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与改进提升策略论文(共3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28
  • 阅读量160次
  • 评分0
  • 0
  • 0

  现如今,我国对教育的事业的发展也是尤为重视的,并且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也开始吸收借鉴了多种国外先进的课程理论,改变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现状。本文就整理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论文范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第1篇:职业技术教育科研的价值、问题及提升策略


  杨栋


  摘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同时对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以及提升科研工作者专业素质也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是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应用研究缺乏实践基础、理论研究本土化不足以及研究队伍不完善等问题。加快推进基础研究进程,使应用研究深入实践并高于实践,同时处理好研究工作中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完善科研队伍建设等策略有利于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价值;问题;策略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目的,其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在发展进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亟待我们解决。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重要时期,应重视这些问题,使职业技术教育科研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价值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


  为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既是职业技术教育科研的价值体现,也是其主要功能。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科研有助于培养大批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并拥有较高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人员通过积极探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方式与内容、实习平台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若干问题,从而为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二)推动企业技术革新


  推动企业技术革新是职业技术教育科研的衍生功能,也是其价值体现。在解决企业技术革新问题上,不仅要重视职教教师的科技研发和创造,还要重视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另外,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力量也不容忽视,它对促进企业技术革新产生一定作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产、学、研”实践平台的建设,探索校企合作机制,使高职院校的师生服务企业发展,利用优质的高等教育师资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推动企业技术革新。与此同时,这种合作机制也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基地选择问题,达到双赢。


  (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对提升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职业院校的设置、招生人数、专业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实践场地的选择等均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秉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理念下,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工作者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并解决校企双方合作理念、合作方式、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分工、校企双方职责、学生经费保障等若干问题,从而解决校企双方合作的突出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及技术服务,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1]。


  (四)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


  开展科研工作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其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它承担着探寻教育发展规律、服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决策、创新教育理念以及指导实践的任务。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动力面临着从主要依靠政府推进转向政府、行业、企业三位一体共同参与指导推进的转变,发展模式面临着向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转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科学研究解决。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职业技术教育科研承担着重要使命,它通过深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体制、机制、政策以及模式等问题,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


  (五)提升科研工作者专业素质


  科研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与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升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升科研人员研究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反过来,长期从事科研的人员的研究过程也是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过程。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工作者积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过程,是不断丰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端正科研态度,提升个人教育研究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个人专业素质的过程。因此,积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是提升研究工作者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职业技术教育科研的开展能够提升教育研究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研究薄弱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研究薄弱,很多基础理论问题还缺乏深入研究。以往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主要是简单的经验总结,缺乏系统的、有深度的理论性研究,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2]。另外,目前学界在一些关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地位和作用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还缺乏共识[3]。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职业技术教育学不仅是一门新兴学科,还是一门弱势学科,时间积累较短,研究人员也较少;二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未被充分重视等,多种因素导致职业技术教育基础研究薄弱。基础研究薄弱的现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基础研究薄弱易使教育实践工作陷入盲目性和片面性。比如教学中掌握知识与提高技能的关系、学生发展中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问题以及毕业生的升学与择业的关系协调等问题都需要基础研究成果来指导。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克服某个片面性倾向后却又走向另外一种片面性的现象。另一方面,基础研究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学科建设水平。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由基础研究问题薄弱造成的。基础研究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基础研究,才能使职业技术教育形成新的学科体系或者交叉学科体系,否则,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也不能实现。


  (二)应用研究缺乏实践基础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外,职业技术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不同,其自身具有很强实践性,同时也要求从事研究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中发现真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首要考虑的问题。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工作者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出现闭门造车,一味地照搬、照抄甚至移植国内其他学科或国外职业教育的模式的现象。因而其研究成果既不能有效地发现并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又不能有效地服务和指导实践,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是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三)理论研究本土化不足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严重不足的状况依然存在。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如德国享誉全世界的“双元制”、英国的BTEC职业教育模式、日本的“官学研”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虽然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为我国经济大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在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中,由于部分研究者没有深入了解我国的国情,存在完全移植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的现象,因此也就不能形成具有相对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提出的建议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阻碍。


  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方式也有所区别,反映到职业技术教育上,表现为各个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对我国来讲,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是未来发展方向所在。特别是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历史发展机遇下,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向自主创新转变,从实践的沃土中汲取养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四)研究队伍建设不完善


  职业技术教育科研队伍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目前,科研队伍建设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科研主力集中问题。职业技术教育科研队伍应均衡分布在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行政机关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机构。但从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科研队伍主要集中在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理论性强但缺乏实践经验,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者实践性强但理论基础不扎实,这都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发挥各个研究机构的优势。二是科研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4]。特别是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科研队伍中,研究工作者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更是突出。如有的研究人员擅长教学、有的擅长科研,还有一些擅长管理工作等。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发挥科研队伍中各个研究人员的优势,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是解决科研队伍人员构成参差不齐所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科研的策略


