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成人教育学论文范文,成人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蓝领精英是这样练就出来的

  • 投稿带月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645次
  • 评分4
  • 13
  • 0

本刊记者 赵晓丽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简称“二院”)创建于1957年,先后承担并圆满完成了我国早期地地导弹控制系统,我国多代地(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我国第一个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固体陆基机动战略导弹的研制生产任务,为我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二院也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员,从人才引进到后期潜力的开发,逐渐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代代航天精神的传承。

2014年12月3日,由全总、人社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部委举办的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比赛圆满结束。二院参赛的8名选手在职工组比赛中勇创佳绩。其中,数控铣工、加工中心五轴2个赛项的3名选手摘金,数控车工、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2个赛项的3名选手摘银,数控铣工和数控车工2名选手分获季军和第5名。8名选手均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获得冠军的选手常晓飞、杨国强、刘利利三位同志同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殊荣。

为进一步报道二院在此次大赛中的佳绩以及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的经验和举措。近日,记者采访了二院的党委副书记马杰。

记者:二院在此次大赛中取得哪些重大突破?

马杰:二院此次参赛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也创造了大赛创办12年以来的两个记录,一是所有参赛选手均取得大赛前五名,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二是我们在一届大赛中夺得两个赛项冠军是二院和历届比赛突破的成绩。

2012年,二院工会首次组队参加第五届全国数控大赛,有4名选手参加了数控铣工和数控车工赛项,获得了数控铣工第一、第四名,数控车工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这次比赛中,二院选手不但稳固了数控铣工和数控车工的领先地位,而且在加工中心五轴赛项中取得重大突破。

记者:在打造一支冠军队伍的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

马杰:2014年的数控技能大赛,正值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1+2+3+4+5+N”转型升级总体发展思路及战略举措、全面推进以“航天防务产业成本工程和民用产业价值工程”之时,优异的成绩,充分体现了二院技能人才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精湛的技能水平。

二院之所以能取得比赛佳绩,是由于院党委、院领导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是二院符志民院长给与的高度概括。

技能比武是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院工会充分发挥利用自身优势,从2010年起,每年组织四次全院大型技能比武活动,参与比武的职工逾千人次,为技能人才的成长“另辟蹊径”,事实证明也是一条“佳径”。通过比武,提高职工的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二院的经济效益和制造水平。

为组织好这次比赛,院工会拨付100余万元作为比赛专项经费,同时在训练时间安排、人员调配、场地使用等方面多次与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做了大量协调工作,为选手参赛尽一切所能。

参赛选手所在的283厂、699厂领导及车间领导,挤出时间和协调设备,保证选手脱产集训和日常训练。人力资源部门,为选手制定了培训及参赛期间工时核定办法,为选手“开绿灯”。

由集团首席技师马景来、王保森等组成的专家团队,为选手的训练指导策划。在加工方法、加工顺序、刀具选用等方面集聚集体智慧为选手“吃小灶”,分析加工工艺方法,及时攻克技术难关,加速了选手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导师带徒为主要形式的“传帮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能人才。导师王保森与数控车工亚军刘朝辉,导师曹彦生与数控铣工冠军常晓飞,导师朱鹏博与加工中心五轴冠军刘利利都是导师带徒的成功范例。

为了备战此次比赛,2014年7月,二院将“天剑杯”数控技能比武与第六届北京市职工数控技能大赛预赛复赛相结合,110名选手参加了预赛,61名选手参加了复赛,最终18名选手晋级北京市总决赛,并在比赛中包揽了数车工和数铣工两个项目的冠亚军。参考比赛成绩,经北京市总工会综合考察赛,8名选手代表北京市代表队参加了全国比赛。

二院的组织工作得到了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高度评价。航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了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密切关注,将集团公司作为失业金返还的试点单位,每年按照20%的比例返还失业保险作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训专项资金。

记者:技能人才队伍的成长在二院的航天事业发展中起到哪些作用?

