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成人教育学论文范文,成人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分析和教育转化策略

  • 投稿二涵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727次
  • 评分4
  • 79
  • 0

文/葛志凯 张鹏飞 王 瑞

摘要: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即物质追求危机、存在感危机、表达危机、信任危机、自我实现危机等多个方面问题。学生正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之中,外在环境的变化,内在心理的懵懂,导致学生成长过程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又由于当代学生过于激烈或过于冷淡的追求,往往会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引发心理危机。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并采取相应的教育转化策略:抗诱惑教育、激励教育、情绪疏导、承诺机制、能力认定等,才能逐步清除学生的心理危机,培养出合格的、具备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物质危机与抗诱惑教育 存在感危机与激励教育 表达危机与情绪疏导 信任危机与承诺机制 自我实现危机与能力认定

一、物质追求危机与抗诱惑教育

目前,学生比较躁动,缺乏责任感。在追求物质的外衣包裹下,躲藏着的是不知所措的无助,学生企图通过对外在的物质追求来获取自身与他人的认同,达到树立自信的目的,因此对学习的关注日渐减少,注意力转向外在物质的追求。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在物质追求的泥潭中会越陷越深,一味地逃避现实责任,对家长的希望、教师的告诫熟视无睹。因此教师面对学生的不正确的追求,要适时开展抗诱惑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

1.“度”的原则

在抗诱惑教育方面,要坚持把握好诱惑与正常物质追求这个“度”的原则。

(1)“度”是学生家庭允许的经济条件。

(2)要肯定和鼓励物质追求方面的合理性。

(3)要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度”不尽相同,要因“度”施教。

2.品味的培养

真正的物质追求要有品味。学生的审美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过程之中,对很多新鲜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更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品味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学生的不同品味要给予“赞成+引导”的肯定态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求精非多,求质量非数量的认识,多读书、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了解当今的流行趋势,逐步形成个人品位。

二、存在感危机与激励教育

存在感,是一种受人重视、肯定,得到认同、赞扬的心里感觉。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失利之后选择职业教育的,是在中考这把利斧的砍斫下遗留下来的枝枝叶叶,所以他们会给自己一个定位——“不优秀”,同时,他们常常接收到外界的评价信息也是负面的,负面肯定的双重叠加导致学生丧失了自身的存在感。

其实,事实却不尽然。吴福元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对学生进行了一项智力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平均智商为116.08,属于中上智力或高智力水平。如何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存在感呢?采取的手段就是激励教育。

1.语言激励

“真棒(真帅)”、“做得非常好”、“表现很出色”、“了不得”等等,赞美之词总是会让人心情愉悦的,被赞美的人感到膨胀的满足,有被肯定的充实感。

2.行为激励

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波认同的掌声、一次友好的招手,都能让学生觉得“我得到了重视”、“我被老师注意到了”或者“我还是很重要的”,学生在这种心理暗示效果的作用下就会非常自觉地规范自身行为,肯定自身的存在性和重要性。

3.制度激励

学校的规章、班级的规定、学生守则等,是约束也是激励。除此之外,学校设置的成绩奖励制度,班级的表扬栏,这些都会刺激学生产生“我要怎么做”的想法,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存在。

4.“被需要”激励

“被需要”着,是一种在被动中产生主动诱因的状态,“能帮我个忙吗?”、“这一期的板报你们能办一下吗?”诸如此类的话往往能使学生跃跃欲试,激发潜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肯定。

对于学生的激励教育要做到大处着眼,细节着手,以高瞻远瞩的姿态,从方方面面使学生得到肯定、认可、重视,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自身存在感。

三、表达危机与情绪疏导

我们知道内心的畅快、悲哀、宁静、不安等心理状态需要排遣,才能维持心理平衡。表达的危机来源于主体的焦虑。由于对自身存在感的怀疑,学生常常感到一种难言的焦虑,这种焦虑在正确表达自身方面总有难以言说的痛苦,忤逆师长、诉诸暴力、错误的表达方式使得他们变得疏于表达或是难于表达。

目前,学生的表达危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方面。语言表达粗俗、脏话连篇、表达意义模糊等;二是行为方面。举止不雅、行为恶劣、聚众斗殴等。以上危机的存在是情绪表达出现了问题。因此要采用情绪疏导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达方式。

1.宣泄

不管是怎样的情绪,最终都要宣泄出来,否则会淤积于心。教师必须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适当宣泄,形成相应的宣泄方式。宣泄方式多种多样:静心读书、逛街购物、上网浏览、聊天谈心等等。需要宣泄的情绪不同,采取的宣泄方式也可以不同,给学生一个安静或者热闹的空间进行疗伤。