  (一)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基础研究,破解职业技术教育基本重大问题


  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跻身科教兴国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同时对形成完善的学科布局,培育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科研队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目前的研究中,基础理论研究较少。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立项结果为例,488项立项课题中涉及职业技术教育共49项,其中基础研究共13项,仅占27%。因此,从政府层面来讲,要求教育部或省级教育部门在年度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工作中对职业技术教育中基础研究要有所侧重,逐步引导研究人员从事基础研究工作。另外,对科研工作者个人而言,良好的心态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科研工作,尤其是基础研究工作,相对来讲是比较枯燥的,要求基础研究人员确定自己研究方向以后,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心态。另外,还要树立开放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遇到难题是在所难免的。由于自己知识积累和能力有限,因此要经常与相关领域专家及学者进行讨论交流。同时,还要把握重点,把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如重点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研究”“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研究”等有关内容。


  最后,还要成立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机构,积极从事基础研究或承担基础研究的项目。目前德国已经形成联邦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劳动总署研究所、州教育行政部门的研究机构、普通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以及有关产业经济研究院所的人力资源研究部等专门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5]。与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相比,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研室等官方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内部也成立高职研究所等机构。今后研究工作中,不仅要增加高等院校内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机构数量,还要为各个研究机构配备专业的研究人员,注意分配不同研究任务,以此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基础研究工作的进程。


  (二)应用研究要深入实践并超越实践,服务国家战略和现实需求


  任何问题的研究均面临如何处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来讲更是如此。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工作者若缺乏教育实践过程,便不会发现和有效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使有些研究者写了某方面的论文,也可能是拼拼凑凑,甚至是移植其他学科的成果,其研究成果没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特色,也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团队一定要紧紧围绕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做课题,做研究,否则其研究便会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深入实践涉及到研究内容的选择问题。在研究内容选择上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的战略展开实践研究。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都是科研工作者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应用研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二是要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实践研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等问题频频出现[6],这些均要求科研工作者深入社会实践,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问题,为经济发展做贡献。三是要深入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应用研究。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理念下,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例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牵涉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到企业开展教育培训的问题,牵涉到企业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兼职的问题等,这些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将会阻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除坚持深入实践的原则外,还要坚持超越实践的原则。目前,一些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内容已经在某些教育行政部门或者高职院校实践中实行或正在实行,其研究属于重复性研究,其成果不能起到前瞻性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坚持研究内容选择的基础上,应用研究还应起到“鸡打鸣”作用,使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以指导实践的长远发展。


  (三)处理好科研工作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


  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工作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特别是国外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一些先进发展理念、思路或经验与我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问题,是做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对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认识不足。在继承与创新关系问题上,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但是若只有继承而没有创新,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就会停滞不前,便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反映在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工作中,若不能有效继承以及吸收国内外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与经验,闭门造车,那么创新也就无从谈起;相反,若一味地模仿、借鉴甚至照搬国外的发展理念,不能及时消化、吸收进行本土化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便失去前进的动力,其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便成为空想。


  在处理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工作继承与创新关系上,应坚持在继承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创新的原则,主要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继承国内外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经验等。第二步,从继承到创新,这个步骤也是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是继承通向创新的桥梁,我们应通过实践,发现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结合发展经验,创造性地提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平稳健康发展的策略。总之,通过继承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发展经验,并在实践中由继承走向创新是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的有效选择。


  (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推进研究进程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是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前提,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对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建设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职业技术教育科研队伍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科研人员数量偏少、科研团队结构不合理以及研究服务能力严重滞后等问题,在现阶段应重点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从而实现在完善科研队伍建设基础上,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科研顺利开展。


  在解决研究人员数量问题上,政府要不断推进相关职业技术教育立法进程,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增设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研究单位,提升社会成员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水平,吸引相关研究人员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工作。另外,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应不断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科研的作用以及意义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逐步引导教职工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工作。在解决科研团队结构不合理问题上,应该认识到各类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均有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工作的相对优势。因此,在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上,不仅要对专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机构、教育行政部门、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以及中职院校等相关机构的研究人员进行整合,博采众长,建立合理的科研团队结构,还要探索合作机制,以“股份制”形式吸引相关研究人员的参与,使研究人员以自己的“特长”入股,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提升研究成果服务能力方面,研究人员应端正研究动机,树立正确的科研观,还要在研究过程中开展广泛的调研工作,深入社会实践,解决实践中亟待破解的关键难题。另外,高校等有关部门要组织相关的专家,制定评价标准,对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对研究成果质量差,层次低的研究给予一定的惩戒。


  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发展、高水平的职业院校的建设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科研的服务能力不是科研工作者单方面就可以完成的。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要与专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机构以及高等教育机构等密切配合,形成多方面的合力,使职业技术教育科研工作沿着科学的、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2篇: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成就与改革动向探究


  贾蕾(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摘要】韩国政府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从政策轨迹、发展成就、存在问题、改革动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对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动向进行系统梳理。


  【关键词】韩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韩国是世界范围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已经建立了与其经济和科技发展相匹配的较为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本文将从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轨迹入手,详细梳理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预测其未来改革动向。


