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班主任管理论文范文,班主任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袖手旁观,老师当“省”

  • 投稿PBsm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811次
  • 评分4
  • 64
  • 0

李艳妮

案例中,老师调座位三次。第一次调座位,老师调离孔丽到最后一排坐下。第二次调座位,孔丽要求与小男孩同桌,老师没有异议。第三次,小女生要求重新和孔丽同桌,老师表示同意。就一个旁观者来看,老师调位的理由只有一个——小女生愿意;调座位的结局只为一点——小女生满意。

从文中可以看出一个事实:老师的“袖手旁观”是为了保护小女生——这是出于人性的关怀。但在这双无形的手的掌控之下,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吗?

善解人意,孔丽有“罪”?

先说孔丽。

老师安排这样一个特殊的座位,对孔丽而言,到底是信任,还是不公?虽然善解人意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值得发扬和继承的。可是在事情演变到这种状况时,似乎成了一种惩罚——因为善解人意,所以你得和这样一个孩子同桌。

第二次发生纠纷时,有这样一个细节: “孔丽见我进来了,突然控制不住”。她的行为会不会是压抑太久的爆发?她的表现是不是积怨已久的宣泄?可老师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纠纷发生后,老师为了控制局面,暂时安排孔丽坐后面,虽然老师没有怪罪于孔丽,但老师仍然选择让孔丽来承担。事后,老师居然连一句解释的话也没有。

第三次,孔丽选择与一个老师认为“不可思议的”“后进”小男孩坐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她的意思应该很明显,不愿意和小女孩同桌,或者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可老师仍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也没有跟踪关注这一现象。孔丽的感受可以被忽略,只因为她善解人意?

第四次,小女孩再度要求与孔丽同桌,老师尊重了小女孩的选择。当然,小女孩能与孔丽重归于好,皆大欢喜,自然是我们所期待的。但孔丽是真的开心呢,还是受到漠视后的“坚强”?

案例中,经过四次座位变化,老师没仔细考虑过孑L丽的意见,只因为孔丽善解人意。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所有的感受就可以被忽略?就该接受所有的不公平?

恃宠而骄,癫痫有“功”?

再说小女生。

刚开学,老师安排善解人意的孔丽和她同桌,只为了不影响她的情绪。发生矛盾后,老师为了不影响课堂,担心小女孩继续受刺激情绪失控,调孔丽到最后一排。第三次,特别是当孔丽与男孩同桌时,老师很担心小女孩的失落。第四次,小女孩再度要求与孔丽同桌,老师认为她们的心结解开了。在每一次调座位的时候,老师都是以小女孩的心情为基点,为前提。

小女孩有病,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老师也有责任保护孩子,引导孩子。

但过度呵护之后,女孩就可以恃宠而骄,同学要对她百依百顺,老师必须对她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就不难理解这个女孩为什么会成为众矢之的。

袖手旁观,老班当“省”!

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班主任,我认为最好的做法无疑是放手不放眼,最好的结果自然是放眼也放心。案例中,虽然看起来老师并没有插手,但他用无形的手掌控着局面。也许因为老师对这几个孩子有足够的了解,但在老班袖手旁观的背后,我却充满了困惑和担忧,认为有三个方面是值得商榷的。

1.关注孩子的生命安全

教育以人为本,首先就是尊重生命。家长不在身边,老师就是监护人,生命教育的第一要着就是生命健康,生命安全。在矛盾发生之后,老师选择袖手旁观。可是文中有“孔丽突然控制不住”,倘若小女生受到刺激,发生什么意外情况怎么办?孩子是特殊体质,万一受不了刺激,出现问题怎么办?所以,此时我觉得老师不可放手。

即使放手,也要把握度。

毕竟在生命安全的问题上,谁也不能任性。

2.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老师能够袖手旁观,放手让孩子们教育她,让生活教育她,不是坏事。是老师的高明之处。如果孩子的行为和心态都正常,那无可厚非。但孩子们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几次调座位,受委屈的都是孔丽,受到安慰的都是小女生,我真的是担心。一个善解人意,却屡屡受到不公;一个恃宠而骄,却频频得势。

即便孔丽善解人意,也并没有看出她对结果是如何的满意。

如果孔丽因为被疏忽,长期被压抑,她的性格怎么发展?

如果小女孩继续恃宠而骄,她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3.适时与家长沟通

小女生的家长打电话来咨询时,老师知道小女生恃宠而骄,或者说有这种苗头,为什么不和家长说清楚?毕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有调查统计,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只占35%,而家庭教育占53%,足以证明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家里,父母百般呵护;在学校,师生极力谦让;那么,走入社会呢?谁来呵护?谁来谦让?学会与人交往是孩子进入社会必备的能力,也是关乎孩子一生幸福的大事。

对于父母而言,他们有义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和孩子进行交流。而作为教师,更有责任把孩子的信息反馈给家长,配合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不为告状,不为批评,只为加强家校联系,只为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作者单位:湖北天门市石河中学)