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育心理学教学发展改革分析(共3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1-05
  • 阅读量203次
  • 评分0
  • 0
  • 0

  教育心理学现在应该也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发展当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了,而且同时在教育心理学的支持下,研究调查指出学生因此而更加容易接受到不同角度的知识层面与思想见解,这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成果。本文就整理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人性角度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孙婧博


  摘要: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也日渐强盛,这一切都是以人为本,在“人”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某个层面讲,人既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也会成为人类文明的结束点。心理学主要探索人的心理世界,研究其表现与变化,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也需要把人性观当作研究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指导教育活动有序进行,其关于人性的认知也会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起到直接影响。不同的教育心理学派别也因不一样的人性观而提出了不同的学术理论。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人性变化趋势展现在眼前。


  关键词:人本性;人本主义人性观;教育心理学的运用


  一、人的本性


  人在拥有了自我认知后,就展开了漫长的认识自己的过程。要研究教育心理学中包含的人性观,首要问题是明白什么是“人性”。国内有很多学者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等同起来,将其定义为寻求人的存在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如果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作品进行过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二人是将“人性”和“人的本质”分离开来,视作两个不同概念的。经分析得出,“人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而拥有的一切相同属性。但“人的本质”则不同,它是把人和动物分别开来的最基本的特点。缺乏了“人的本质”,人的其他所有特质都将不复存在,只有与其他类存在物区别开来的基本特质,才能叫做“人的本质”。简单地说,人性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的特性。比如孟子所云“食色性也”,表现的是“人性”,并不是“人的本质”。通常说来,人是统一的生命体,包含自然性、动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


  二、教育心理学中包含的人性观


  1.行为主义人性观


  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这一学派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他们认为人的每一行为完全取决于过去因素,将焦点集中在可观察的行为上,否定意识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空白,行为经验完全是后天获得的;并且人的行为基本上是机械性的,只能对环境做出反应,而本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很弱。行为和性格是学习的结果,而人受外在影响的制约,人的行为能通过正面负面的强化得以塑造,由此可见,行为主义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染白则白,染黑则黑,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是中性的。


  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华生对人作以非人化的处理,假定人和动物没有本质的不同,人生来便有一定形式生理构造。有了这样的构造,人生下来时就以一定方式对一些刺激做出反应,并称之为“非学习的行为”。行为主义者否认“本能”的概念,不承认诸如心理特质或倾向之类的东西,他们认为所有的人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瞬间是没有任何倾向性的,一切发展变化都决定于后天生活环境和行为学习。在他看来,人不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殊群体,人的个性消失了,个人所具有的知识经验、自我调控能力,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其行为的影响以及其尊严和价值统统忽略不计,人都被环境所控制,为他人所操纵。


  华生曾说:“如果给我一打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我将保证从中随机抽取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培养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商界领袖,甚至也可培养成乞丐或盗贼,尽管其才能、嗜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祖先的民族不同。”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行为学派十分强调环境的作用,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可见行为模式是可以改变的。人格特性也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只要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之间的性的关系,就能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从而就能够塑造或改变人性。


  2.认知学派人性观


  认知学派忽视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并反对动物实验和行为主义。其理论指出,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综合体,也是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共同存在,人的情绪随着思想衍生。认知派单独侧重于认知层面,忽略了人具有整体性。


  3.人本主义人性观


  人本主义关注个人价值产生的独特吸引力。此派别出发点为人道主义,追求对人类尊严和价值的保护,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基于人的特质,强调正确认识自我并挖掘人类的潜能。而在教育上,人本主义对个人价值的延伸略显夸张,把他人、自然和社会排除开来,当成了敌对存在,忽略了人具有社会性。


  三、教育心理学的整体人性观取向


  从上述教育心理学各派别人性观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性观对教育心理实践活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么,在未来的教育心理学中应该怎样体现人性的要求,弘扬人性呢?我们认为必须以人性的整体观为指导来考虑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此,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坚持体现个人的整体性。纵观人类发展教育史可以看出,有的时代或国家的教育是重视人的身体、智慧、道德等的全面发展的,但有的时期或民族的教育则是仅仅重视人的某一或某几方面的发展,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人”的分割,没有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对待。整体的人不仅指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等方面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指在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了和谐一致。因此,我们必须以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点来研究教育心理现象。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对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与咨询、品德心理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显示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方向。每个受教育者都是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受教育者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育心理学就要立足于探索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规律、发展受教育者具有的潜能,确定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为现实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心智能力的同时,教育心理学还要尊重受教者的人格,尊重他们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权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要确立这样的信念:只要智力正常,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可以得到发展。为此,探索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人格特征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我国教育心理学体系中,一些学者已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重要研究课题,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之,教育心理学应重视人性,重视人心里的统整性和内在潜能的自我实现。教育心理学要努力探索培养人的“人性”、更新人的精神、使人的肉体和灵魂、思想和行动、理想和情感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的教育心理现象与规律。


  第2篇:基于教育心理学下的小学数学学习分析


  颜秀娟(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南刘集乡小学,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在学生的小学阶段,数学一直是教师和家长关注的学科之一,学好数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笔者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对小学数学学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小学数学;数学学习