  一、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轨迹


  1949年,韩国政府颁布《大韩民国教育法》,强调实施实业教育,在实业教育中要优先发展职业技术培训,鼓励商业高级中学、服务行业中专、商业学校、社区学院、广播函授大学和技术大学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要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内容和方法的改革。1953年,韩国政府颁布《劳动基准法》,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训,这是韩国职业技术教育历史上的第一个母法。1955年,韩国文教部发了学校课程令,要求学校给初中生增加职业选修课程。1963年,韩国政府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要求政府、团体和学校合作,共同支持职业技术培训,提供经费支持。1967年,韩国政府颁布《职业训练法》,要求企业和团体开办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学校。1973年,韩国政府颁布《国家技术资格法》,要求实施技术技能考核国家标准,并在全国逐步强制推广。1976年,韩国政府颁布《企业员工培训法案》,要求企业员工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类培训。1981年,韩国政府颁布《职业培训法》,要求中型和大型企业设立技能培训班,以培训员工的技能,要求产业人力管理公团担负职业培训指导的职责。1989年,韩国政府颁布《技能奖励法》,要求国家和地方每年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技能竞赛大会。1997年,韩国政府颁布《技能大学法》,要求技能大学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1999年,韩国政府颁布《职业提高培训法》,要求职工参加职业课程培训,要求培训机构开发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2001年,韩国政府颁布《终身学习法》,鼓励公民终身学习,要求社会提供平等的学习资源。2003年,韩国政府颁布《关于产业教育和产业协调促进法》,要求职业技术培训要为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技能人才。2004年,韩国政府颁布《劳动者职业能力开发法》,要求相关组织机构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改革促进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提高。2007年,韩国政府颁布《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法修订案》,设立国家人力资源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全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与此同时,韩国各地方政府也结合地方的实际,制定了与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法律相对应的地方职业技术教育政策、法规和制度。


  从以上韩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大韩民国建立起始,韩国政府就十分重视政策和法律制度在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和规划中的价值。韩国之所以从二战后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教育层面可以归功为韩国政府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法制体系建设的结果,重视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开发和发展的结果。


  二、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巨大成就


  经过二战后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韩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比较完善,专业和课程设置合理,校企合作优良,经费投入有保障,逐步形成了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1.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沟通


  完善学制体系,健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互联互通,是韩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韩国普通教育侧重于学生学历的培养,而职业教育侧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发。韩国将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先导未来能力的韩国人”。韩国政府为了应对国内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尝试着进行普教、职教“两轨一体化”运作机制的改革。一方面要求普通学校要给学生积极灌输职业技能,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增设各类职业学校,鼓励学生接受职业技术培训。职业高中和工业高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读学生人数有了快速的增加。职业中等学校与普通中等学校就读学生的比例从1990年的68∶32逐步调整到1995年的50∶50。


  韩国学制打通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的联接,学生可以自由流动。韩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涵盖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高中属于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大学和产业大学属于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各类在校学生,还是各类在职职工,都可以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可以升入高等职业大学,也可以升入普通大学。高等专科大学毕业生可以继续攻读产业大学,也可以继续攻读普通大学。产业大学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接受职业的研究生教育,也可以选择攻读普通的研究生教育。普通学校毕业生可以选择普通大学学习,也可以选择高等职业技术大学接受职业培训。各类学生可以选择先在社会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报考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职业培训,也可以选择接受了普通大学教育后再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韩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位制度完善,学生可以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取得相应的准学士、学士、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专业学位。[1]这样各类学生既可以增长职业能力,又可以获得学历,普通教育学制和职业教育学制相互衔接和贯通。


  韩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方式十分灵活,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高等专科大学既面向职业高中选拔学生,也面向普通高中选择学生。高等专科大学的选拔标准侧重于学生的潜在的职业能力。考试内容侧重学生的整体素质,既要测量学生的知识和理论,又要测量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优先考虑。产业大学的录取更加侧重于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能力表现,高等专业大学可以对口升学,普通大学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产业大学接受职业培训。


  2.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


  健全的教育模式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设置专业、设置课程、选择教学形式等都需要科学操作。


  韩国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专业齐全、调整自主、适应当地需要的特征。韩国是以农业、工业、商业、海洋和渔业等为主要产业的国家。专业设置涵盖韩国产业的绝大多数领域,包括农学类专业11个、工业类专业18个、商业类专业4个、水产与海运类专业7个、家政与实业类专业5个。韩国职业技术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毕业流向和就业情况来自主调整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学生招生人数。职业技术院校能够根据自己的教育实力做到专业特色化发展、错位化发展,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有着自己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


  专科大学和产业大学立足地方的产业结构和经济需要来设置和调整课程。学校摒弃学术型的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注重应用型、实用型课程。要求职业学生达到“能知、能做、能动”的教育目标,即学生要理解修养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知识,要有设计、制作和制造的技能,要有根据不同情况做出及时行动的机智。在课程类型上,专科大学和产业大学的各个专业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选修课程可以由学生自主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取向,自主选课,这有利于学生社会知识的拓宽和职业生存能力的增强。


  专科大学和产业大学的教学注重大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在一些大学,理论课程的比重只占总课时的30%—40%,而技能训练课时占总课时的比重为60%—70%。学生的实验、实习、实际技能训练、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等课程占据了大学的主导位置。如,京徽道职业专门学校修养课、理论课和技能课的课时比例为10∶28.8∶61.2,京徽道农民教育院修养课、理论课和技能课的课时比例为10∶24∶66。