2.自我安慰

自我安慰又称酸葡萄和甜柠檬作用。《伊索寓言》中有一则故事:饥饿的狐狸因无法吃到树上的葡萄,就称葡萄是酸的,不能吃,以此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酸葡萄法就是人们在不能得到某物时采取贬低此物的做法。甜柠檬作用与酸葡萄作用正好相反,它是对自己原本不满的事物大加赞赏,历数事物优点的做法。自我安慰法在心理不安、苦恼时可以起到心理自卫的作用,可以获得心理方面的平衡。此外,情绪疏导还有转移注意力、升华感情、体谅宽容他人、幽默搞笑等方法。

四、信任危机与承诺机制

在学生自身得不到认同之时,极容易产生信任心理危机。对自身的不信任,规避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对成功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放弃探究的勇气。往往出现龟缩进自己塑造的虚拟的自足心理空间的情形,满足于对某一件事物的偏执的强烈追求。对外界的不信任,包括:对周围人群不信任(同学、师长)、对社会的不信任、对未来职业的不信任、对生活学习环境不信任等。对外界的不信任是对自身的不信任造成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自身的不信任感。

针对这类学生要建立承诺机制,教育学生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信任、对自己信任。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规定性、意愿性两种承诺形式。

1.规定性承诺

规定性承诺是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承诺。这是在硬性的、无商量余地基础上采取的承诺方式,和学生的意愿无关,学生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按照要求完成承诺。学生兑现承诺是迫于一种信任的压力,也是塑造信任的动力。兑现承诺,就会获得自己、同学、家长、教师的肯定,久而久之就可以形成牢固的信任感。我们所遇到的学生中总是有些让我们能够委以重任,让其他同学信服的,这种信服首先是建立在规定性承诺的实现上。规定性承诺的实现需要教师的督促,尤其是自制力差的学生,争取让规定性承诺转化为意愿性承诺。

2.意愿性承诺

针对学生的意愿性承诺,要进行阶梯式构建,首先是要求其对身边小事的进行承诺(对自己的承诺);再次是对同学之间的承诺(对他人的承诺);最后是对学业的承诺(对职业的承诺)。意愿性承诺是以学生的意愿为中心的。职业院校教师在问 “这次的编程能做好吗?”、“能遵守实习单位的规定吗?”这些问题时,实际上是在向学生要一个承诺,也希望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是能实现的。承诺的实现是信任的最终完成式。无法实现承诺,再多的口头保证也只能使信任荡然无存。

职业院校的信任教育能够完成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职业的信任,至于对社会的信任是建立在其他三种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五、自我实现危机与能力认定

学生认为自己在智力和行动力方面“一无是处”,空虚、无所追求是他们的特点。他们以自我欺骗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去追究自身的实现价值,处于一种自我实现的心理伪满足状态,不敢正视现实,不敢尝试成功,这就是自我实现危机。

自我实现的危机可以分为现时性的危机与长远性的危机,现时性危机是学生对学业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方面的怀疑,长远性危机是对未来职业、对社会的怀疑。学生在校期间要解决现时性危机。自我实现的危机源于对自身能力的怀疑,能力认定让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有一种认同感。能力认定的过程包括能力认同、能力设定、能力执行。

1.能力认同

学生的能力认定建立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认同的基础上。认识上的肯定是先行的。“你能行”,教师、家长对学生经常的肯定会增加学生对自我实现能力的信任度,没有鄙薄的眼神,没有讽刺的话语,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当然这需要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认识是正确的。

2.能力设定

能力设定是对学生能力的假定性估量。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例,教师布置网页制作的作业,就是在设定学生能力的前提下决定作业的难易程度的。设定要循序渐进,这是从低到高的尝试过程。最初的低设定到稍高的设定再到高设定,要观察学生的能力潜能,以判断学生的现时能力与今后的能力走向。另外,能力设定要留有余地。

3.能力执行

能力设定只是一种假定性的估量,真正要完成学生的能力认定还需要能力执行。能力执行是在实践上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就是“做”。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在谨慎的能力设定的基础上,能力执行的结果可想而知是成功的,这让学生体会到自我实现的喜悦。

六、小结

总之,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在学生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共同作用下,逐步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在这一过程中,极易产生心理危机,如果引导教育得法,心理危机就会逐步缓解,进而形成正确的心理需求。反之,心理危机愈演愈重,甚至会成为心理疾病。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学生的这些心理危机,采取适当的教育策略,深入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用爱融化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学生管理和教育的新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昆.技工院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5).

[2]郭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J].职业,2008(23).

[3]李巧玲.如何指导学生克服消极心理[J].职业,2007(33).

(作者单位:葛志凯、张鹏飞,邢台技师学院;

王瑞,邢台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