马杰: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各国在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能否赢得主动的决定性因素。回顾我院近60年的光辉历程史,空天防御事业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并获得辉煌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二院具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支撑着事业的发展,这支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即专业技术队伍、经营管理者队伍和技能型人才队伍,这三支队伍犹如三足鼎立,把航天产品托向蓝天。航天产业是高科技产业,特征之一就是航天产品具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科研、一流的生产。若航天只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科研,而没有一流的生产,也就无法完成各种航天产品的问世,也就谈不上高科技产业。航天产品能否保证质量,能否上天,最终是要依靠具有一流技能和智慧的工人来加工完成。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制造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一个共性的问题是普遍重设计、轻工艺、轻制造。近些年来,技术工人队伍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不同程度地有所削弱。在企业中,特别是在从事制造业的企业中,技术工人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只有通过工人每一道生产工序才能使设计图纸变成产品。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企业,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哪个职业、哪个工种都是相互依存、不可缺少的。高水平的技术工人不一定能够取代博士,同样,博士也无法取代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再高水平的设计,如果没有技术工人的操作,也不可能变成商品;技术再先进的导弹,如果没有技术工人的加工、装配,也不可能成为武器而形成战斗力!可见,任何一个国家既需要高水平的“白领”阶层,也同样需要高技能的“蓝领”阶层。

近年来是我院型号科研生产任务空前繁重的几年,给我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拔、锻炼、培养、使用好这支队伍将对我们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做好我院队伍建设工作,真正调动和激发起广大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做好人力资源工作的一大课题,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记者:二院加强青年人才培养、选拔和锻炼的主要做法有哪些?

马杰:培养选拔青年技术领军人才,事关国家航天事业薪火相传,更事关中国梦、航天梦的实现。二院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年轻人才培养选拔,并在航天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实践中为年轻人多压担子,用其所长、补其所短,保证了航天事业始终后继有人。截止2014年11月份,二院拥有在职职工18870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10729人,比例达到56%,专业技术和技能人员中,青年职工占比约70%,这是二院和航天事业的巨大财富,也有力支撑了我国航天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院党委按照中央要求,结合单位实际,秉承系统工程理论,依照整体策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构建了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系统考察、优中选优“四位一体”的加强青年干部和青年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培训。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训。通过举办青年导航讲座、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党委书记讲团课、拓展训练、微讲堂等多种形式,定期对青年职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航天精神教育,引导青年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二是技术、技能知识学习。开通网上课堂,举办技能竞赛、青年学术交流沙龙、精英培训班,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等,努力让青年快速融入航天大家庭,尽快成长成才。

实践锻炼。一是创新开展青年助理活动。青年助理主要是为基层部门主管领导、技术和技能专家配备的青年助手,协助完成各项基础管理、技术发展和技能提升等工作,从而拓宽青年员工成长通道,快速提升青年综合能力水平。为了促进这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院党委还专门印发了《青年助理工作管理办法》,对表现优秀的青年助理纳入中层后备干部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梯队。二是开展“青年创新工作室”活动。工作室是以高级技术和技能青年人才为负责人,以团组织为纽带、以青年为主体、依托二院战略性、创新性、前瞻性技术研究项目,围绕科研生产、经营发展等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活动,为青年成为创新型领军人才搭建了舞台。三是开展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立足岗位技术难题攻关,团组织定期开展青年创新基金立项、“五小”成果发明等评比活动,每年拨付20余万元用于支持青年开展创新创效活动,促进青年在本职岗位上提升创新能力。

系统考察。一是严把入门关。在培养使用青年干部过程中,二院党委加强系统性考察力度,不仅看工作时间内的表现,还要看工作时间外的生活、交往等情况,不仅看现在的表现,还要对以前的表现进行延伸考察,确保提拔的青年干部不带病上岗。二是强化配备力度。二院党委按照集团公司党组要求,在各级领导班子中加强年轻干部配备力度,院党委配备了70年代出生的干部,三级单位及以下单位领导班子重点补充80年代出生的干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更多地把年轻干部放在一线、基层岗位上锻炼,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中历练成才,并将优秀团员青年放在共青团岗位上进行历练。