  专科大学和产业大学的教学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韩国职业技术院校有着注重社会实践的传统,社会实践活动比较频繁,组织比较严谨。组织学生到社会、社区、企业参观、调查、访问,让学生熟悉未来的社会、工作环境,对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职业院校每个学生毕业时必须拥有自己的原创技术,在学校或社会展览中心公开展示自己的创新作品,向社会和企业推销自己。


  职业技能竞赛是韩国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的一大特色。韩国在职业技能竞赛方面法律制度比较健全,竞赛程序和办法比较完善,选手培训和活动组织比较规范。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分为地方性职业技能竞赛和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地方职业技能竞赛由直辖市、道政府组织,每个竞赛工种的前3名选手获得相应的奖励,并可以被推荐参加国家职业技能竞赛。国家职业技能竞赛分为个人奖和小组奖,竞赛工种众多。[2]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是韩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在韩国,教师属于公务员管理系列,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待遇也不错。近年来,高学历的人才当教师的比例在逐步上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因此得到提高。各职业技术院校注重教师实践素质的提升,鼓励教师进企业和工厂,参与企业和工厂的科研、生产和管理。


  3.校企联合办学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和行业组织共同打造合作办学共同体,韩国政府注重发挥各相关主体的积极作用。


  韩国政府重视企业的作用,鼓励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实施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现场实习具有义务性和强制性,职业院校学生须参加实习实践,产业界顺提供必要的条件,协助学生现场实习。职业院校实行“2+1”学制,学生可以在职业院校学习2年,然后在企业实习和训练1年。企业作为现场实习的相关单位,要指定一定数量的专门人员对实习生的实习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学校可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企业可以接受学校的毕业生。企业技能型人才可以担任技能学科的教学或指导,学校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现场进修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校企联合办学“2+1”学制的实施,不仅密切了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的双边关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上岗创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是政府、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的第三方组织。“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由地方政府牵头,由学术界代表、产业界代表、社会团体、民间代表等组成。“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可以财政支持办学水平好的职业学校,对办学水平低的学校可以减少财政支持,可以增加不积极进行职业培训的企业的相应税金。这样以来,产业界、教育界、民间组织的合作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4.经费投入和财政划拨


  在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经费保障上,韩国政府采取多管齐下,多方筹措的政策,形成了政府、企业、个人和院校共同投资的经费体制。


  政府的经费投入是保证职业技术培训发展的条件。韩国政府注重财政划拨支持职业教育设施扩建,在“经济发展特别会计”目录中调拨专款以保障职业技术培训经费和设施扩建。[3]1997年以来,韩国政府积极筹措人力发展国家基金,每年筹措量达2500亿韩元,这笔资金全部用于公民的职业技术培训。[4]韩国政府鼓励利用银行贷款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贷款主要流向公立职业技术院校,包括公立职业高中、公立专科大学以及公立产业大学。政府负责偿还利息,职业院校只负责偿还本金。充足的资金大大改善了职业院校的办学设施。


  企业税金也是韩国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经费的来源之一。1000人以上大型企业必须开办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在职员工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1000人以下中小型企业必须交纳一定比例的雇佣保险金,交纳数额为员工平均工资的0.75%。


  在职业院校收费问题上,韩国政府管理比较严格。各学校一律不得自立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公立职业院校不得擅自收取学费和住宿费。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韩国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5]一些职业院校专门招生贫困家庭子女、失业家庭子女,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目前韩国政府不断增加奖学金的最高数额,并不断增加奖学金的受惠面。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奖学金比例普遍高于普通学校,约有60%的职业学生能够获得奖学金。在公立职业院校,约有10%—15%的学生获得免学费入学的机会。


  在家庭个人所得税问题上,韩国政府规定,家庭用于子女和父母职业技术培训的支出部分可以免交个人所得税。因此,父母不仅支持子女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而且,自身也会因职业能力问题而主动接受各类职业技术培训。


  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时会享受一定的优先权。专科大学和产业大学在新生录取时优先录取优秀职校生,并且可以免试录取。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就业时可以不必再参加职前培训。


  三、韩国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和障碍


  目前韩国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1.行政机关缺乏管理能力


  在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教育部都设有职业教育局这样的专门机构。而在韩国,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是分开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人力资源开发部管理,职业技术培训由劳工部管理,韩国教育部内部没有设置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机构。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缺陷,导致在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方面缺少宏观规划、统筹和协调,容易造成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由于韩国政府没有及时统计劳动力需求变化的详细信息,导致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学校难以掌握未来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准确信息,从而在实践中很难及时地调整招生计划、专业和课程设置。


  2.韩国私立职业学校数量多,国家经费投入过少


  日本94%的高等专门学校是公立学校,美国87%的这类专门学校是公立学校。相比之下,韩国93%的专科学院都是私立学校。教育部也无力对这类私立学校财政援助,致使其经费严重短缺。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职业技术院校教学用房和实验设备难以及时更新和维护,导致师资流失比较严重。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由于缺乏适当的教育设施、先进技术设备和娴熟的操作型教师,使得学校自身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


