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成人教育学论文范文,成人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 投稿蜡笔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563次
  • 评分4
  • 10
  • 0

卜红艳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一直不高,其教学改革效果甚微。通过深层次剖析成因,指出大学语文的出路在于自上而下有内容有力度的改革。探讨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困境;出路

基金项目: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面向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开发”(项目编号:YETP1850)

作者简介:卜红艳,女,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6-0015-0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语文课程在各高校蓬勃开展,形成了其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思路。而时至21世纪,随着社会与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大学语文课程已不能再按照老思维、老教材的教学模式进行下去,改革势在必行。然而,令大学语文教师汗颜的是,在课程改革不断取得创新突破的同时,大学语文却不断遭到诟病。如2013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课程从必修改为选修,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议论,掀起了一场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大讨论。但大学语文究竟应该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其结果仍旧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做法可谓是偶然中带着必然,是教育资源发展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其实,早在中国人民大学之前,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都已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而在一些理工院校或是技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甚至已经消失。这就不难解释一些很尴尬甚至矛盾现象的存在:大学生母语水平普遍偏低、亟待学习提高与大学语文课程不断边缘化并存;汉语国际教育的持续走热与大学语文在国内遭受冷遇并存;等等。基于此,本文进行了深层次剖析,从而探讨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所在。

一、大学语文课程到底要不要开设

大学语文其实不能算是一门独立学科,对此,很多专家学者已经达成共识。因为语言的掌握和使用并非独立的,而是渗透在每门学科和领域中,只要看书学习、撰文写稿,都需要我们很好地掌握使用母语,大学语文看似无用,实际却处处在用,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著名的大学语文教师王步高先生曾经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过汉语学习的重要性。王先生本是学德语出身,但他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发现,外语学习达到一定层次后要想进一步提升语言能力,问题已不在德语上,而是在自己的母语——汉语水平上,因为只有深度地掌握汉语,才能把德语的意思恰如其分地翻译过来。可是在现实教育中,很多人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少学校对大学语文课程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显得相当短视。例如:压缩课时和学分,让位于专业课程或大学英语,小班教学改为大班教学,教材的随意更改等等。学校乃至社会对语文教学存在一种事实上的偏见,认为学生已经有了若干年学习母语的经历,语文课程不必再花功夫与精力,这就形成了教学上认知的偏差与误区。

资料显示,经过12年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大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且使用汉语,贺阳等在《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基于海内外十余所高校的调查分析》一文中指出,当代大学生的母语能力的确难以令人满意,主要体现在汉语语文基础薄弱与书面表达能力不足。[1]15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调查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国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那么,一般性高校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的母语水平就更加令人担忧了。再者,在高等教育中,借助于大学语文课程绝对不是仅仅解决简单的汉语使用问题,而更多地是要向大学生传播本民族文化精髓,加强大学生的情感渗透与审美需求,提高其人文素养。所以,无论是从工具层面还是从人文素质层面分析,开展大学生的母语教育都是必要的,只是母语教育的方式和手段还需要具体研究和探讨。

二、大学语文为什么屡遭诟病

既然,从学生到学校再到社会都承认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可为什么自打这门课程从诞生之日起,就屡遭诟病呢?

纵观历史,早在解放前,关于大学国文的讨论就一直存在。“大学本科中,普通国文一科,有无存在之必要,诚堪值吾人之考虑……不宜使之陷于不生不死之状态也”[2],此处的“不生不死”,就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大学语文所面对的问题。邱椿先生则连发四问:“(一)这门学科可能有什么教育价值;(二)为实现这些价值起见,它应选择什么教材;(三)为传输这些教材起见,它应采用什么教学法;(四)为考察这些价值已实现到何种程度起见,它应有什么客观的测验?”[3]这些都是大学国文在当时所面临难堪的佐证。

时至今日,关于大学语文的质疑与非难之声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高四语文”这个称谓最有代表性,“从一篇篇报道和评论中,‘尴尬’和‘边缘化’成为了被提及最多的两个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4]。这些议论不是空穴来风,教材不规范、教学内容遭质疑、教学手段滞后、教学效果甚微,以上种种都让大学语文课程看不到未来。在第一线教学的老师往往有这样的直接感受:课前,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课上,学生学习情绪不高;课后,更是鲜有学生能主动和老师沟通探讨。