优中选优。一是组织公开竞聘。二院党委每年不定期组织面向青年的重点空缺岗位公开竞聘,让优秀青年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二是开展公推直选活动。针对基层团组织岗位,二院在7个单位20余个团支部中试点推行公推直选活动,切实将党组织放心、团员青年满意的优秀青年人才放在共青团岗位上培养使用,为党培养合格接班人。

记者:在未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有哪些思考?

马杰:当前,二院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制,今后仍将继续坚持,并努力要把握好人才成长规律,紧密围绕集团公司和二院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需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技能人才选拔、使用、培养、激励等机制,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持续性创新工程来转,做到思路有创新、方法有创造。一方面要积极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创造条件的同时,也要加大宣传工人队伍的先进事迹和闪光点,搭建有利于技能人才展示技能、快速成长的平台,营造技能人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今后仍将着重研究和开展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搭建好技能人才成长阶梯,健全激励机制

为鼓励技能人才钻研技术、立足岗位成才的积极性,按照“职业生涯导向”进一步搭建“广、宽、精、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将技术等级、技术职务、各类荣誉均作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使技能人才学有劲头,干有奔头。清晰的成长阶梯有利于激发技能工人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主动地运用于生产实际,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推动高技能人才与工艺人员及经营管理人员之间的横向交流,对工艺创新、关键技术攻关有着重要贡献的人员,或在经营管理方面表现出才能的技能人员且学历层次较高的人员,可向工艺岗位或管理岗位交流,实现岗位上下和相互之间层级互通,促进各类人才轮岗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

持续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政策,鼓励技能人才成长。把技能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其技能水平相联系,持续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工资分配办法,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向业绩突出者倾斜。对鼓励技能人员成才发挥了良好的基础性导向作用。

持续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高技能人才的“技能型”素质

继续组织技能工人参加各级赛事,包括单位内部技能比武,二院技能竞赛,也继续积极组织参加集团级、省市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各类技能比赛,做到竞赛层级系列化、赛前培训多元化;继续坚持竞赛与培训相结合,竞赛结果和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技术进步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持续保证竞赛结果与成长、激励挂钩,包括与薪酬激励挂钩,与技术等级考核挂钩,与技术职务聘挂钩,与高技能人才选拔挂钩(包括政府特贴、航天基金奖等),甚至与转正机制挂钩。通过持续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参赛选手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而且在广大职工中营造了重视技能、尊重技能人才、努力提高职工技术水平的氛围,可以促使技术工人能力水平不断进步,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以竞赛为依托,实现了促进技能人才队伍教育培训工作更有效和更深入开展的效果,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广大职工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加强培训,提高技能人才的“学习型”素质

为了适应生产过程新技术发展和采用新装备的需要,企业需要不断培养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大力引进高学历技能人才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培训运行机制和科学培训体系,做好培训需求分析,购买或编制更有针对性、实用性专用培训教材,结合生产实际和岗位特点丰富培训形式,丰富“师傅带徒弟”培养方式等,提高技能培训的实效性。

多渠道开展技术工人技术交流活动,开拓眼界

随着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不断被采用,积极组织参加或举办各类技术工人技术交流活动,可以走出去,也可以引进来,多形式开展绝活展示、技术交流,以促进技能人才开拓眼界,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

数控大赛助成长

常晓飞于2008年在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2009年参加工作之后,同年在第三届北京市职工数控技能大赛“技协杯”加工中心组比赛中荣获第九名,2012年在北京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暨第五届北京市职工数控大赛“千木杯”加工中心操作工比赛荣获第二名,同年被评为“北京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海淀区解除技术能手”、“ 北京市工业高级技术能手”称号,2014年在职工“技协杯”数控技能大赛数控铣工职工组决赛中荣获第一名,同时获得“北京市技术能手”称号,并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并在2014年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铣工赛项职工组荣获冠军,同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

