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成人教育学论文范文,成人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 投稿文风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932次
  • 评分4
  • 81
  • 0

文/伍琼中

摘要:现代传媒构建的“媒介环境”正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乃至生活方式,媒介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媒介素养教育途径及方法,对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积极意义。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必须依靠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媒介等多方面的力量,整体推进媒介素养教育事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媒介化 大学生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进入21世纪,手机、微博、微信的应用以及各类新兴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把现代社会带入了一个媒介化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博客,可以通过各类新兴媒体分享信息、传递信息。信息的交互分享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新闻源,都可以发布最新消息。公民的主动,加上媒体、他人的回应,让一切皆有可能。

一、现代社会“媒介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信息越来越被社会和广大公众所关注。现代传媒构建的“媒介环境”正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乃至生活方式,媒介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调查统计,目前超过85%的高校大学生拥有至少一个社交型网络的账号,其中40%以上的学生每天至少花半小时用于该类网站。媒介正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手机上网、博客传播、微博传播、微信传播等基于网络传播产生的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它们经过整合、融合构成了庞大的传播系统。和传统媒体不同,网络等新媒体的互动性更强,传统的信息接受者到了网络世界也可以是信息传递者,人人都可以掌握传播信息的渠道。因此,在网络时代,不光记者是“新闻人”,可以说人人都是“新闻人”。

现代媒介环境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进而对他们价值取向的构建也产生极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介已经成为第二课堂,当代大学生很难不受媒介的影响和干预去观察和认识大千世界。然而,新媒体也如同一把双刃剑,它的快捷、开放以及传播的信息良莠不一,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和不和谐因素。2013年8月6日晚10时许,某大学西门外,一年轻女子被两男子持刀抢劫并刺数刀。路经此处的网友拍摄下女子倒地后浑身是血的照片,并在第一时间上传网络。随后,该配图帖子在微博上迅速流传。次日,一些媒体的官方微博在发布此消息时,也使用了网友拍摄的该组照片。在一些灾难和事故现场,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些未成年人的照片和信息也被曝光于网络,其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此外,电视综艺节目中出现的低俗、媚俗、恶俗倾向、各种“门”事件等,也都曾在大学校园里引发热烈的讨论,而这些现象正是媒介素养教育所要研究和思考的范畴。

二、当前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一般侧重于对信息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以及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对起步较晚,但与此相对应的,却是中国传媒业在规模、品种、信息量、信息覆盖面等方面的高速发展。青少年缺乏成熟的认知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容易成为信息的奴隶。面对色情、暴力等负面、消极的信息,容易被导入误区,影响身心健康。相比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存在许多不足和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意识的缺失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媒介宣传教化色彩浓厚,社会大众尤其是大学生习惯于灌输式教育,被动接受媒介提供的信息,缺乏独立、理性的分析、辨别和判断能力,普遍不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同时,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没有太多的政治理念,不想也没有精力去阅读繁杂难懂的政治学说。他们对体制的看法、对官员的印象,乃至对国家、社会的感受恰恰是来自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多元的信息环境,未必会带来更具判断力和批判精神的明智的受众,有时会引起大学生更大程度上的困惑与盲从。他们可以是媒介信息很好的接受者,但不一定是很好的分析者和批判者,对媒介信息表现出盲目和过度的信任,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辨识。大学生一般对媒介认识比较简单,例如互联网,很多大学生只是把它当作日常生活中消遣、娱乐和联系好友等的工具,而很少意识到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寻找有助于增加自己知识量的信息。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多是感性需要,缺乏判断力和理性思考。

2.系统完整的学校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缺失

依据中国社科院学者卜卫于1997年发表的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中的观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依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进入全民教育的范畴。虽然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了与媒介素养教育有关的课程,引导、帮助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介,但总体而言普及率不高,相关教育一般只开始于大学阶段并且只在一些大城市的大学校园中的相关专业开设。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们已经广泛接触媒介,而且不容忽视的是,青少年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消费群体,说明网络消费群体有年轻化的趋势。据调查,当前公民开始接触媒介的年龄一般在7岁左右,即在小学阶段已形成了自身的媒介使用习惯。大学阶段才开展相关教育对他们思维中已经成形的根深蒂固的媒介观冲击力不大,而且在一些中小城市几乎没有媒介素养教育,即使有也是以公选课的形式出现,成为可有可无的教育。

