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育心理学应用策略发展趋势论文(共4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22
  • 阅读量173次
  • 评分0
  • 0
  • 0

  随着现在我国的科学经济发展的愈发昌盛,国家也度教育更加的重视起来,并且也进行了改革和深化。在教育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推进过程中教育心理学所占越来越大。本文就整理了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论文,来供大家欣赏。


  第1篇: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


  孙建荣


  【摘要】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在普遍存在,从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均有所体现。本文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个体因素及学校、家庭、社会因素。对此,本文根据以上几个因素又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对策。


  【关键词】学习倦怠教育心理学成因对策


  如今在大学校园内,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存在着诸如上课玩手机、睡觉甚至逃课等现象。相关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逃课现象相当严重,可以说未曾有过逃课经历的大学生已是少数群体。学生逃课、厌学情绪的出现反映了学习倦怠的存在。本文将对学习倦怠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学习倦怠的出现进行分析,最后对大学生学习倦怠提出相应的对策意见,希望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倦怠的发生率。


  学习倦怠的概念及表现


  当前,对于学习倦怠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理解稍有不同,现在国内比较常见的定义是:当学习者已对学习行为不再有兴趣却又因各种其他方面的因素强迫性地必须进行学习活动时,学习者会从心理上感到烦闷,从而引起身心俱疲,对待学习活动态度消极,而这种状态就是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所体现的是学生的消极心理,这种心理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分别有所表现。


  1.认知、情感上的表现


  学生在认知上将学业、学习看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要一想到学习,就会感觉到疲惫和不适,心理上产生回避倾向。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容易出现嗜睡,容忍度低、性情急躁,发怒之后常常沮丧颓废等现象,长此以往,厌学情绪便会愈演愈烈。


  2.意志行为上的表现


  存在学习倦怠的学生会有逃避和退缩等一系列不良行为的表现。从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上来说,这样的学生缺少学习目标,对课堂作业不闻不问,拒绝接纳教师意见,不愿和教师有情感交流。另外,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逐步下降,感觉到付出的努力白费了或收效甚微,整天萎靡不振,慢慢地开始怀疑、否定自身能力,从而产生较强的自卑感,严重者可能对学习彻底失去信心,最终不得不放弃学业。


  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分析学习倦怠原因


  1.个体因素


  (1)个体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一种主观认识,主要体现在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评估上,其中最为关键的概念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达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断。这与个体的期望息息相关,当个体对行为拥有较高的期望时,通常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一般经历过较大挫折的学生对于自己能否完成任务的评估水平都较低。个人亲历的成败经验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个体自我效能感越低,越容易感受到学习倦怠。


  (2)个体的归因方式。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不同的学生归因的方式会有不同,当个体将所发生的事归结为外在情境因素时,这就是外部归因;而当个体将事物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个人内在因素如性格、能力等时,这就是内部归因。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将自己失败的学习经历归结为外部因素时,他们会束手无策,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而将失败的学习经历归结为自身内部因素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寻找对策来解决问题。


  (3)个体的个性特质。个体的自尊水平高低很重要,当个体自尊水平低下时,便会体验到低价值感,不相信自己,对自己充满着怀疑,在学习上便会产生厌倦情绪,最终只好逃避学习。另外,还有神经质水平,指的是个体情绪的波动状况,通常神经质水平高的学生是学习倦怠发生的高风险群体。


  (4)个体的认知偏差。在大学生入学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所填报的专业并不了解,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都是听从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入学之后,这样的学生容易体验到偏差,即他们内心的判断与真实情况并不相符,所选的专业其实并非自己所感兴趣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又无法转专业时,就容易产生学习倦怠。


  (5)个体的学习策略、适应能力。有研究显示,学习策略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有预测效应,与他最后的学习结果是密切相关的。而当学习结果不尽如人意时,学生的学习倦怠可能性就会上升。