中学毕业后,他从一个偏僻的农村到繁华的城市求学,因为从小就喜欢在家里摆弄,拆装一些小零件,所以到了学校之后他也就自然而然的学习了机械专业,在校期间,受到在全国比赛中荣获好成绩的师哥们的激励,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参加数控大赛,这样才能走出农村,参加工作后才能有更好的出路。数控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从入学第一学期,学校只安排专业以外的理论课程,他为了提前接触专业知识,便去找老师,到学校的实训工厂去帮老师干活,为的就是同指导实训的老师和同学学习,慢慢的他也能编辑一些简单的程序和操作机床了,遇到不会的问题,找老师或者上网一一解决,这个学习的提前量,使他比同期的学生先接触了数控机床编程和机床操作,同时,和上一届参赛学生在一起训练和学习,也使他学到了很多备赛和参赛的宝贵经验。

数控大赛,数控生涯中的宝贵财富

2008年8月他以学生的身份参加了第三届数控大赛山西赛区选拔赛,取得了数控铣工学生组第一名,取得了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全国总决赛的资格,并获得全国第十八名,参加完大赛后,有幸来到了自己向往的航天系统工作,进入了航天二院二八三厂,参加工作后,没有放下他的理想,并在数控竞赛的道路上继续走了下去,入职五年多来,曾多次代表单位参加了院里、集团公司乃至北京市等一系列的技能竞赛,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和荣誉,并承担着单位多个重点任务的研制生产和关键设备的操作。

在他看来,多次代表单位参加竞赛让他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他的技能水平,更提高了他的工作效率,可以在工作中创造更大的利润和效益,同时他还认识到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不断得利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通过多次比赛,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是他数控生涯中的一笔宝贵财富,都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总之,他在数控大赛中得到了巨大的锻炼和自我价值的提升,是数控大赛把他从一名普通的学生培养成了一名合格的数控技能人才。

航天数控后起之秀

杨国强毕业于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参加工作。2013年夺得集团公司第六届技能大赛数铣第五名,获得“航天技术能手”、“二院技能比武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夺得北京第六届技能大赛数铣第二名,获得“二院数控铣工技术标兵”称号,同时获得第六届数控大赛五轴职工组冠军,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怀揣梦想,“结缘”航天

学生时代的杨国强,凭借着对数控技术的热爱和自己的努力,在多次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有2010年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名、山西省第四届数控技能大赛五轴学生组第二名,全国第四届数控大赛学生组第十五名。正是由于他在竞赛中的突出表现,使得他在第四届数控大赛的佛山与航天二院二八三厂“结缘”。2011年怀揣梦想的他进入了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八三厂工作,刚到单位他就被安排到了先进数控设备上,虽然在这台设备上干活要苦一点,累一点,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但是他从不抱怨,经常乐呵呵的说“这样先进的机床才能让我大显身手”。

航天事业中不畏艰难

参加工作以后,他先后承担了多个型号零件的加工任务,熟练的掌握了多台关键机床的操作,成为了车间里的“多面手”。近年来,航天产品的形状越来越复杂,精度越来越高,这让从全国大赛五轴组出来的杨国强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

2013年,某型号骨架由于结构复杂、壁薄,控制变形难度大,稍有丝毫差错,精度就无法保证。这项任务交到了杨国强的手里,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研究加工方法,同时将国际先进的五轴技术与仿真技术结合起来,一步步进行反复推敲、验证,最终,产品精度完全达到设计要求。难关攻克了,可是他却没有丝毫懈怠,因为下一项更艰巨的任务又将来临。当问及为什么要选择做一名航天人时,他说:“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航天事业里,我很自豪,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很荣幸。”

