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看家庭教育

  • 投稿小兔
  • 更新时间2015-09-20
  • 阅读量1363次
  • 评分4
  • 19
  • 0

王琼宇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10009)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非常重视强化的作用,他认为,任何习得的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这在儿童的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无论是华生还是斯金纳,他们都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只研究看得见的行为,而忽视了看不见的意识,把心理学变成了一门“无脑”的学科。他们把儿童当成了只会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机器,而忽视了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

到了班杜拉这儿,他给行为主义加入了认知的成分,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在班杜拉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这种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线反应,不依赖直接强化,包含着重要的认知过程。

本文主要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自我强化和自我效能感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

一、从“过家家”看观察学习

几乎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有玩“过家家”的经历。他们装成小大人的样子,女孩子们穿上妈妈的高跟鞋,涂上口红,摘些树叶当菜炒,把布娃娃当成孩子一样照顾。男孩子们打上爸爸的领带,拎上公文包“去上班”……

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这类的游戏往往都需要由大人或者年长的孩子教,而“过家家”似乎从来都没有人教,孩子们就自然而然地会去那么玩。

这其实就是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在模仿大人的世界,学着大人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并且孩子会倾向于模仿同性家长的行为,这同时形成了孩子最初的性别角色认同[1]。一般来说,他们会觉得女性主要是照顾家,做饭、带孩子,而男性则更多的会去工作养家。父母对孩子照顾得很周到,孩子也会学会照顾别人,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布娃娃的照料。

人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做家务换零用钱

有一些家长会让孩子通过做家务的方式来换取零用钱,他们希望孩子不要变得娇生惯养,能够帮父母分担家务,同时也能知道钱得来不易。但是这种方式真的好吗?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欣赏这种方式。我觉得这种斯金纳式的强化虽然立竿见影,成效显著,但是太过功利,而且一旦强化物消失了,形成的习惯可能就会很快消退。一旦父母不给他们零用钱了,再叫他们去做家务的时候,他们会很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钱我才不干呢!”这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学会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另外可能还会导致孩子特别功利,只会为了达到目的才去做一件事情。这样的孩子可能没有爱心和同情心,会变得很自私。

马克·莱珀和戴维·格林对斯坦福附属幼儿园的学前儿童了一个实验[2]。介绍几种游戏,接着两周,在一旁观察孩子们花多少时间来玩这些游戏。到了第三周,有些班级的孩子被告知玩这些游戏会得到奖赏,而其他班级的没有奖赏或者是会得到意外的奖赏。正如预期,奖励增加了孩子玩这些游戏的时间。但是接下来几周,当不再有奖赏后,发生了什么事?那些曾被告知会获得奖励的小孩突然对游戏丧失了兴趣,几乎不再玩这些游戏。相反的,那些从未得过奖赏或只是得到意外奖赏的小孩更多地会继续地玩这些游戏。

这个实验显示:酬赏有时会产生反作用,会损耗孩子对一项活动的内在兴趣。这种损耗性影响被称作过度辨护效应,指个人在解释自己行为时,过于强调显见的外在因素反而忽略了从事这项活动的内在因素。因此,问孩子为什么要做家务,他们会说是为了零用钱,而不会想到是为了帮助爸爸妈妈。一旦没有了零用钱,他们就没有做家务的理由了。就算他们想要帮助父母分担家务,酬赏的效果还是凌驾其上。

我觉得,如果要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就应该让他们觉得做家务本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不是为了得到钱。可以先从小事做起,比如,做饭的时候一家人一起行动,爸爸洗菜,妈妈烧菜,孩子放放碗筷。逐渐的,让他再多做一些,洗洗碗,扫扫地。通过享受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孩子就不会觉得做家务是件很讨厌的事情了。

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其实还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在很多的家庭中做饭都是妈妈的事情。爸爸常常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妈妈做好了饭他就去吃,吃完就不管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学习,也会像爸爸一样觉得做家务是妈妈的事情,自己只要负责享受就好了。所以说如果爸爸能以身作则做一些家务,孩子说不定也会学着做家务了。

三、奖惩制度VS自我强化

还有一些家长会按照成绩控制孩子的娱乐时间。我也不太欣赏这种方式。我觉得通过这种奖惩制度来管制孩子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孩子还是不能养成自主学习、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时间的好习惯,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因为往往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就越让人想要得到,家长越是限制孩子的娱乐时间,孩子越会想法设法挣脱父母的控制。而且,父母不可能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盯着孩子。所以,当父母不在的时候,孩子就可能会加倍地放纵自己。我就听说过有些孩子的爸妈不让他们看电视,他们就趁爸妈出去的时候偷偷看,看的时候还得时刻保持警惕留心爸妈有没有回来。只要一听到动静,马上关电视,装作一直在写作业。“聪明”的父母只要摸一摸电视,就会发现电视是烫的。

所以说我不赞成这种做法,我更推崇班杜拉提出的自我强化。通过自我强化,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内部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以自我奖惩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强化的前提是孩子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行为目标,并有评价的标准。当行为越接近自己预设的目标时,孩子就会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3]。

但是毕竟,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父母要对孩子进行一些引导,帮助孩子设定恰当的行为目标,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父亲在我上了小学之后,跟我一起制定了一张双休日的时间表,安排好每天的上午、下午、晚上分别应该要完成哪些事情,完成之后我就可以自由安排了。然后他会抽空检查一下我的作业,确保我没有为了完成任务快点去玩把作业乱写一通。

“一起制定”这个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适当地给出自己的意见,帮助他们合理分配任务。因为这个时间表是自己参与制定并同意的,他们不会抵触,会很乐意执行。并且会形成自我强化,告诉自己,完成了任务,就可以去玩了。因此他们会高效地完成作业,同时还能提高自我效能高。这样慢慢的,孩子就会学着做自己的主人,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

上了初中之后我父母在学习上几乎就不管我了,因为他们对我很放心,知道我自己可以安排得很好。

可是很多父母总是单方面安排好孩子的作息,上午去奥数班,下午去练钢琴,晚上得写作业不许看电视。孩子当然不乐意,可能还会故意做什么都慢慢吞吞的。因为就算他们完成了这个任务,还会有接连不断的下一个任务,没有玩的时间。他们就会想:“那还不如偷懒做慢一点,还可以少做一点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晓梅.传统游戏与儿童心理发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2):136-140。

2.MARK R. LEPPER AND DAVID GREENE. UNDERMINING CHILDREN´S INTRINSIC INTEREST WITH EXTRINSIC REWARD: A TEST OF 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 Journal o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3, Vol. 28, No. 1:129-137

3.姜开真.浅议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读与写杂志,2012,9(5):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