  3.学校和企业间责任不明确


  学校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上,企业则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上。但由于韩国人学历心理过重,太重视学历,学校和企业很难把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关系。许多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为了迎合学生的学历心态,仍然把升入普通大学作为教学目标,仍然灌输基本理论知识,而忽视职业技能训练。许多学生高中毕业后选择继续攻读普通高等教育,而不选择就业。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实施着与一般普通大学相类似的学历教育,没有把重点放在劳动者技能的提高上。这必然会引起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配置上的矛盾和冲突。劳动力供求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人才短缺,企业招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失业率高于社会整体失业率,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四、当前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改革动向


  当前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正朝着动态性、开放性和终身性的方向迈进,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职业资格证书的贯彻实施和终身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建立。


  1.重视基础能力的教育


  产业结构不断市场化调整和提升,导致旧的职业、旧的岗位不断消亡,新的职业、新的岗位不断涌现。以前的职业技术培训往往侧重于训练单一岗位所需的简单技能,如今由于岗位技术的复杂化和综合化,专门的单一技能无法满足复杂岗位的技能需要。从事任何一个工作和岗位都需要劳动者具备通用基础能力。劳动者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与人合作,能够创造性地工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水平。而这些基础能力的养成需要从小学和中学开始,错过了基础学校的基础能力教育,成人很难改变已经定型的思维方式。而在成人期再进行这些通用能力教育,韩国企业认为这是一个额外的负担,培训效果也不好。


  现在韩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基础能力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鼓励中小学校进行基础能力教育,使学生从小具备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韩国由于国小物乏,所以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常有忧患意识。在职业技术教育目标上主张劳动者只有认真劳动、产品创新,才能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国立民存。如:仁德专科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公民情操和创新技术;首尔女子商业高等学校将“有道德、会生活、会创造”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东洋工业专科学校则专业技术教育和人生理想教育并重。


  2.改革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韩国是目前世界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组织实施程序已经规范化,技术支撑系统已经现代化。国家要求,一些重要岗位必须持证上岗,获得证书的学生在求职时具有就业优先权。韩国目前已经在16个行业的276个职业当中制定了国家能力标准。[6]为了简化职业技术资格种类,韩国政府将资格等级分为技能士、技能师、技士、技术师。韩国政府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每年对职业技术资格工种进行及时的调整,低等级的职业工种被不断取消,高等级的职业工种不断增加。


  职业技术院校在教学方面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改革教育课程设置。院校开设什么课程,讲授什么内容,并不单纯由院校决定,由行业、企业代表和职业技术教育界的专家共同讨论决定。修完规定的职业技术培训课程,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以被自然地授予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7]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之间的相互沟通,确保了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应用性、实效性。在职业技术资格制度管理方面,韩国政府改变了政府的单一管理主体,鼓励民间组织参与职业技术资格制度的管理,实施政府和民间的多元化主体管理。


  韩国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改革显著地提高了职校生的就业成功率。根据韩国一民间组织的统计,韩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就业率为90.12%,而普通大学生的就业率为52.28%,普通高中生的就业率则低于50%。[8]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改变了人们学历之上的社会观念,也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3.职业技术培训趋向终身化


  二战以来,韩国企业员工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机会和频率逐渐增加。一次性接受教育和培训而终身胜任工作的观念已经成为过去式,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持续终身的观念开始逐渐被社会和公众所理解。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在工作、离职或在职期间,可以到社区学院、专科大学、产业大学、研究生院等继续学习。社区学院、专科大学、产业大学、研究生院等可以招收各种类型的学生,全日职学生和非全日制学生都可以获得毕业证书。目前,社会已经步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阶段,公民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年龄逐渐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普及和深化,工作—学习—工作—学习的生活被许多人接受。[9]


  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开放的网络远程教育被职业院校所重视,任何公民都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和场所进行某一课程的个性化学习。开放大学、电视大学等新型大学应运而生,传统的职业高中、专科大学和产业大学开始采用网络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全日制教育、函授教育、开放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的发展,课程互认和学分银行制度也逐步完善起来。目前韩国政府正统筹规划各类教育资源,鼓励各类教育资源相互沟通和衔接。无论学生基础和学习背景如何,学生可以采取各种学习形式,只要修完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都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这样,学生和公民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可以实现全民化和终身化。


  目前,韩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已经日趋成熟。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应该借鉴韩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应深入研究韩国政府的职业技术教育政策体制、经费体制和管理体制,研究韩国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目标体制、学校体制、课程体制和教学体制,研究韩国民众的职业心态、学习需求、学习途径,研究韩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劳动力供需结构,学习、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加速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


  第3篇: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慕课建设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张志新刘静


  摘要: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课程模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当前我国普教领域慕课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职教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职教慕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有些职教课程不适合以当前的慕课形式开设;实践中课程质量良莠不齐;缺少科学、严谨的考评手段;建设后缺乏推广与服务。改进策略有:分类开展、重点突破、统筹规划慕课建设;科学、规范、创造性的进行慕课建设;增强建设的动力,并完善相应体系和机制。