一个不寻常的数字“六”

对于一般人而言,六只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可对于他来讲,在六上发生了很多有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情。首先在生活上,2014年的6月6号,他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从单身青年变成了已婚男士;其次在工作中,2013年参加航天科工集团第六届技能大赛,取得了数控铣第五名的好成绩,获得了“航天技术能手”,“二院技能比武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夺得北京第六届技能大赛数铣第二名,获得“二院数控铣工技术标兵”称号,同时获得第六届数控大赛五轴职工组冠军,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些都离不开数字六,他还经常开玩笑说:“六是我的幸运数字,我的车牌尾号也是六”。

喜欢挑战,敢于面对挑战,善于攻克难题,享受解决问题后的快乐,遇到问题反而更加有斗志,这就是他——第六届数控大赛五轴职工组冠军杨国强。

钻研数控 助力航天梦

刘利利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2011年参加工作,同年获得二院数控技术标兵,2012年获二院数控技术能手,并获二院优秀导师带徒,2014年参加第六届北京职工技协杯数控比赛获得第五名,2014年参加第六届全国数控大赛五轴职工组夺得冠军,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兴趣与工作的完美结合

学生时代,刘利利就对数控加工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自学了相关知识。那时候,刘利利经常到学校的数控实训中心去调试日思夜想的数控程序,被同学称为:“不在实训中心,就在中心的路上”,业务时间和同学研讨数控知识,共同钻研新的数控软件。

2011年来到了二八三厂,开始了要为其奋斗一生的航天事业,在二八三厂,遇到了人生的导师:特级技师朱鹏博,又有了“属于”自己的五轴精密加工中心,不一样的篇章展现在眼前,在师傅的带领下,先后承担了多个复杂产品零部件加工难题,到他这的产品,都到了精加工阶段,多年的磨练,练就了艺高、胆大、心细的航天专业素质。

数控大赛大显身手

全国数控大赛属国家级一类技能竞赛,是全国最高规格的数控技能比赛,每两年举办一届。本届大赛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机械工业会共同举办,共设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四轴)、加工中心(五轴)、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5个竞赛工种,分设职工组、教师组和学生组(中职组、高职组、高校技校组)3个竞赛组别。2014年,大赛共有811名选手参加,他和他的搭档数控发烧友杨国强组成了一对选手,一同竞技全国数控大赛加工中心(五轴)职工组比赛,比赛中一个工艺、一个操作,团队配合一举获得了该项比赛全国第一名,让五轴航天扬名全国。

大赛一等奖,助力航天梦

近年来,航天产品对零部件加工精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数控精密加工技术应用成为了一个大趋势,这给他提供了大展拳脚的广阔舞台。掌握最先进的数控技术,在型号产品中进行应用,看到自己茶不思、饭不香,只为数控忙,最优的加工策略加工出的产品,不仅质量保,也更美观、精致,名副其实的“艺术品”。他说,这样的产品自己往往看了又看,向孩子一样看得入迷。希望他的质量取胜、精益求精的理念在航天职业生涯中继续下去,为建设一流的数字化总装厂奠定扎实的基础。