三、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现状

大学语文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不是核心问题。关键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必须要基于实在的内容与方法。大学语文从必修改为选修,应该是一把“双刃剑”,学科竞争的最后,能留在课堂上的必定是高质量的师资和内容。王步高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大学语文课也是选修,但是,因为王老师博学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每年都有很多学生争着去选修他的大学语文课。同样,中国人民大学的朱子辉老师也很受学生喜爱,学生这样评价朱老师的课:“大学汉语课很有趣味,他是富有激情的老师,很受学生们喜爱,精通易经、满腹才情。”因此,如何改革大学语文课程,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课,应该引起我们大学语文老师的深刻思考。

但遗憾的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无感,教师上课无力。有学者指出大学语文的“三宗罪”:教学质量不均、班级规模太大、教材内容陈旧。[5]总的来说,在这场改革中,力度不够、胆子不大、想法不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太过保守

有相关人士做过统计,现在市面的各式各样的大学语文教材多至上千种,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内容新颖的不多,基本上是以选文的形式出现。不管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还是专题的顺序,无外乎选取文学史上的名篇,而且颇有些“厚古薄今”的意思,古代文选偏多,现当代的和外国的名篇偏少,其中,能和学生的专业结合以及体现时代精神和潮流的佳文更是少之又少。在这些所选古文篇目中,还有不少和中学课本重复,让本来就不爱学习的学生更加退避三舍。

(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的大学语文课,主要还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基本谈不上教学实训。客观方面,教育资源的紧缺使很多高校将大学语文设置为大课,动辄一百多人,如此课堂环境很难让老师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主观方面,很多老师在改革和创新上缺乏想法和力度,有时加之学生不领情,其改革热情便懈怠了。

(三)考试考查手段落后

大学语文课在很多高校被视为理论课,其平时成绩只由考勤来决定。学期期末考试中,有的院校将其设置为开卷考试,学生大多一顿狂抄,即便换成闭卷考试,学生也无外乎是在重点范围内进行考前三天的突击复习。最后的结果是学和不学差别不大、学好和学坏差别也不大,这种考试形式更加助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四)科研成果滞后

笔者以中国期刊网中文类核心期刊和cssci为查找范围,对近几年有关大学语文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结果显示:2013年关于大学语文的论文有95篇,2012年为54篇,2011年为41篇,2010年为39篇。作为一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设的课程,研究大学语文的论文数量与质量远远不够。并且,直至2002年,才有以大学语文为主题的硕士论文出现,而从2002到2013的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一共有55篇相关的硕博士论文,其中,博士论文只有1篇。这些科研成果和其他传统文科类学科相比,差距较大,足以说明从各高等院校到任课教师,投入在大学语文这门学科建设上的精力和财力都是十分有限的。

四、大学语文课程如何改革和创新

(一)教育部门乃至社会要重视起来

任何课程的规划和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大学英语正是有了四六级考试的“尚方宝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将大把时间花在了英语学习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65%以上的中国大学生将超过1/4的学习时间用于外语。大学语文虽然没有考级的要求,但是教育部门是否也应考虑制定相关政策,检验高校毕业生在母语使用上,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合格?是否同样应该加大对大学语文科研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用人单位是否也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母语使用水平?

(二)学校要尽可能创造高质量的教学条件

1.师资方面。王步高老师曾提到:“就大学语文而言,据资料记载,曾在清华教过大一国文的教师:1929—1930年为杨树达、张煦、刘文典、朱自清;1932年为闻一多;1934—1935年为俞平伯、浦江清、许维遹;1936—1937年为余冠英、李嘉言;1940年为沈从文、吴晓铃、何善周;1944年为王瑶;1946年为范宁、叶金根、朱德熙、王宾阳;1947年为郭良夫;1949年为吴组缃。”[6]相比之下,这样的学术泰斗如今能进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象是越来越少了。在此,我们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够进入一线课堂参与教学,没有名师的学校可以聘请相关专家进校园,通过开设讲座、培训年轻教师等途径,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

2.课程设置。校方应尽可能开设小课,人数过度的课堂,将很难开展教学活动及实训。上百号学生坐在一个大教室里,人山人海,还谈什么教学效果?相比之下,欧美一般多采用小班教学。如哈佛大学规定一个课堂的学生不得超过14人,普林斯顿大学规定一个课堂的学生数不得超过12人,伯克利分校规定不得超过14人,明尼苏达大学母语教育课程的课堂平均学生数为22人。[1]15

