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成人教育学论文范文,成人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钢筋工艺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 投稿黑门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250次
  • 评分4
  • 77
  • 0

文/周伟生

摘要:钢筋工艺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水电建筑类专业中一门实践操作要求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挑战,必须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分析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入手,提出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新理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钢筋工艺学 实践教学 改革

一、钢筋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水利水电建筑行业具有施工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生产技术比普通民用建筑工程独特、生产系统复杂庞大等特点,任何一个大、中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都要数亿元甚至上百亿人民币等。当前,项目上一些老的传统的施工手段还在继续使用,现代的高新技术的在逐步推广应用。在前方工程项目中,一直存在着大学生等学历高的人才留不住的现象。如笔者公司近年从全国各大专院校招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新职员600多人,往往一年后就只剩下一半了。而我们的中职学生虽然能适应、能吃苦,但对高深和较为复杂的技术应用却力不从心,在生产一线,明显感觉实践与操作技能不足,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适应。在2010年笔者公司举办的技能大赛中,有个项目是“土建三项全能”,即钢筋工、模板工、混凝土工三个工种的技术比武,当时笔者作为大赛的评委参加了这个项目的考评。当时参加比赛的人数很多,场面相当壮观,可是到了今年这个比赛项目都没了,原因当然是没有人才,许多项目把钢筋工、混凝土工、模板工等都劳务外包,没有了自己的施工队伍。正是对于生产一线那种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极度缺乏,使得企业发展受阻,工作质量下降。所以,在当今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一线的情况下(如:传统的钢筋连接主要是手工电弧焊劳动生产率低下,而现在大量采用螺纹机械连接,还有预应力钢筋广泛使用),对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企业已从国内走向海外,从水电走向市政,高铁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挑剔,要求毕业生除了具备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合理的工程知识结构外,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解决建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毕业生一到企业就能够带班作业,并能胜任钢筋的放样和对工程技术指导及工程质量检查等工作。因此我们原有钢筋理论实习课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必须全力加快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接触实际工作时,能做到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成为用人单位满意的实用型人才。

二、钢筋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探讨

一方面笔者学校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技术等水电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技能鉴定的工种主要是钢筋工,如果达不到国家职业技能等级的要求,就无法取得毕业证;另一方面从企业与毕业生反馈的信息看,当今企业(单位)对所需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

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拟从以下方面作进一步调整。

1.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

(1)根据技能鉴定和施工单位对钢筋工能力的要求,钢筋工的岗位能力主要包括:工程施工图识读能力、钢筋的性能的掌握及其检验的能力、钢筋工程常用机具操作及维修的能力、钢筋工程施工计算的能力、掌握钢筋的加工技术的能力、钢筋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的能力、掌握钢筋工程施工安全技术的能力等等。

(2)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通过岗位和岗位群中钢筋工程的实际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独立制定工作计划、独立评估工作结果、团体合作等方法通用能力;其次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社会能力;第三培养独立学习施工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拓展能力,对胜任钢筋工程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2.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1)以前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或者是理论加实训的教学模式,无法摆脱“学科型”体系的束缚。新的钢筋工艺学是把原来的钢筋工艺与实践、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合并为一体,更新了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整合的力度,使之与钢筋工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采取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任务,坚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其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将任务和教学目的统一起来,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和创造学习及实践机会,学生通过合作与沟通圆满完成任务,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理论教学中,还要坚持以够用为度,把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改变为知识运用为主的方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强化训练过程,实现应用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到钢筋弯折量度差时,现在国内所有教材版本的教材都是按照下表来检查的。

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们把这几个数值都记住,没有推导、也没有在实际操作中进行验证,且不要求他们在理论实习课时直接去运用。接下来在实践实习课的时候,有学生通过反复地做工件,就提出:其中弯折135°的量度差值远远大于2.5d,是不是自己做错了?错在什么地方?这个时候,笔者就要求大家停下手里的工作,从理论上用数字推导,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最后证明学生们的结论没有错,而是几十年就这么沿用过来的教材出现了问题,结论是135°的度量差是7d。学生们通过在实践中的证明,学习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了。如果事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把结论直接告诉他们,就会产生一是不重视也记不住,二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不高的问题。

(2)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为一体,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新体系(见图1)。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将认识实习和设计实习贯穿到整个理论讲授的过程中,经常带领学生到附近工地进行实习参观,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尽可能多地掌握和理解知识,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和实际工程联系起来。例如讲到基本构件梁板柱时,可结合教室内所见的构件进行讲解;讲到生活中少见的构件时,可带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工地进行现场观察,实地讲解,让学生有较深刻的认识,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再例如,我们把结构配置和加工绑扎的内容融合在一起,首先在课堂上讲解,然后通过多媒体的图形把那些枯燥无味的结构知识变得清晰易懂,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际加工、绑扎操作的练习,就能比较好地掌握这项箍筋结构配置和操作了。