努力坚持成就梦想

刘立勇毕业于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期间,由于对所学的专业兴趣浓厚,通过层层选拔顺利参加了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的“数控机床维修、调试与升级改造”赛项,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通过院校组的大赛,使他对数控机床几大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认知。在面对数控机床报警时能够从容的去排除和分析所出现的报警,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在2014年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维修中获得亚军,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学习理论知识是基础,学以致用,在追求理想中得到充实。步入工厂,通过实践可以很好的将所学习的理论联系到实际应用当中。起初对厂里的维修师傅请教,很快熟悉了厂里的设备。作为一名数控设备维修工,熟悉自己的工作,要对设备有所了解。通过阅读设备与系统的各种说明书,可以很好的帮助自己排除故障。在工作期间遇到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是加工中心的夹刀机构的维修与调试,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例如:液压缸活塞杆与主轴拉倒干的距离调整、主轴定向角度的调整以及换刀点的调整。可以运用机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对机床出现的故障点,对I/O信号进行在线诊断,可以迅速的判断故障原因等等……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每天坚持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点滴之间,量变就会变成质变。在工作之余,阅读大量数控维修方面的技术资料,总结常见的故障现象引起的原因。利用网络平台,搜索自己需要的内容;珍惜去机床展览会参观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追求,都有信仰,都有自己不放弃的地方。通过不断地努力,参加了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赛项,在他与同事的努力下取得了该项目的第二名。通过这次大赛,掌握了数控机床的伺服系统的优化与调整,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对机床的精度进行检测的方法以及法法那科数控系统随机换刀的PMC控制过程,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分析数控机床误差产生的原因等。在工作中他始终坚信:用自己的决心,用自己的毅力,化压力为动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更大的进步。

兴趣使然投身维修事业

李立功自201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在2014年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维修中荣获亚军,同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数控设备维修是近几年来随着机械加工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被受重视的一个行业,刚进入设备维修领域时,面对需要广泛的技术知识面,而且工作环境差,既费体力又费脑力,他曾一直问自己,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自己坚持下去?2014年的比赛认识了数维技校组“弃北大读技校”的周浩同学,一个月的接触让他们找到了共同的答案,那就是对维修行业的热爱,是兴趣使然让他们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个赋有魅力的行业,成为一名数控维修发烧友。

数控设备系统种类繁多,工作之余的他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查阅各种资料,了解系统及其电器架构。车间中所有与设备维修有关的资料电器图纸都找出来反复的研究分析,为的就是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排除,而不必在分析图纸时延误太长的时间耽误生产。工作到现在的3年里,他的周六日时间安排基本没有变化,除了接到车间师傅们的电话为加班师傅们修理设备确保生产,其余时间就是在看他那堆满500G硬盘里的专业设备维修资料。

多年如一日的钻研态度,练就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维修理念,为车间的设备维修调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例如FZ35龙门五轴头的维修,维修周期一个月,利用平时的技术积累,攻克了对同步电机的磁极匹配,测量系统同步及零点的调试等诸多西门子不对外开放的技术难题。多少次都是突然想到一个维修方案后哪怕是半夜,也会爬起来到车间尝试一遍。当一个个维修技术难题攻克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很难用言语表达,也许是对付出努力得到回报的一种认可。

设备维修需要广泛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需要丰富的维修经验。在工作中他也经常去帮助一些兄弟部门去维修各类设备,不放弃每一次动手维修的机会。例如二车间的龙门,涞水的防爆空压车,怀柔的普铣等,为厂里节省了大笔维修费用。每天下班晚饭后他都会腾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在数控维修群或论坛里去了解社会上维修人员每天遇到的维修故障及技术难题。有好的诊断排故方法以及好的维修资料他都会记到笔记本上。这些都是一些可贵的维修经验,也是一笔摸不到的宝贵财富。

卧薪尝胆坚持孚众望 厚积薄发破茧终成蝶

刘朝辉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车工组比赛中夺得亚军,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实现了699厂在国家一类技能大赛上的突破。

从“牛刀小试”到“厚积薄发”

1983年出生的刘朝辉自大学期间就开始学习数控车床技术,2006年毕业后正式入职699厂液压车间的车工组,当时由于条件所限,他并没有一开始就开上“数控床子”,而是从普通车床摇起。