3.社会及成人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获取、传播、使用和创造已经成为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必须从事的基础性社会活动,信息能力也就成为每个人必须拥有的基础社会活动能力之一。然而遗憾的是,至今为止,我国仍然没有把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列入社会发展的规划设计。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社会运行中还是一个空白。国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空白和以现代传播技术支撑的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之间,难免形成种种错位和冲突,信息传播深刻作用下的社会运行过程也难免呈现出各种问题与缺陷。同时,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社会及成人提升媒介素养也不可或缺,势在必行。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家庭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孩子和家长通过一起观看电视、接触媒体,使媒介素养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这就需要父母具有相应的媒介素养,否则他们就没有能力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因此,家庭成人的媒体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媒体素养水平。

三、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策研究

由于媒介化时代人人都是“新闻人”,因此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在信息的海洋中,学会如何认识、识别、取舍、使用和传播、制作媒介信息,是作为公民必不可少的一种社会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习者正确地读懂媒体,正确地使用媒体,当好“新闻人”。

1.政府、家庭、媒体各部门齐抓共管

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积极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和制定完善相关法律规制。应充分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各政府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与合作,充分开发、整合各方媒介素养教育资源,自上而下建立起完整的、齐抓共管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立法方面应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打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充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保障公民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实现,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其次,依靠家庭力量,建设媒介素养教育的辅阵地。据2013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底,在家中上网的网民达到91.7%,较2011年提升了2.9个百分点,家庭已经成为青少年接触媒介的重要场所。因此,作为家长,既要引导孩子合理使用各种新媒体,更要帮助他们学会选择信息,辨析网络虚拟社会的真实与虚构,提高安全意识和道德、法制意识,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科学使用新媒体的良好习惯和正确态度。再次,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大众传媒本身所具有的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仅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大众传媒应成为正确的舆论导向者、准确的信息沟通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要注重精神楷模的宣传和报道,坚持公正评价、客观报道的立场,对不良行为予以谴责,充分弘扬社会正气。

2.加强媒介从业者的素养教育

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曾经把国家比喻成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而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新华社一位知名记者也说过:“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善恶忠奸,笔下有人命关天。”

媒体承担着“监视环境、守望社会、引导舆论、传承文化、关爱民生”的重要责任。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和矛盾凸现期,各种形式的利益冲突、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媒介如果发布不负责任的信息,就会误导社会公众,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若不加以规范和制止,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加强大学生作为社会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把对媒介从业者的素养教育放到同样重要的地位上来。媒介从业人员要顺应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掌握新技术、发展新业态、用好新媒体,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要贯彻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注重接地气、贴民心,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渗透到各领域宣传报道之中,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增强人们的认知认同。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道德素质和媒介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将纯净有益的信息传播给公众,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的信息传播者。

3.加大高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力度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及交互性强等优势,主动出击,加大高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力度。

媒介素养教育涵盖的层面很广,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学科领域,如何形成比较系统的、适应大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作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和法律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针对如何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法律课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公民意识培育的各个环节中进行过一些研究和探索。

比如在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修养、社会公德、法律意识等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律的主体价值取向,提升其自主权和行使权利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现代媒介社会中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公民主动利用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挑战和改造现存社会中不合理现象。充分利用微博等各种媒介优势,通过合法的方式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监督建议权等,积极献言献策,同网络中的违法行为做斗争。多一些思考与冷静,少一些盲从与狂热,崇尚理性与批判精神,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意志的能够进行主观能动地认识与批判的公民,促进大学生通过参与媒介达成参与和谐社会建构,推进社会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目标。

要把各种校园媒介资源作为大学生接触和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阵地与平台,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第二课堂上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学生主体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能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耳濡目染,得到熏陶和启迪,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只要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就会激起大学生积极参与和接受教育的热情。2014年6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媒体中心揭牌成立,这是一家由学生负责学校微博群、微信群、学校官方贴吧、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应用研究、运营管理的学生社团,在广西高校中尚属首创。新媒体中心成立和投入运营,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的建设管理,进一步筑牢网络宣传阵地,极大地畅通师生与学校领导、各级部门的沟通渠道,不断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也为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指导学生科学使用网络,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所有与媒介有接触的公民,特别是自我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尚不完善的青少年,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许丹丹.探析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观[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

[2]焦红强.新媒介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2(4).

[3]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4]李德刚.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2).

[5]伍琼中.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探析[J].广西教育,2013(11).

(作者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