  这里的个体的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对大学的适应能力。相关调查表明,学生对大学的适应水平越高,就会更多地体会到积极的学业情绪,学生在大学的学业成就也会越高,学习倦怠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2.外界因素


  本文将外界因素分为三类,分别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


  (1)学校因素。学校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倦怠有强烈影响。传统教育模式相对刻板枯燥,在一些课程的设计上缺乏新意与契合性,其考核方式还停留在考查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上,并未深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这样的教育模式严重挫伤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学校的学风、学业量设置等对学习倦怠也有很大影响。大学生正值心理迅速发展走向成熟却未真正成熟的过渡时期,极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当身边人学习倦怠时,个体发生学习倦怠的可能性会上升。在学业量设置上,如果安排的课程量不合理,学生也容易感到心理疲劳,产生倦怠心理。


  (2)家庭因素。在塑造学生的性格、态度、行为上,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有不少研究表明,来自家人的积极关注,其中尤以父亲的积极关注为重,能够降低出现学习倦怠的可能。另外,童年期有留守经历的学生更易产生学习倦怠。


  (3)社会因素。如今社会竞争日益剧烈,不少在校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必要性产生了动摇,以致最终对专业学习产生了消极情绪。其中,过度焦虑会使学生逐渐产生心理压力并降低学习效果,久而久之,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就会丧失。


  在这样的情形下,社会方面的支持就显得格外重要。社会支持是指来自社会各层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提供给个体的精神或是物质方面的助力系统。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个人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很快帮助你摆脱困境的束缚,从痛苦的深渊中走


  出来。社会支持作为压力适应中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能够缓解个体的压力,在降低学习倦怠上能发挥重要作用。


  不过外界因素的影响力有限,仅作为大学生群体学习倦怠的诱因,而源自个人主观的原因才是引发学习倦怠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应对对策


  1.学生个人方面


  首先,学生必须要正视面对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信念,维持对所学专业的热情与兴趣,能动地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动机与职业规划。其次,学生个体应该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结合目前的状态对学习目标与强度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学习情况。大学生还应该形成正确的归因习惯,能够科学合理地归纳自己学业成败的主次原因,进而通过努力来争得更大的进步。同时,大学生还可以通过与教师、同学的积极交流来掌握一些优秀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主动去了解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信息,适宜地调整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知识架构,减少之间的认知偏差。


  2.大学教育方面


  首先,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咨询、治疗方面的体系,积极关注并及时询问大学生近期的心理状态,时常举办各类实践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大学生的热情与活力。其次,学校应加强规章制度实施的强制性和公平性,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道德素养,要求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培养良好的师生情谊。高校应依据实际情况和专业性质适当减少学科门类,改革学科内容和学科结构,使学生学有所用。


  3.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家长应经常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实时提供适度帮助,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并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与职业规划,同时还要注意保留出一定的自我空间与发展自由度,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4.社会方面


  相关部门应大力出台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第一,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一种重视教育、崇尚教育的氛围;第二,适应时代需要和发展不断完善整体就业环境和用人制度,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公正合法的竞争平台;第三,推进宣传树立正确学习观和教育观的重要性,促进大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并主动有效地应对。


  第2篇: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李宁(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积极健康浓厚的学习动机是关键。教育心理学,毋庸置疑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心理学。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学习动机及其相关因素,并针对研究内容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激发动机策略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传统的一些方法,我们好需要与时俱进,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即从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激发其学习动机,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现代心理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阐述与传统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把学习动机描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维持学习活动,向教师设定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路程。以下篇幅着重讲讲现代心理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1教育心理学与学习动机及其关系


  教育心理学是针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规律的学科,是受教育者在把握知识、技能与发展智力以及养成道德品质的心理规律,为提高教育的效率提供心理学的知识。教育心理学通过揭示受教育者在教育影响下形成心理特征和道德品质、掌握知识技能以及发展智力、体力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对受教育者的心理、个性差异问题以及教育者应采取的对策。而学习动机主要是通过自我调节,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需要、本能、激励、驱力等)与学习行为的外在因素(奖励、惩罚、目标等)相适应,从而形成激发、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