2009年,从未开过数控车床的刘朝辉报名参加了北京市技能大赛数控车工比赛,他仅凭借平日里扎实的理论基础便杀入北京市决赛,并最终取得了第20名的成绩,成绩虽然不是很理想,但他并不气馁。2010年底,车间终于引进了几台数控车床,他也如愿以偿开始了他的数控车床生涯。欣喜若狂的他感谢单位给他提供如此好的设备,他更加勤学苦练数控技术。2012年,他再次报名参加北京市技能大赛,满腔热血、踌躇满志的他最后却被比赛泼了冷水,仅取得第8名的成绩。比赛结束后,他经过分析得出结论,“自己不仅在技术上距离冠军有一定差距,更重要的是自己缺乏稳健的比赛心态,一心只想着冠军,最终结果只能是与成功擦身而过。”

2014年,在车工岗位上已经拼搏了8年的他再次代表二院参加北京市技能大赛。这次,先是斩获北京市车工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又代表北京市在全国大赛中力压上一年度险些获得世界冠军的选手,取得全国亚军的好成绩。当被问到成功的秘诀时,他憨厚一笑:“哪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我只是好好训练,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比赛的时候只是想着如何努力把手中的毛皮料变成完美的艺术品就行了!”显然,简单朴实的话语里诠释的就是: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成绩属于整个团队!”

谈到取得全国亚军这个好成绩的时候,刘朝辉说的最多的就是:“我取得的成绩是属于整个团队的,我只是做了我本该做的事,但是,如果没有整个团队的支持,这样的成绩是我无法想象的。”

二院负责此次技能竞赛的是李峥同志,在这次跨越了半年多时间的竞赛里,李峥带队的服务保障团队无疑是最伟大的幕后英雄。特别是在北京市比赛前近一个月的集训时间里,李峥对参赛队员的后勤保障可谓是无微不至。

除了李峥,刘朝辉感动的是本次比赛的教练员,也是自己的师傅——王保森。王保森作为二院知名的车工专家,作为这次带队的教练员,在这次比赛中也是尽心尽力。从早上跑操到队员晚上训练到凌晨,他一直都跟队员们奋斗在一线,将自己几十年的加工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队员们,刘朝辉还说师傅并未因为自己是“亲传弟子”而给自己开小灶。

尤其是在北京市决赛的那天,一名队员因为紧张未将加工用的管钳带至比赛现场,而这场比赛恰恰又需要用到这个工具,当刘朝辉和一干选手们苦于没有工具而无法进行后续操作的时候,王保森听到这个消息,二话不说便一路小跑到几公里外比赛场地附近的工具商店,由于不清楚所需工具型号,他整整买了一套管钳回来,等他气喘吁吁回到赛场时,浑身上下已经快湿透了。刘朝辉谈到这里时声音有些哽咽,“当时自己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是师傅及时出现拯救了我。”

我们总是说,航天的每一项产品都是系统工程,而作为竞赛的服务保障团队又何尝不是呢?正是团队里有无数个像李峥、王保森这样为他人成功而无私奉献的人,各司其职,为团队贡献着自身的力量,团队才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以赛促练,学以致用

工作8年,能取得这个成绩实属不易,当被问到:“坚持了这么久才取得成绩,辛苦吗?”刘朝辉给出了意外的答案,“不辛苦,怎么会辛苦?自打工作之后,看着手中难看的毛皮料一点点的在我手中变成锃亮的艺术品,看着它们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再到完美,这个过程始终让我无比享受,受一点挫折,辛苦一点又算什么。每一件产品在我手中诞生之后,我看着它们,都像看着初恋情人一样兴奋。”说到这里,刘朝辉的目光显得柔和了许多。

“特别是这次比赛之后,”他说,“我感觉自己经过全国比赛的历练之后,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已经取得全国亚军的刘朝辉无疑已经站在了数控车工技术的巅峰,当被问到以后的发展时,他谦虚的说:“以前对学无止境体会不深,这次比赛之后我深深的感到,每一门学问的学习过程就像攀登一座高耸如云的山峰一样,每往上走一步,你看到的风景都不一样,越往上走,看到的景色越美,也越发感到前方有无尽的路要走!”

(本组文章素材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工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