爱护学生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尊重和爱护学生是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成绩较低,在初中学习阶段大多是班级的后进生,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这就要求教师更加关爱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余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尊重与信任,让学习生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懂得自尊自爱,在职业中学的学习生活中找回自信。 
  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有着一些常用的理论和方法、技法,作为指导老师,应熟练地掌握。一个创新作品的创意一旦产生,首先应进行查新检索,指导老师应熟悉常用的查新网站和查新的技巧。一个创新作品一般要经历创意、查新、设计、制作、调试五个步骤,设计与制作对中职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指导老师应当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才能给学生以帮助。陶行知说:“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创新活动指导老师应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活动,乐于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理实一体化营造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室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为一体,集机床、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一体,联系生产实际,能将车工的生产过程真实、直观地反映出来。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贯彻“以实践教育为主,理论够用适度”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理实一体化营造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理实一体化教学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分类,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可搭建一个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如对工件车削加工工艺的安排等内容,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构建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感知、理解、运用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性较强,通过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探究性学习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策略等,为探究性教学做好准备。如量具的识读、刀具的角度及刃磨、车床的基本操作等等。其次,在选择探究课题时,应让课题具有普遍性,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然后,在选用小组合作型组织形式时,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搭配,让每个学生都发挥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教师要在做好过程和结果评价的同时,对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进行评价。通过正确客观的评价提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操作、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进而获得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多老师感到创新教育很难出成果,认为中职学生缺乏细致的观察力,创新意识不强。事实上,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未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平台,一个好的发明必定是“有感而发”,只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环境,才能触发学生的更多灵感。我校2011年的创新大赛作品“普通车床镗削深孔的工艺装置”,就是学生在进行企业金工车间实习时获得灵感而萌发设计思路,经过老师指导,将所学的镗床结构知识、V型块定位原理、楔块机构等知识巧妙地运用起来,解决了小企业利用普通车床加工深孔的问题。可见,结合专业课的知识和实践,学生可以对生产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关创新活动。 
  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新教学思想和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力.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的三个公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4(09). 
  [2]颜士全.谈职业学校如何开展创新工作[J].江苏创新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