  在现代的教育心理学的观点中,个人经历、兴趣、需要、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但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还是学习动机。如前面所说,学习动机是自我调节机制,是一种倾向——研究学习意义并获益。教学心理学中关系学习动机的研究理论很多,举例来说,有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行为主义的强化论、成就动机理论、认知动机理论等。学习动机可以划分为: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在这三种内驱力中,学习活动本身产生认知内驱力,获取需要激发自我提高内驱力,而期望他人关心与友谊产生附属内驱力。


  2学习动机因素


  2.1成绩的好坏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学习动机高的学生,相应的多学习成绩也不会太差,或者说比较好;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他的学习动机也不会太低,或者说比较高。反之亦然。这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就是,学习成绩好,动机就高,在学习中得到的满足越多,就愿意学习,学习成绩就越好。


  2.2老师的教学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


  这种说法也可以说成是老师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老师的教学方法或者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学生就愿意学,学习动机就比较高。


  2.3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联


  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运用了正确的学习策略,那么学生更容易进步,更容易取得成功,这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提高。


  2.4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有短期或长期的目标,长期目标可以说是未来规划,如果学生目标需要努力学习才能得以实现,那么学生学习动机就比较高。


  2.5环境与学生学习动机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不管这个环境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还是朋友关系,只要是良好的都是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动机的。


  2.6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化“我可以”的信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更愿意学习。


  3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3.1提供心理指导,让学生愿意学习


  使学生愿意学习,首先要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满足感,也就是幸福感,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于各阶段懂得学习的学生来说,这种满足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培养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琐碎的小事中寻找、发现、享受、创造幸福,获得满足感。如果学生获得了满足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那么学习动机自然就提高了。例如学到有关风景的内容时,同学们可以分享图片等等,让同学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愿意学习。


  3.2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方法


  对于初中与高中不同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想、经历等都是不同的,而同是高中生的学生,高一、高二与高三面临的学生生活与学习目标也是不同的。零零后的少年少女带有明显的新时代特色,他们介于成熟与幼稚之间,他们从出生就接触电脑与网络,他们安静,他们浮躁,他们热衷于网络,又渴望现实关怀。他们从小就懂得很多,而且对于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方法。初中生,没有那么繁重的作业,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高一的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可能还不能马上适应高中的节奏,这时老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近期或远期的目标,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对于高二的学生,可以说是高中三年最轻松的一年,同学们都认识了,高中生活适应了,玩的开学习也不是很紧张,在这段时间,班主任与任课老师要时常督促学生,不能放松警惕。对于高三的学生,最重要的一年来了,高考的压力,不管是在家还是学校,都有浓浓的紧张气息,班主任与任课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及时疏导压力,处理好各科之间的协调,全方面发展,保持各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


  3.3培养优秀的老师,提高学习兴趣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老师讲课风趣,即使学生本来不喜欢这门课,也会因为老师的影响,努力学好这门课,学生喜欢一个老师,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交流总是比较多的。在不知不觉间,学生就学好了可能本来不感兴趣的学科,而成绩好的话,学习动机就更高,


  3.4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形成良好的学风与班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的,积极、宽松、向上的班集体会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定位,热爱集体,热爱学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积极和谐的班风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外,还可以给与班级的每一位成员以情感支持和智力支持。当同学们遇到困难时,同学们愿意在集体中寻找安慰,在朋友面前,同学们更容易敞开心扉,同门们一起努力,可以降低同学的焦虑等,更容易投入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


  3.5及时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需要


  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个年龄段有各种各样的诱惑,班主任与代课老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指导工作与管理教育工作。师生之间要积极交流,除了学习的指导,好要有一定的情感交流与指导。给予学生最大的关怀,让学生有事找老师,给予学生倾诉压力与烦恼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4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说,学习动机的有无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发展至关重要,而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现代教育,一定要重视学习动机的激发,作为教育者,首先提高自身能力,其次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作为被教育者,要树立远大的理想,遇到问题及时交流。在相互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习。


