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智能工业”背景下“工匠型”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研究

  • 投稿柔柔
  • 更新时间2017-10-31
  • 阅读量1045次
  • 评分4
  • 88
  • 0
【摘 要】本文基于未来制造业“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背景模式下,以信息化大数据为背景,着眼于面向经济和社会建设主战场,以机械工程(数控加工)为主线,将机械、信息、设计、管理等跨学科知识有机融合,构建契合市场需求“工匠型”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制造业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智能工业;人才培养模式;fawo复合型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重点教改项目(编号:JG161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64-02

一、引言

现代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制造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制造业,但其劳动生产率却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仅为德国的1/45,日本的1/40,美国的1/36。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比较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以数控加工类企业为例,90%以上的高档数控机床(如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设备仍依靠国外进口。2015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立刻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新一轮智能生产工业革命已经向我们袭来。随着“工业4.0”和“智能工业”时代的到来,制造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无论是制造业的参与者角色、制造的理念、模式还是驱动力,都在出现颠覆与重构。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工匠是恰如其分的。然而,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匠型人才缺失严重、质量不高等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浙江的制造业正面临经济换挡和转型升级阵痛期,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标志的工业4.0的出现,导致很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企业竞争力日益下降,这些传统的制造业急于转型,又苦于技术和人才的匮乏,而高职院校作为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在“互联网+传统制造业”的背景下,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培养出契合目前市场需求的新型“工匠型”制造业人才,这是广大职业院校面临的新一轮机遇与挑战。

二、国内外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 国外发达国家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德国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纵观当今世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起来的。例如德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当作自身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的机械设备,也是世界所公认的“制造精密、结构合理、外观讲究、性能优异”的典型代表。“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典型和成功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案,由政府为办学主体,将学生的整个学习部分分成了企业学习部分和职业学校学习部分,这一人才培养体系由不同部门协调管辖来完成。学校的培训由各州管辖,企业中的培训则是由联邦法律管辖。培训中约有2/3的时间在企业里进行实践训练,1/3的时间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培训,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后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行业协会组织考试,学生只有通过考试后才能取得该行业协会颁发的合格证书,同时获得该职业的就业资格。

(2)美国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美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国内制造业存在着国际竞争力低下,劳动者素质不高等问题,于是从1991年开始关注职业教育,如1994年由克林顿颁布了《学生就业基本方案》(School-to-word Opportunies)。目前在美国职业教育中广泛采用的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即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具体应用在制造业教育中主要表现为,从制造行业的岗位需求出发,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通过代表性的制造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析表(课程开发表),以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2. 我国制造业高职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高职教育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1)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2)“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3)“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上述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制造业快速发展急需操作性人才的背景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制造业高精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目前信息化越来越明显的“互联网+”背景下,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已显然滞后于现代信息化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步伐,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问题:例如制造业企业人才需求信息的准确性不够,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缺乏,学生的技能应用性和综合素质不匹配等。

三、“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策略分析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2014年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指出:当前,制造业互联网化正成为一种大趋势,呈现出智能产品、众包设计、智能制造、在线服务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商业模式等几大鲜明特征。为适应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并指出:“职业学校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注重改革创新,深化产教整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总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是为社会培育技能型人才,为国家提供工匠型人才。

1. 总体思路设计

基于未来制造业“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背景模式下,提出了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研究思路:以数控专业的多个校企合作企业为市场调研样本,互联网、云端网络、大数据为媒介,以机械数控加工为基础,以提高机械数控加工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信息化、网络、微课及小班/分层教育为教学手段,通过机械专业和信息、管理等专业深度合作,多方位拓展机械学科领域与信息、网络、管理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积极探索“互联网+制造业”背景下的制造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高水平工作技能、精益求精工作态度的新时代制造业“工匠型”人才。

2. 研究内容及具体策略

机械、电子、信息、网络通信、管理等技术的有机集成,主导着制造业的发展。国家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课题研究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必须具备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及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基于研究认识,课题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主要分为几下几点。

(1)建立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主体。信息专业、管理专业为拓展的多学科交叉的新课程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制造业复合型人才。建立多学科交叉的新课程体系是现代制造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重点,建立新课程体系时遵循以下原则:专业课方面需扩大基础知识面,全面优化、精简、压缩专业课的比例,将各专业及专业方向中具有共性的内容“技术基础化”,构建“机械制造加工”和“机械CAD/CAM设计”两大课程群,以形成宽口径,厚基础,强加工、设计兼备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知识平台,这需要学校专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需要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建立跨学科的教学管理机构,这是制造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保障,也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难点。

(2)丰富并细化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就业目标、学习能力、知识结构进行分类,实施能力分层教育、课程小班化教育,并依托互联网平台,制作核心课程的微课,实现远程化教育。

(3)开放实践教育基地。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管理模式,以实验室为载体,成立学生加工创新基地,充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4)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专业输送—企业反馈—教学改进—专业再输送”的良性循环合作模式,使培养的学生更加契合市场需求,保证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5)提高工匠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真正的大国工匠都是技与德相结合,职业教育在培养工匠型人才精湛技术的同时,也要兼具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真正做到“德技兼备”。

四、结论与展望

“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契合了当今制造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于学生个体来说,进一步拓展了就业渠道,能更加快速地对接“智能制造”的发展轨道,对传统制造类企业来说,解决了制造业转型期间人才匮乏的窘境,达成了人才与企业的双赢局面。从“互联网+”背景下的制造业发展来说,顺应发展潮流的复合型工匠人才给传统制造业的生机与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给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转型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对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顺利推进制造业升级,尽早实现中国的“制造强国梦”起到决定性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