(三)广大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

1.教学内容的革新。现在的学生不愿意上大学语文课,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觉得上了没用,或者说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革新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教学内容要能够体现时代主题和当下热点问题。西南联大就曾在战争岁月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其成功的大一国文教学时至今日还为人津津乐道:“所有学生必修的《大一国文》课本包含文言文15篇,语体文11篇,古典诗词44首。反映新文学运动业绩的现代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和文学理论)被引进了这本大学国文教材。1944年,大一国文委员会又选编了一册《西南联合大学大一国文习作参考文选》(后改名为《语体文示范》),入选了胡适、鲁迅、冰心、徐志摩、宗白华、朱光潜、梁宗岱等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7]汪曾祺先生也曾经谈到大一国文教材,“白话文部分的特点就更鲜明了。鲁迅当然是要选的,哪一派也得承认鲁迅,但选的不是《阿Q正传》而是《示众》,可谓独具只眼。选了林徽音的《窗子以外》、丁西林的《一只马蜂》(也许是《压迫》)。林徽音的小说进入大学国文课本,不但当时有人议论纷纷,直到今天,接近21世纪了,恐怕仍为一些铁杆左派所反对,所不容。但我却从这一篇小说知道小说有这种写法,知道什么是‘意识流’,扩大了我的文学视野”[8]。又如,在清华,“朱自清先生担任中文系系主任,并负责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国文课教学。他承继了西南联大的传统,在大一国文课里加进鲁迅的许多作品和其他一些白话作品。他不顾任何人的反对,规定了高尔基的《母亲》,茅盾的《清明前后》,夏衍的《法西斯细菌》,屠格涅夫的《罗亭》和沙汀的《淘金记》为大一国文必读书”[9]。这些举措都是值得借鉴的,只有把教学内容拉近生活,使得大学语文能够分析当下问题和解决疑惑,才能使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2)教学内容必须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专业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学生在学习时的兴趣大都聚集在专业核心课程上,拉近大学语文和专业课的距离,使二者能够很好地呼应与交融,势必能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笔者在艺术院校讲授大学语文,在平时的课堂上多讲文学和戏曲、音乐、舞蹈、影视的紧密关系,经常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艺术样式来表现文学名篇内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的大胆创新。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仍以老师讲为主,这种单一的讲授方式,常使学生有昏昏欲睡之感。所谓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很多学校无非是采用观看影视片段或是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学生当时图个新鲜和热闹,可是课后好像并没有记住什么。时间长了,学生对课件或电影产生了审美疲劳,从长远看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西南联大的授课经验启示我们,一门课不必非得由一个老师完成,各学科以及各方向的师资可以互相渗透。上引汪曾祺先生文中也谈到,“大一国文”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教课文和教作文的是两个人。教课文的是教授、副教授,教作文的是讲师、教员、助教。文赋、诗词、小说、散文、戏曲,可以选择这方面有专长的老师来授课;讲解白居易、李白、杜甫的诗歌,可以先请历史老师来穿插讲授唐代历史,这无疑会提高授课水平、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同时,要注意在每节课的组织安排上,增加学生的说和做环节。普林斯顿大学每学年会为本科学生开设100多个不同专题的Writing Seminar,如“经济不平等”、“民权运动”、“当代美国散文”等,内容涵盖众多学科。在这样的专题写作课程上,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训练都是围绕着特定专题及相关问题展开的。[1]15可见,只有讲学生爱听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上来,大学语文课程才能真正变得鲜活。

“变则立,不变则废”,大学语文的出路在于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全社会与教育产业自上而下的系列支持。而作为这门课程的规划者和建设者,任课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与手段方面多思考、多创新,切切实实地将课程内容设置好、把课堂讲生动了,这才是摆脱当前改革困境的根本出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贺阳,徐楠,王小岩.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基于海内外十余所高校的调查分析[N].光明日报,2011-01-11(15).

[2]毋忘.充实大一国文[J].清华周刊,1932,37(3):356-357.

[3]邱椿.大一国文的价值之检讨[J].周论,1948,1(10):8-9.

[4]王学良,杨奇光.拯救大学语文,不能只靠大学语文[N].新华每日电讯,2013-12-13(13).

[5]孔悦.大学语文“三宗罪”[N].浔阳晚报,2013-11-28(A26).

[6]王步高.我在清华教大学语文[N].中国教育报,2013-09-30(02).

[7]王向辉.西南联大“大一国文”课程的当今思考[J].安徽文学,2010(12):219-221.

[8]汪曾祺.晚翠园曲会.汪曾祺全集(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06.

[9]伍铁平.回忆清华的大一国文课和朱自清老师[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6-7.

[责任编辑 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