  第3篇: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分析


  霍晶(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摘要】高校极为重视学生综合素养,强调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要对其思想品质以及道德修养等,进行全方位培养,以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利的人才。以心理学融合价值介绍为切入点,对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运用方式展开深度探讨,期望能够为高校德育教育发展,提供一定助力。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校教育心理学道德修养


  所谓德育教育,就是向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思想以及政治等内容的教育,是国内学校教育主要组成内容之一,内容包含较广,和美育以及智育等培养,都有着密切关联,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对教育心理学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值得进行深层次剖析。


  一、德育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1.带动高校德育教育发展


  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极为关键,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虽然各高校对该项教育工作都予以了高度重视,但目前部分高校在进行德育教育中,还是存在着流于形式等状况,整体德育教育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教育心理学的运用,能够将德育教育内容与心理学内容有效融合在一起,可以从大学生心理角度入手,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以便通过对各种心里因素进行合理运用的方式,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质量进行保障,不断完善该项教育工作,进而切实提升校内德育教育水平。


  2.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状态


  在教育心理学中,积极心理学可以对学生生活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树立起正确、积极的发展目标,并能够不断对自身身心健康进行调整,可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成长状态,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相关要求。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大心理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力度,要通过正确的培养手段与引导,为学生健康成长保价护航。


  3.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


  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高校也一直极为重视大学生人格培育,而心理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格培养模式,两相培养方式的相互补充与完善,可以使高校德育教育能力进入新的阶段,能够更好的对大学生人格体系完善进行辅助,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提高自身心理品质与道德修养,使其适应能力以及抗打击能力可以得到切实强化,从而树立起健全的人格,进而成为一名品德兼优的优秀人才。


  二、教育心理学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1.完善德育教育教学内容


  在对心理学内容进行运用时,为保证最终德育教育效果,高校需要保证德育教育内容的改革力度,要将心理学内容更好地融入到德育教育之中,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确保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并通过科学化引导,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性,以便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对自身缺点进行改正,实现对自身潜力的有效挖掘,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的同时,老师还要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要注重对整体教育教育环境的打造,要保证整体学习氛围,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环境的感染之下,不断对自身思考能力进行强化,并可以养成积极思想,能够对自身进行深层次认知。此外为保证学生对于德育教育内容的兴趣,实现高效化教学目标,老师还要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意愿,保证他们能够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良好地心理与道德品质,能够具备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各项条件。


  2.创新德育教育教学方式


  在将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德育教育过程中,应从心理学角度对德育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补充,本文在此将重点对两种教育方式进行介绍:


  (1)将行为主义疗法运用到德育教育之中,通过对不利环境条件进行发现与改变的方式,配合相应教育与训练手段,对学生不正常以及不良行为进行系统性纠正,以保证其对于环境的适应程度。在具体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通过举例或树立典型的方式,像向介绍学生进行现代各行英雄或榜样的方式,让学生受到感染,使他们能够不断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能够正确对自身进行要求,能够树立起为行业或社会贡献的意愿。同时,要通过对行为疗法中的负强化疗法与正强化等疗法的运用,对学生习惯与行为进行纠正,以达到预期的道德素质培养效果。


  (2)将认知疗法运用到德育教育之中,以通过对学生认知过程行为与情感的调整,对其消极行为与思想进行优化,保证他们的行为与情绪。通过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多是因为认知不当所导致的,所以教育者要对学生认知予以重视,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在对学生消极以及不良情绪、行为、思想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对行为、认知以及情感三方面的关联进行明确,并要对不正确的行为与思想记性检验,要运用客观解释,对学生的消极认知进行改正,使他们认识到自身认知存在的问题,并在教育者的辅助之下,进行自我评价与监察,能够随时进行自我反思,确保其一旦出现不当的思想与认知时,可以及时进行更正,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事物进行认知。