  关键词:慕课;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一、慕课发展历程及涵义


  2008年加拿大学者斯蒂芬·唐斯(StephenDownes)和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开设了一门网络课程《连通主义与连通知识》,这门课程为慕课系统的产生、发展以及进化提供了理论基石。随后,加拿大学者戴维·柯米尔(DaveCormier)与斯蒂芬·唐斯、乔治·西蒙斯共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名词——“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1]。依据连通主义开设的这种慕课只适合小型区域和小班容量,因此也被称为慕课的C版本(cMOOC)。2011年开始,美国斯坦福大学公开课实验项目获得成功,后来逐渐发展形成高等院校在线教学联盟。这种一门课一次开课学生注册人数就能达到数万到数十万的课程形式,突破了cMOOC的发展瓶颈,被称为xMOOC,最著名的慕课机构有斯坦福大学巴斯蒂安·特隆(SebastianThrun)教授创立的“Udacity”慕课平台系统,安德鲁·恩格(AndrewNg)与达芙妮·科勒(DaphneKoller)合作开发的“Coursera”慕课操作平台,美国西海岸新创公司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创立的“edX”平台[1]。


  随着xMOOC形式向欧洲、澳洲、亚洲的发展,人们对慕课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总的来说,“慕课”是英文“MOOC”的音译词,为“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缩写,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课程模式。它具有开放性、大规模、自组织和社会性等特点[2]。需要说明的是,2012年以前,我国各大学和教育研究机构开发的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


  二、我国慕课建设现状


  (一)我国普教领域慕课建设现状


  慕课自2011年兴起以后,世界各著名大学对慕课建设投入巨大的热情,2012年被称为慕课建设“元年”。2013年起我国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也积极加入到慕课建设中,慕课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由表1可以看出(信息搜集时间为2017年1月),我国建设慕课的主体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教育部。在教育部指导下,网易公司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打造了“中国大学MOOC”平台,该平台集合了1398门课程;由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开发的“学堂在线”平台,共开发了1147门课程。二是各知名高校。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开发了“好大学在线”平台,南京大学开发了“南京大学慕课”平台,北京大学开发了“华文慕课”平台,其他高校也在探索和筹建中。三是社会各类研究机构。如北京慕课研究中心开发了“慕课网”,超星集团开发了“超星慕课”,人民卫生出版社开发了“人卫慕课平台”,其他教育类公司也在积极开展慕课平台建设。这些社会研究机构开发的平台中的慕课大多来自各高校,但慕课网和人卫慕课的课程全部为自建。


  另外,从学科门类来看,我国慕课平台可分为专门类和综合类。例如,慕课网的课程全部属于计算机技术类,人卫慕课平台里的课程全部属于医学类;而其他多数平台属于综合类,既包括自然科学类课程,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表1我国慕课建设基本情况分类表


  (二)我国职教领域慕课建设现状


  继普通教育(本文简称“普教”)领域开展慕课建设之后,2013年下半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本文简称“职教”)领域相关机构也逐步加入到慕课建设的大军之中。国内进行职教慕课建设的平台主要有“爱课程”(www.icourses.cn)和“超星慕课”(zhiye.chaoxing.com)平台。它们分别由教育部、超星集团与各高职高专院校合作研发。


  截至2017年1月,“爱课程”共开设91门职教慕课,其中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占了较大比例。“超星慕课”共开设95门职教慕课,其中通识课程25门(如思想政治与军事理论;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社会与文化;自然、科学与科技;自我与人生;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基础课程24门(如经济管理与法律基础;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心理健康与情商教育;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语言能力与写作技巧;数学基础与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24门(如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财务报表与分析运用)。


  总的来说,我国职教领域的慕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单位数量、承载平台数量、课程数量与开课次数以及研究人群与成果数量都很有限。


  三、我国职教慕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有些职教课程不适合以当前的慕课形式开设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慕课的最主要优势在于:学习者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尤其名师资源),并且不受学习时间和地点限制。但是,任何课程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适用情境,慕课也是这样。首先,多数慕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传递-接受式学习,却忽略了发现式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其次,慕课无法代替传统教学的人际互动。绝大多数慕课提供的虚拟学习社交空间功能有限,无法实现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以及非语言的信息传递,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3]。再者,职教具有特殊性。职教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将来从事理论研究或设计,其课程偏向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职教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来直接从事社会生产活动,其课程更注重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实践操作及实践经验对于职教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工作过程知识(或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5],因此,职教课程内容单纯依靠当前慕课的纯在线学习形式是无法让学习者完全掌握的。


  (二)实践中职教慕课质量良莠不齐


  在实践中,职教慕课建设的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慕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缺少学习活动设计。学习科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网络教育质量不仅受到教育资源质量的影响,更多的为学习者学习活动过程所决定”[6]。通过有效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可以激发和引导学习者的深层学习、沉浸学习,提高其理解能力、交流技能等,从而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7]。


  根据刘名卓等人的研究与总结[8],可以把在线学习活动分为以下几大类:(1)学习指导类,分为课程导学、营造基调与氛围、增强学习兴趣与明确努力方向三类;(2)理解创建类,分指导、概念原理和实践活动三类;(3)交互分享类,分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生与资源的互动和分享四类;(4)反思评价类,分为评价和总结反思两类;(5)学习支持类,分为学习支持类活动分为诊断支持、导航支持、交互支持、认知性支持和评价反馈支持五种。