(3)箍筋要求:

①下料要求。

②绑扎时要求箍筋开口相互错开,分别设在4个角上见图2。

③箍筋间距、直径应执行设计要求:在梁、柱类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搭接接头范围内应按设计要求配置箍筋,当设计无要求时应满足规范规定。

④箍筋间距、直径应执行设计要求:在梁、柱类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搭接接头范围内应按设计要求配置箍筋,当设计无要求时应满足规范规定。

箍筋直径不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

受拉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

受压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

当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应在搭接接头两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置两支箍筋,其间距宜为50mm(防止局部挤压裂缝)。

3.进一步探索“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探索“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向工程施工现场延伸,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地结合。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提前介入专业实践环节,参与钢筋加工、安装的具体工作,使其在定点工程项目中从阅读图纸→工程开工→基础工程→主体结构→设备安装→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构件配筋计算及构造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构造部分的教学中应加强随堂实践,带学生到施工现场就构件内钢筋的布置、受力、搭接等进行现场讲解答疑,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给学生展示已有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例如新规范规定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L,见图3。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接头数量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受拉筋在梁、板、墙体内不宜大于25%;柱内不宜大于50%,受压筋可不受限制。

对于这个新的规范,学生感觉不好理解,施工图上也没有,考试的时候总出错。通过现场参观回到学校工厂先在地上画,再用钢筋在地上摆一摆,然后老师再出一道配料单的题目,形成一个较为完整连续的实习周期,从而让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各阶段各环节的真实内容。

4.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

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作为任务的主体,老师有意识地布置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各种形式独立完成任务。例如安排一项绑扎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进行分工,明确岗位职责、任务完成时间,由小组合作完成后,由小组组长进行整个工艺过程的讲解,最后由老师点评总结。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法,模拟建立一个公司项目点,让学生成为公司此项目中的一员,在一项复杂的项目中进行各个角色的扮演,不仅让他们掌握了复杂的钢筋施工工艺的技术,而且学会了沟通与交流以及在职场中就注意的礼仪。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理论联系实际,以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利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建立了该专业的专业教学网站,提供内容丰富的工程实际案例作为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参考资料,实现了直观教学,图文并茂并伴有影像,具体生动解读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人们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好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极大地延伸了课堂教学,这样企业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真正受到他们的欢迎。同时从企业施工项目中聘请一些高级钢筋技师来课堂授课或指导学生某个部分的钢筋实习,以便于学生了解在真正的工程施工中会出现的课本中没有涉及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应变能力(见图4)。

5.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实行“订单”式教育新模式

努力构建学校与企业双赢互动的新机制,充分利用企业的工程项目和工程技术人员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能动机制,实行“订单”式培养和培训的新模式,树立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对学生实施学校、企业双主体教育的新理念。学生只要明确了今后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前景,就了解了自己今后要走的路和要从事的工作,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也会更加明确,积极性也就会高涨起来。笔者曾经做过几项调查,比如某一年,我校与用人单位合作,从建筑工程技术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两个专业150多名学生中挑选了40名学生,进行施工、质检、安全和测量方面的技术培养,并同时签订了用人协议,协议规定挑选的40名学生在学校再进行一个学期的专业和企业文化学习后到直接到企业工作。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这40名同学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无论是在遵守校纪校规方面,还是文体活动的参与热情方面,或者遵守课堂纪律等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班级的学生,在期末综合测评考试中,这个班85%的同学达到了优秀,而其他班级的优秀率仅为30%,其他一些定向班级也都有类似情况。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可通过一系列手段而被激发的,包括一些平时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只要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后,他们就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向着目标努力。

6.以“会、懂、精”的新型教学模式替代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原有的以理论大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钢筋实践教学为中心,“会(钢筋的加工和安装实习)→懂(学理论,学规范,会简单的配筋计算)→精(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

(1)在课程安排上,先实践再理论,然后理论与实践互相交替。就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说,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干上一干,让他们从直观上有一些认知和感知后,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开展理论教学,老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2)增加理论课程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加大实践课的教学力度。在理论教学中继续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度,简化原理阐述,删除繁冗的计算,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部分章节或教学单元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即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中的相关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在实验室或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做到理论实践真正一体化。

三、小结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有一技之长实用型技能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或几门过硬的操作技能,这是我们的办学目的和宗旨。因此,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有效地改变钢筋工艺学课程及其他课程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新的适应学生和企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同时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缩短角色转换的时间,很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也是我们探索此门课程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步砚忠.钢筋工工艺与实习[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