  3.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


  由于社会实践是大众公认的有效的心理教育手段以及德育教育手段,因此在将心理学融入到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积极创新,要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展开相应教育。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对学生主观能活动性进行保证,所以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老师也应改变以往“包办”的活动教育方式,要在告知学生活动主题以及目标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对各项实践活动进行设计与安排,保证他们在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能对潜在能力进行挖掘,能够对自身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强化。例如,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以及组织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为学生打造出更多展示平台,使他们可以在感受到生活艰辛的同时,能够更加珍惜生活、感恩父母,能够正确对社会事件进行认知与分析,能够拥有正确的是非观。


  4.保证整体德育教育环境


  由于环境能够对学生德育教育形成良好地辅助,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情感共鸣,进而主动对积极心理以及正确行为养成方式进行探索,所以教育者要加大对环境营造的关注力度,不仅要注重课堂教育氛围的营造,同时还要在校园内部打造出良好地德育教育学习环境。要通过设置具有育人特色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思想与行为进行潜在影响,像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以及参观英雄纪念馆等方式,让学生与环境所传递的思想道德观与价值观产生共鸣,保证他们的“三观”,进而达到理想化德育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各高校要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要对该项教育予以足够重视,并要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要结合大学生德育教育实际开展情况,按照该项教育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关联,制定出科学化教育方案,确保心理学具有的价值可以在德育教育中得到有效发挥,确保高效德育教育水平可以得到切实提升,学生各方面品质都可以得到有效优化,能够形成良好地人格,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4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


  杨茗涵(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巩义451200)


  摘要: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当代的教育心理受到各方面不同的主义的影响,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本文根据当前社会形式特点,对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预测,并进行详细地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教育心理;多元取向;发展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一)建构主义取向


  从这个方面分析来看,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主义已经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权威性的一个产物,而且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路径。建构主义的特性已经在很多的心理学刊物中得以体现,比如《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等。从根本上来说,建构主义不单单是一个单一的理论,其中的一些内容还是用于问题的强调和合作学习的改良等。因此,建构主义对于教育心理学来说,其影响非常之大,而且较为全面。而且特别是教学设计、课堂设计以及培训,在这些方面建构主义更能体现其作用。因此,建构主义取向将一直保持自身的优势,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因素。


  (二)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取向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哲学思潮,在伽达默尔和德里达等哲学家的熏陶之下,多元化的主张在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还反对还原论,更重要的是,后现代主义对多元化方法非常重视,同样也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再后现代主义的熏陶之下,有一大批新型的研究领域和话题涌现出来,为时代的进步增添了一份力量,比如个体差异、网络教学、跨文化研究等话题。


  (三)认知主义取向


  认知主义取向诞生于20世纪末,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心理学中拥有了很重要的地位,在很多人的追捧之下,认知主义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流派。认知主义在心理学中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单单为心理学提供了先进而且连贯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认知主义取向决定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分散联系、先前知识作用等部分的推动。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认知主义的不断崛起,在认知主义理论中,诞生了内隐学习、认知精神科学、社会认知理论等重要的组成元素,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人本主义取向


  人本主义应该属于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对心理学的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人本主义取向受到国内外很多研究家的青睐,因此有很多理论模型诞生,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有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由罗杰斯提出的个体中心理论。这两个代表人本主义的理论都决定了方法论和跨文化理论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而且还要对分析进行深化,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宏观分析也好,微观分析也好,都能从分析中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人本主义以及成为了极端机械主义的修正器,而且在这个比较特殊的环境之下,人本主义一直体现着人道主义的重要性,而人本主义也慢慢地开始复苏。