  依据这些学习活动分类,对“爱课程”的“中国职教MOOC”子平台中部分正在开课或结课不久但仍可以查看的各类课程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现有职教慕课的教学以教师讲解、演示和学生观看视频、课下做练习题为主,生生交互、反思评价及实践活动等学习活动的设计明显不足。缺少生生交互活动设计,不利于学习者进行社会意义建构;缺少反思评价活动设计,不利于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发展;缺少实践活动设计,不利于学习者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获取。总之,这些种类学习活动设计的不足不利于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是需要我们重点改进的。


  2.缺少充分的人际互动。慕课中的互动包括学习者与教师(包括课程开发者和组织者)、学习伙伴、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这里的人际互动主要是指前两者,即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人际互动是解决教学难点、实现社会意义建构和有意义学习的重要途径,它对学习者的学习质量有着重要影响[9]。然而现实并不令人满意,《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只有约10%用户对在线教育表示“非常满意”,个中原因就可能与“48%的人认为无法和教师互动交流答疑”有关[10]。以“爱课程”的“中国职教MOOC”子平台涵纳的课程为例,多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缺少人际互动。体现在师生、生生之间仅采用慕课平台自带的讨论区进行简单的文字交流(多数课程开课时,教师回复学生的帖子不超过30个,学生之间讨论帖几乎没有),使用QQ、微信等功能更强大的群交流系统的很少。


  3.缺少扩展材料。扩展阅读对学习的意义是多重的,大量的扩展阅读对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知识帮助甚大[11]。阅读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本来是网络教育较之于传统教育形式的重要优势,可惜的是,当前我国职教慕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材料为教师讲课视频、课件、练习题及讨论题,扩展阅读材料方面大多数慕课提供的很有限。以“爱课程”的“中国职教MOOC”子平台课程为例,平台未设置拓展阅读功能,各类课程基本上也未添加相应的拓展阅读链接。以“超星慕课”为例,大约有一半的课程设置了拓展阅读功能并添加了资源或链接,但这些多数是文化课、基础课等偏向于理论知识传授的课程,在专业课程方面少有涉及。


  4.缺少科学、严谨的考评手段。考核和评价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和维持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诊断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改进教学质量,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认定。传统课程教学的考核评价通常通过作业评阅、纸笔测试、答辩等形式实现,而慕课中学习者的学习、考试等都是以在线形式进行,过程难以控制。如何防止学生作业或考试时抄袭甚至让人代考等,尚缺乏可行的监管方式[3]。


  此外,职教核心课程基本上都偏向于实践操作类,其考试单纯采用在线形式明显不够科学、严谨,难以达到考评的目的。然而现实情况更为严峻,例如“爱课程”职教慕课的期末考核形式多是通过30道左右的客观性选择题进行考核,超星网职教慕课的章节考核形式亦是如此。这种简单的形式不但难以考察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能力,可能连传统课程中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要求也难以达到。因此,如何进行科学严谨的考核和评价成为职教慕课下一步发展急需破解的难题之一。


  (三)建设后缺乏推广与服务


  1.建设后较长时间缺乏推广。教育资源开发与使用不成比例是我国教育资源存在浪费现象的案例之一。我国职教慕课也存在建设后较长时间内缺乏推广的问题。以“爱课程”的“中国职教MOOC”子平台为例,建设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无人推广、无人使用状态。另外,从选课率方面看,职教慕课也远低于大学慕课。例如,从“爱课程”的“中国职教MOOC”子平台的在授课程中随机选取30门,其选课率平均每门为2583人;而从“爱课程”的“中国大学MOOC”子平台的在授课程中随机选取30门,其选课率平均每门为5624人;二者存在显著差异(t(40.446)=-3.207),p=0.003<0.001)。


  2.开课后支持服务力度不够。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工作的重点。优秀的慕课由于选课人员数量巨大,地域分布极其广泛,学习时间差异性大,师生也基本上不存在见面的机会,因此对学习支持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由于选课人数多,提问多,时间不统一,若要及时回复就要求教师24小时在线。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慕课来说,主讲教师可以组织一部分研究生轮流参与在线服务;对于团队共建的职教慕课来说,主讲教师可以协同参与在线服务;但对于单人主讲的职教慕课来说,由于教师个人本来就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实践任务,长时间在线服务基本上不可能实现。正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教授所经历的,近20人共同参与慕课工作,但仍有人手不够之感[12]。因此这一问题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学完后缺少认证。截至目前,国内仅在“爱课程”和“超星慕课”两大平台集成的慕课就达上百门。随之而来问题是——学习者学完这些课程有什么外部作用,能不能得到承认等。各大平台通常的做法是发一份由平台、高校或教师签章的课程认证证书。这个证书又能否得到外界承认呢?有的平台尝试与政府部门合作,将相应类别的课程证书转换为事业单位的继续教育学分;但多数平台及课程还没有被社会及市场所认可。这就要求我国各大职教慕课平台要与职校、政府和社会合作,加大推广力度。当然,其前提是这些慕课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及考核评价要求,能被职校、政府和社会认可。


