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就业危机形势下对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思考

  • 投稿文兄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695次
  • 评分4
  • 12
  • 0

桂媛,李波

(江苏省宿迁学院六系,江苏宿迁)

摘要:面对当前形势严峻的就业环境,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大学毕业生承受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更大,属于出现心理不健康问题的多发人群。本文首先分析为何贫困生应该作为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辅导的重点关注对象。其次,从心理学视角提出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途径。最后,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提高的社会意义,呼吁社会广泛关注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并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和引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心理健康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15—02

收稿日期:2014—04—08

作者简介:桂媛(1981— ),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省宿迁学院六系团总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波(1987— ),男,山东枣庄人。江苏省宿迁学院六系团总支副书记,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出现不景气现象,依靠出口拉动的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每年600多万高校毕业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环境。又因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市场化体制改革相脱节,使得面临就业需求减少的大学毕业生举步维艰,甚至各类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局面。面对日益上升的大学生失业人数,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出现了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焦虑心理、悲观心理、挫折心理、迷茫恐惧心理、消极怨恨心理、功利心理、无奈心理等方面。[1]贫困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比较少,就业成本又较高,对于眼前的就业困境难免出现上述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他们往往容易走上歧途,甚至危及个人生命,给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带来无法挽救的损失。因此,目前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刻不容缓,关系到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高校贫困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为了顺利读完大学,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校内外的各种兼职工作,而父母也节衣缩食,辛苦劳作,甚至四处借债供他们读书。但在与市场“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下,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而言,贫困生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没有面试的体面正装,也没有踏往他乡求职的路费、住宿费等。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在大学期间交往范围狭窄,有些贫困生因为自卑,几乎不与同学往来,造成在毕业求职时缺少同学和亲友的帮助。另外,贫困生对工作的渴望更具有迫切性,他们更急切找到一份工作,改善家庭条件,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种种压力之下,高校贫困生承受着煎熬,较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不仅危害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威胁到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因此,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十分必要。

(一)贫困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一个人各种心理品质交织、影响形成的整体心理品质,具有相对稳定性。提升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能促使他们抵御不良心理现象的干扰,积极与周围的人群沟通和交往,在遇到就业挫折和打击时,能坦然接受,从容应对,并能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步,争取下一次的成功就业,面对家庭、社会压力时,他们也能够找到正确的途径进行自我疏导。可见,提升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形成健全人格,不仅有利于贫困生的顺利就业,更重要的是,也为他们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

(二)贫困生家庭融洽氛围形成的需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更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承担着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首要责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他们理解父母,加强与父母的沟通,让父母感到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学会了为人处事,尽管没有找到工作,但困难是暂时的,相信他们将来会找到好的工作,事业有成。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解决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毕业生社会经验较少,在遭遇用人单位歧视后,情绪激动,容易出现报复社会的心理,因此,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可以提前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感恩,奉献社会,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心理学途径

(一)一般心理素质提升途径

心理咨询技术是能够为广大人群学习、掌握并且简单易用的一般心理素质提升技术。普及一般心理咨询技术有助于高校教师和周围同学随时对贫困生给予关心和帮助,使得贫困生能够获得最广泛的心理层面的支持,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及维护良好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十分有益。

1.尊重贫困生

尊重意味着平等,与贫困生在价值观、信仰、地位、金钱、个性及心理健康等方面,不因差异批评、指责贫困生,更不能因为贫困生的相貌和穿着打扮歧视他们。尊重还意味着对贫困生的信任,信任是尊重的基础与前提,只有信任贫困生,才能尊重贫困生,才能热心帮助贫困生,解除其心理烦恼。尊重意味着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对贫困生的隐私给予接纳和保护,不去赞赏或批评,也不要随意传播。

2.做到与贫困生共情

共情是指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共情不是要求必须有与贫困生相似的经历、感受,而是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如果我们站在贫困生的角度去体验其因为买不起体面的面试服装而表现出的自卑和羞愧,即使没有类似的经历,也完全可以深入、准确地体验贫困生的内心世界。

3.充分利用积极关注

所谓积极关注,就是对他人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他人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对那些自卑感强或因面临挫折而消极颓废的贫困生,在利用积极关注时,我们自己应该做到辩证、客观地看待贫困生,帮助贫困生积极关注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等,发掘自己内在的潜能与资源,同时,立足现实,做到实事求是,避免盲目乐观。

(二)特殊心理素质提升途径

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根据合理情绪疗法,我们可以帮助贫困生纠正错误的就业观念,从而使他们用正确的理念去寻找工作,而各种消极心理问题也会随之消除。一般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都可以对贫困生实施这种方法,根据不同贫困生的具体情况,找出其错误就业观念,提出相应的正确观念,并通过丰富的案例使他们认知自己的错误,从而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消除内心不良情绪体验。

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保证,只有家庭经济基础得到巩固,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发展。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也是促进个人顺利就业、实现家庭和谐的重要前提。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不仅可以预防贫困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目的是激发他们的感恩、报国之情,推动他们利用自己的热情和力量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叶琳,李慧英.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成才之路,2008(11).

[2]贾晓明,陶勑恒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悦.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

[4]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蔡昉.如何认识宏观经济与就业的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