  (五)社会认知论


  社会认知论的代表性理论就是班拉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作为社会认知论的最具代表的理论,它充分考虑了认知因素,把认知研究方法和行为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一定的逻辑体系。因此,它到底是属于认知主义还是属于行为主义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被广泛讨论。其中,龙君伟认为社会认知论已更改算入社会建构主义,但是本文则将它算作是认知主义。社会认知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一阵狂热,从而在那个时期形成了很多有关模仿效应的研究报告,一大批研究者开始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在现在,很多有关教育心理学的期刊中都表示,教师的效能、班级甚至学校的集体效能都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应该将其引入人们一直关注的研究领域中去。在20世纪的末期,人们展开了交互教学的实践应用,开始对网络学习进行深入的研究,计算器开始被人们认识。


  (六)行为主义取取向


  行为主义取向在20世纪的中期就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例如个别化教育系统、不间断的默读都是由行为主义取向所影响而形成的。根据行为取向的发展趋势来看,行为主义很难出现收到应急影响的情况,心理学家对这些情况恨之入骨,因为他们可能会因为这些情况而被批判,随着行为主义取向的不断发展,现在来看行为主义变得相对温和了一些,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个流派的内容都进行了整合,即使在缺少话语权的前提下,行为主义教学方法依然是主流的教学方法。


  二、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一直以来都是用来对学校中的教育学过程的每位学生基本心理规律进行研究的一个学科,它以理论和实践作为发展基础。从近几年的形势来看,很多一流的心理学家们都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了原来心理学研究者一直钟爱的真理性、现实性、客观性、因果性和二元性的束缚,所以有一大部分研究者希望心理学能够实现后现代转向,通过诠释多项思维、多元方法和观点多样的宗旨,才能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理论潮流。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情况也极大地冲击了与心理学可能相关的学科,例如文学、教育学等。因此,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趋势:


  (一)研究设计质量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可以运用复杂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方法和一些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手段,从而找到更多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但是如果过度追求数字化和高科技化,那么这个方法就会显得不实用。就好比麦金纳尼曾说的那样,现在对研究者在方法和统计的复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情况下,刊物文章都会要求复杂性很高,而很多研究者由于能力不足只能望而却步。而这种情况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进行关注,当然也获得了很多批评的建议和意见,人们越来越重视地质化设计以及量化结合研究方法的运用。所以,未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要单单地考虑其数量化和精确化等,只有将量化和质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研究的价值。


  (二)实现研究情景的生态化


  随着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创新型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心理学的认知程度也不断加深,人们对教育心理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使教育心理学在全局看来已经近乎完美,但是还是有很多能够弥补的缺陷,但是很多的研究者都感到自己有一种与社会相脱轨的感觉。因此,根据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创立一场十分终归的非参与式研究情况,只有从根本上对教育心理学的中机制进行彻底的了解,才可以使教育心理学逐渐成为教学实践的代表。


  (三)研究视角呈多样化


  据统计,随着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教育的心理学家都开始构建传统的理论体系,但是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思维的。通过这个方法,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对教育心理学有一个审视的机会。不仅如此,教育心理学的某些概念不成熟,容易出现很多固执的情况,所以尽量把多个用户对多维空进行彻底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具备综合化


  从上文的研究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只认为心理学发展的动力才是靠实证哪来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作为性质相似的一个学科,所以,对整个的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室,要以一个多元化的想法去进行考虑,一般情况下叙事式、阐述式和客观式为主要的方法。虽然每个方法的应用方式不同,但是都能够保证自身的体格,这些更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


  (五)研究对象“全人化”


  张春兴曾经在20世纪的90年代就提出了教育心理学的“三化”,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全人化。全人化观主要体现在个体的人格方面,应该是从整体到分散的共同进行。而且,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需要尽早培养,而且需要以一种社会多元化的观点进行引导,不但能使每一位同学能够完整地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把每一个个体都当作是具有丰富信息的全面的人,进行深层次的优化,就可以将“全人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也在不断的更迭,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都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改变,本文主要是对教育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还对研究取向和发展趋势进行细致地阐述,希望这些能为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提供响应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