  四、我国职教慕课建设的改进策略


  (一)分类开展、重点突破、统筹规划慕课建设


  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慕课在职教中的作用,就应该综合考虑慕课的优缺点和职教的特殊性。就当前国内多数职业院校的课程结构来说,可以分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采用不同的慕课建设策略;其中,专业核心课如何“慕课化”是一个难点,也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地方。第一,通识课(如大学语文、军事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如大学物理)是(或偏向于)学科系统化的,涉及实验、实训的内容很少,甚至部分实验可以采用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技术实现,适合采用慕课的形式进行大规模传播。第二,部分专业基础课(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偏向于技能的学习和实训操作,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通用性,学习者可以较容易的找到实训设备且不需要支付太大的使用成本,这类课程也适合采用慕课的形式大规模传播,但需要结合实践操作类课程的特点,在课程的设计、制作、传播和支持服务等环节有针对性的提高质量。第三,专业核心课程(如网络结构化布线与施工、汽车发动机维修、热工保护与程序控制系统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者要想学好该类课程,不但需要一般的学校实训室,还需要深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这就需要对一般意义上的慕课进行改造。例如,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开发该类“慕课”,进行全国或大区域内的课程资源(尤其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共享和整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课程的开放性、大规模和免费性。鉴于此,我国慕课建设还应该进行大区域甚至全国性的统筹规划,教育管理部门和职业院校要着眼于建设地区特色课程和学校优势课程,避免重复建设,从而缩减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耗费。另外,针对慕课的劣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阿曼多·福克斯(ArmandoFox)教授提出了”SPOC”的概念,即将优质MOOC资源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有一定准入条件,适合几十到上百学员的小众私密在线课程,目前国内外开发的SPOC主要针对校内大学生。MOOC和SPOC各有所长,是一种补充关系,但不是替代关系[13]。


  (二)科学、规范、创造性的进行慕课建设


  针对我国职教慕课建设实践中存在的缺少活动设计、缺少互动空间、缺少阅读材料、缺少科学、严谨的考评手段等问题,应科学、规范、创造性的进行慕课建设。


  从人力投入和团队建设方面说,既需要懂得职教这一特殊教育类型的内容专家参与,也需要懂得教学设计的方法专家以及懂得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专家参与。


  从具体实施方面说,第一,关于学习活动设计,僵化的套用教学理论模式和模式化的使用设施设备难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必须引入教学设计专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项目任务、主题讨论、精华帖设置等一系列活动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第二,关于人际互动,除了要在固定平台上设置相应模块支持学习者进行大规模的、多媒体化的、多功能的交互和互动外,还要提倡学习者使用其它社交媒介,如QQ、微信、微博,甚至twitter、YouTube等。这样就拓宽了学习互动的渠道和形式,也可以淡化课程平台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构建有效联结学习者学习与生活的课程学习环境,容易激发学习者的互动热情和兴趣[14]。第三,关于扩展材料,在国际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是否考虑了使用互联网已成为评价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利用互联网充分拓展学习内容是信息时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慕课作为一种以学为主、开放、在线的课程形式,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巨丰富的特性。例如,在慕课的框架设计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到为相应章节的教学内容提供相关的、深入的图文声像拓展材料、网络地址和参考文献等。第四,关于考核形式和评价手段,职教慕课要想为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所接受,必须保证质量。其中,进行科学严谨的考核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职教慕课要通过在线测试、同学评议、课程或专业综合设计或实践项目等考出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而非单纯的客观知识;对于专业课程还要通过与相应的政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学校或企业的实训中心合作,建立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的职业技术考试中心或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办法,考出学习者的实践技能和能力;另外,为防止作弊,还要综合采用身份证件验证、网络摄像头监控、“笔迹”检测等技术手段[15]。


  (三)增强建设的动力,完善相应体系和机制


  针对我国职教慕课建设后缺乏推广、服务和认证的情况,应重点考虑从增强相关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动力入手,并加强相应的体系和机制建设。


  首先,应允许和支持企业引入商业运营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适当盈利。这样才能发挥企业的积极主动性,聚集各类教育资源,可持续的开展课程建设、支持服务和认证工作。例如,美国三大慕课平台之一coursera就采用了一种“免费共享与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具体来说,学习者可以免费观看平台上的教学视频和参与讨论,但如果还想进一步获得个别化辅导,甚至参加考试,拿到官方的认证证书、学分或学位,则需支付一定费用。这种模式集合了政府和各国著名的高校、社交网站、移动产品服务商、在线考试机构、出版社等众多的教育资源,获得了巨大成功和可持续发展。至2016年下半年,Coursera就与近30个国家约150个机构开展了合作,开设课程2000多门,学生注册数量2000余万[16]。


  其次,在国家的宏观战略层面应有总体规划,有序开展,并且将慕课建设相关职责纳入相应层级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项目,从而调动政府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在具体工作方面,应重点考虑成立相应级别的教育委员会,负责慕课质量的认证、监管、推广及咨询服务。在细节上,应该着重考虑认证标准的前沿性,认证内容的系统性和认证结果描述的客观性等[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