  数学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等特点,因而,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上课跟不上教师节奏、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反感、厌恶等不良情绪.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教师有必要对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合理应用,从而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生活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数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


  (一)畏惧心理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一些知识点也更加抽象、更加难以理解.小学生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学习状态,还是按部就班地按照之前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话,在上课时就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因而,上数学课时就会感到特别吃力.这种状态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不加以改善的话,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对数学的积极性,他们在学习时就会感到自卑、畏惧,这样的心理状态是很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


  (二)轻视心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处于中游水平的学生,明明上课很认真,听课效率也很高,也能够积极主动地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他们的成绩却始终停留在这一水平,与上游水平的学生成绩还是有一定差距.经过分析探讨,笔者发现这类学生往往着力于钻研一些难题偏题,他们把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到了这类题型上,从而忽视了基础题的重要性.因此,在数学考试时,这类学生很容易眼高手低,明明会做的题也会做错,那些基础题的正确率往往不尽人意,从而拉开了与尖子生的差距.


  (三)心理满足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自信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这样的心理状态对他们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但是有些学生在学习时却过于自信,他们在做对几道题、听懂几道题之后就觉得自己的数学已经学得很好了,根本不用深入学习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因此,这类学生在上课时对数学往往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学习也不像之前那样努力了,自认为数学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种盲目自信、安于满足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的数学水平得不到发展,长期处于同一水平,根本得不到提升.


  (四)心理依赖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因而,他们往往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在心理上很容易对教师产生心理依赖.在日常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这种依赖性使他们在上课时很容易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也不会认真去思考,只等教师说出正确答案.这样的心理状态不仅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很容易造成他们思想僵化、思维定式,久而久之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教育心理学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一)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做的事情表现出高度的兴趣,他才会把精力都放在其中,不遗余力地把这件事做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创设出具体有趣的情境,并通过情境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原来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他们在学习时就会感到愉快和放松,学习积极性也能得到提高.


  (二)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还是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的.基于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时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氛围浓烈的课堂中进行数学学习.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引导,一定要注意用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来进行,在此期间师生之间还可以形成朋友的身份,这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


  (三)重视学生学习方法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技巧,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在课堂上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来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课后还可以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另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相互交流分享,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者应该积极运用好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仔细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能力.


  第3篇:关于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探讨


  顾盼(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四川620800)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国教学环境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更加重视,不断改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教育心理学课程作为职业院校中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能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对职业院校在进行教育心理学时的现状进行反思,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针对如何加强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工作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


  教育心理学课程是职业院校开展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在一定层面上融合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对培养学生优良意志,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心理学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联系,德育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学生的优劣和学校未来发展水平的高低,针对过去教育心理学课程上的得与失,合理反思适时改进,对职校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改革也是促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手段。


  1.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1.1教育心理学在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发挥作用。教育心理学综合融合教育学与心理学在各自领域内的优势,在一定层面上以情景模式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两个环节之间相互碰撞的心理过程呈现出来。合理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职业院校日常教学质量管理之中,对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展与职业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紧密联系,这些课程教育共同作用对学校教学活动有着积极影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素质水平高低、教师教学理念的先进与否和学校未来发展情况的好坏。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提到:“整个教育过程都贯穿着一条道德义务感的红线。义务感并不是束缚人的枷锁,它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恪守义务可以使人变得更高尚。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使义务感成为自觉纪律这个极其重要品质的核心,缺少了这种品质,学校就是不可想象的。”


  1.2存在问题: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双向过程,教师授课、学生听课发表收获与感想,然而根据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心理课程的安排内容缺乏兴趣,在职业院校内部,学生出现此现象的问题尤为严重,仔细对课堂、对学生进行分析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学形式单一现象严重,受制于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因素,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千人千样,但是职业学校绝大多数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或者最多辅助以课件,课堂内容平淡缺乏吸引力,这样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除此以外,教学应该符合系统性、计划性的特点,然而许多教学课堂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大部分职业院校并没有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有效学习机制,所有学校都应该注意设置切实可行的学习机制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校园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科学的学习机制应始终贯穿系统的完整生命周期。


  2.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的措施


  2.1设置合理课程教学体系,避免课堂内容枯燥。职业院校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情绪体验,拥有一套个人风格鲜明的教育方式,同时配合合理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旨在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心理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及时反思总结,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针,使得课程的设置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准确、有效地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制定教学计划,为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立双向互动的有效学习机制,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课堂进度,适当安排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不应该只有教师进行讲课,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不断学习课程革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造友好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课程教学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建立积极的心态,引导、协助、支持学生在课堂上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有利于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使得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取得成效,为社会培养德育兼优的高质量人才做出贡献。


  2.2遵循教学要求与教学原则,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教师要根据职校生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过程、结果方面的评价,形成较为合理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科学评价体系,以不断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发展功能。这种评价体系利用灵活的评价方法,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客观进行课堂评价。评价过程应该以教学目标作为理论参考,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获取相应的积极影响。评价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检验与督促学生用积极的心理理念提升自我心理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束语


  职业院校未来能够长远发展的前提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模式,而职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核心在于对学生心理、思想上的适度引导,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引入辅助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以此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与成果。所以对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促进学生进步、教学任务完成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